李夢云
摘 要: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梅嶺古鎮風景區內的泊園茶村為例,通過實地考察與發放游客滿意度調查問卷,發現泊園茶村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種還存在較多問題。基于此,筆者為泊園茶村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景區為主體、村民共同參與的發展體系,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最早提出協同治理[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在逐漸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有效應對在處理公共事務中因資金不足、效率較低等出現的各種問題,故而形成了政府、企業、公民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最終就形成了“協同治理”的概念。“協同治理”同樣也被我國學者稱之為“協作治理”,強調的是政府通過分權等采取相關手段,確定各個參與到其中的主體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各主體通過共同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優質化和效率化。
筆者認為,就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發展而言,必須著眼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論的基本知識,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各大中小型景區、各位社會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著手建立一個主體多元化、治理協同化的新型鄉村治理機制,從而在解決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的同時,促進整個區域內經濟水平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提高[2]。
由于缺乏科學嚴謹的鄉村旅游定義,國內外學者在為其定義時產生了較多分歧。例如,西班牙學者吉伯和董在1990年將鄉村旅游定義為農業旅游,實質就是為游客提供農場、牧場,使游客能夠體驗到各式各樣的休閑活動。以色列學者阿列里和奧德洛溫加特和美國學者阿迪米爾曼則認為鄉村旅游是帶有農村區域特征的一種新興旅游模式,這種模式最突出的就是它的規模較小,游客的活動范圍有限[3]。而在國內,鄉村旅游同樣是一個重要而持久的研究話題。學者杜江、向萍在1999年就開始關注我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生態、社會文化、經濟三方面的可持續性來闡述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學者侯兵、陳肖靜在2008年從制度環境、利益主體、開發形式以及對農民參與的現實意義等方面來分析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機制。學者尤海濤在2014年從鄉村生態倫理的角度認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鄉村的可持續發展[4]。
由于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旅游的定義和內涵缺乏一個統一的界定,基于筆者對鄉村旅游的了解,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地區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一種可以滿足游客各種需求的綜合性旅游活動模式,鄉村旅游著力突出的是各個鄉村獨特的風土人情、鄉村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自然資源、人文習慣和鄉村居所的特點,利用城鄉之間的差異將鄉村資源融入旅游項目的開發和旅游業的發展中,創造出鄉村和旅游相結合的新模式。
泊園茶村是江西省首家茶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位于被譽為“南昌后花園”的天然氧吧梅嶺古鎮風景區內,距省會南昌25 km,占地面積約為0.067 km2,總投資約6 000萬。泊園茶村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寶地,也是中國古典音律和道教凈明宗的發源地。2020年6月前,泊園茶村還有高檔茶宿、茶境餐廳、茶療、泊園茶文化博物館、泊園藝術館、豫章茶街、藝術街區、泊園聽雪茶道院培訓、露天老電影等豐富的茶文化休閑體驗項目。2021年5月2日,筆者通過對梅嶺泊園茶村的現場調研,對其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進行了評估。泊園茶村占地面積適中,風景秀美、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越,但景區基礎設施設備、景區交通方面、景區資源環境以及衛生環境等方面堪憂,許多核心服務項目處于停業狀態。
(一)“泊園茶村”易主,改名“曼山谷”攬客
