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軒
摘 要:本文選取山西省文物資源永樂宮為研究范例,分析永樂宮文物資源的概況,并針對其活化利用,提出相應方案,包括從教育界和旅游界角度出發(fā),圍繞永樂宮壁畫設計主題性互動、體驗項目,開發(fā)系列特色研學項目;從游客需求和旅游動機角度出發(fā),依托永樂宮和永樂宮壁畫這一旅游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提取設計元素,開發(f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貼近生活的文化創(chuàng)意類產品,以期讓“躺著”的文物“活”起來,促進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研學旅行;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永樂宮;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0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階段性成果(2020YY158)。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豐富的文物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具有極高的社會和歷史研究價值。
永樂宮位于山西省芮城縣,是我國美術考古的重大發(fā)現之一,永樂宮壁畫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寺觀壁畫。為保護、傳承和弘揚山西這一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要充分認識與研究永樂宮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通過系列研學旅行活動,逐步“盤活”這一文物資源并進行活化利用。
永樂宮文物資源包括建筑和壁畫兩種形式,均為不可移動的文物資源。
(一)永樂宮的建筑
永樂宮,因原址在永樂鎮(zhèn)而得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為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是為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造的[1]。永樂宮為保存完好的元代木結構建筑,內有單檐五脊屋頂、絢麗的琉璃鴟吻、做工精巧復雜的斗拱和大殿里精美絕倫的藻井、元代原木牌匾。永樂宮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在建筑總體布局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筑物,在建筑結構上,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
(二)永樂宮的壁畫
除古建筑外,永樂宮壁畫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與敦煌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并稱為中國三大壁畫。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大殿之內,總面積達960 m2,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絕,其氣勢恢宏,藝術價值無可替代[2]。永樂宮的壁畫沿襲了唐代之前的風格,而受到宋代以后的繪畫藝術沖擊,在風格上又有了些變化,對線條的描述達到了巔峰。
(