如今的泊園茶村不知何緣故改名為了“曼山谷”景區,根據當地多位知情人士反映,該景區內的建筑基本都未取得合法手續。有關報刊記者也就此事展開了調查,最終,當地灣里自然資源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還在調查處理當中,截至目前,該景區尚未取得相關正式的用地證件。”據泊園茶村負責人許平介紹,至今,泊園茶村公司與沈某及出租方黃凌公司之間的糾紛仍未完全解決,“泊園茶村”無法取得合法經營手續而給泊園茶村公司造成的巨大損失也沒有追回。如今“泊園茶村”換成“梅嶺曼山谷景區”的牌子對外營業,在此期間,違法占山建景區現象未被處理,原先的主要建筑基本沒有改變,只是裝修風格和經營模式調整了,繼續搞旅游業務[5]。
相關律師表示,“在山區開發景區絕非簡單之事,一定要取得土地使用權、規劃、環評等多方面的手續,這些往往需要嚴格分步驟去實現。如果在無正式手續的情況下,擅自大面積開發山林建景區,甚至建設私人住宅類建筑,很可能涉嫌違法犯罪。”
(二)泊園茶村的旅游資源不夠豐富
如今的泊園茶村較之從前有落敗跡象,園內目前僅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資源以及少量的人文活動。茶村依山而建,與山勢巧妙結合,山中,竹修林茂,楓樹銀杏,野花野草,隨處攀爬的植物;茶室,仿古結構,古樸精巧,每一幢吊腳樓,每一扇花窗,都散發著古香古色的鄉村風。但景觀資源相對單一,不夠多樣化,缺乏水域景觀、生物景觀,以及種類多樣的人文景觀與人文活動資源。在人文活動上,泊園茶村舉辦的活動少而單一。
(三)泊園茶村的景區管理與服務不夠完善
1.景區交通
首先,景區內未建設專門的游客停車場,私家車均停在景區內道路左邊的陡坡上,且停放車輛時僅用磚頭來卡輪胎而未使用路檐墊或者三角木等相對專業的工具。一方面在景區人流量大的情況下,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隨時可能被私家車擋住道路,進而造成景區內“人讓車、人躲車”的交通擁堵狀況;另一方面停在陡坡上的車稍微有個差池,將不堪設想。其次,景區外的一家私人營業小型停車場也存在較多不規范現象,如收費不一、停放雜亂、看管不周到等。最后是通往該景區的公交車班次較少,且景區周邊的公路車道設計較不合理,從三車道變兩車道變單車道,這在節假日極其容易造成嚴重的堵車情況。
2.景區內服務設施
首先,景區入口處無宣傳手冊,也無明確的景區游覽圖和路線標識,而景區門票上的路線導覽圖也模糊不清,未能發揮它應有的引導作用,導致游客不清楚景區內景點的布局,不能合理安排線路。其次,景區內游客休息設施如座椅、涼亭較少,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沒有歇腳處,而且景區內廁所數量也較少,距離間隔遠,標識提示不顯眼,且廁所環境衛生差,無殘障人士、母嬰室等基本設施,有不少游客反映衛生間難找,在景區內店鋪借用衛生間還存在亂收費的現象。最后,景區內部分路標被涂黑,引導標識指示不明,景區內部分存在安全隱患的湖泊、柵欄處也未設置警示牌。
3.景區環境
首先,景區內部分景點處衛生環境較差,垃圾、空瓶子以及游客吃剩的食品亂丟且未及時處理,這對景區的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其次,部分核心景觀景點存在長時間未清理的現象,墻壁苔蘚遍布,污垢叢生,湖泊處也存在大量垃圾、雜草無人清理,這可能會對游客的視覺感受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游客的游覽體驗。最后,景區內多處古屋處于閑置狀態未投入使用,且無人及時修繕和維護。
4.景區配套服務
首先,景區內缺少多樣化的娛樂項目,景區體驗項目單一而缺乏特色,而且景區內的商鋪區較少,如餐飲場所和特產商品店鋪較少,不能滿足游客最基本的吃、住、行、游、購、娛要求。其次是缺少獨具特色的泊園茶村文創產品和旅游紀念品。
(一)政府:轉變機構職能
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論的核心是政府要轉變自身的角色與任務,它提倡的是政府在角色、責任與管理方式上的變化,以政府為主體,制定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宏觀框架和參與者應當遵守的行為規則,充分利用好經濟、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為公共問題的解決提供便利[6]。目前,相關政府部門應著手調查并解決好泊園茶村的歸屬權問題,調查其開發建設的合理性。這是泊園茶村接下來規劃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景區:提升完善自己
1.資源方面
首先,在合理開發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恢復過去的景區內旅游景觀,同時增添更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開發多樣化的旅游線路來吸引游客。例如,民俗文化演繹線路、古建筑風情線路、茶文化體驗線路、特色小吃線路、茶村時光游樂線路等。另外,還要根據節假日開展具有景區特色的人文活動,如品“茶”鑒賞大會,與茶相關的各種活動。
2.交通方面
首先,建設游客停車場,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收費,減少停車困難和停車風險引發的不必要糾紛。其次,增加可進入的公交車線路,提高可進入性,同時拓寬公路車道,減少交通擁堵情況。
3.服務設施方面
首先,印發景區宣傳手冊,并在景區入口處放置景區游覽圖和路線標識,同時要完善門票上的路線導覽圖,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引導功效,方便游客合理安排路線。其次,在景區內增添供游客休息的座椅、涼亭,同時對景區內廁所在數量、距離間隔、標志提示、環境衛生、基本設施等方面進行整改。最后,對景區內被涂黑、引導標識錯誤的各處標志牌進行整改,同時,對景區內存在安全隱患的湖泊、柵欄處設置警示牌。
4.環境方面
首先,景區應在各景點處放置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并在周圍設置“保護環境,綠色生活,從我做起”等標語。同時,還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清潔人員,維護景區內衛生環境。其次,對部分長時間未管理和維護的景觀景點要派維修人員進行整改。要加強對景區的環境監測,改善景區環境質量,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環境。
5.商業化方面
要合理開發一定數量的景區商業化和娛樂化項目。同時為泊園茶村設計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和旅游紀念品,切實提高游客自身的體驗感與滿足感,加深游客對泊園茶村的記憶延伸,提高游客重游率。
(三)村民:協同參與管理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發展起點的,當地的村民是不可忽視的主體。因此,首先必須要加強群眾思想教育,提高農村群眾的能力水平,村民要端正“主人翁”意識,在泊園茶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村民均有權利和責任參與進來。只有村民滿意并從旅游發展中獲利了,村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所提升。其次,要定期對村民進行知識培訓,為村民普及鄉村旅游文化知識,使人民群眾真正了解鄉村旅游到底是什么,了解發展鄉村旅游事業的意義。最后,要結合媒體和網絡加強宣傳引導,將政策的具體內容加以解釋,同時對當地鄉村旅游協同治理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匯總,并將其他地區治理的一些優秀經驗分享給農村的農民群眾,提高其在鄉村旅游協同治理方面的知識儲備,進而對如何提高自己作為主體的協同能力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合理的建議[7]。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轉變村民的思想,讓他們明白泊園茶村的旅游發展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經濟利益等息息相關,從而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區域內形成多元主體協作的協同治理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各主體要樹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良好的認識,在協作治理體系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從而實現鄉村旅游帶動地區經濟的“雙贏”效益[8]。
[1] 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7.
[2] 國玉.基于協同治理理論的區域環境治理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16.
[3] 于靜靜.赤峰市鄉村旅游協同治理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0:4-7.
[4] 尤海濤.基于城鄉統籌視角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5:6.
[5] 新京報.南昌梅嶺沈園疑云追蹤:泊園茶村變身“曼山谷”對外攬客[EB/OL].(2020-12-24)[2022-01-03].https://mbd. 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 rs=4151046542&ruk= 8ZSW1fF43gZoqHEHXlddUw&isBdboxFrom=1&pageType= 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260816907692 604501%22,%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6] Croci E . 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Voluntary Agreement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Issues[M].Berlin:Springer,2005:26.
[7] 杜德森.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下農村垃圾治理研究:以邢臺N市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14.
[8] 江月.區域內環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研究:基于協同治理理論[J].財富時代,2021(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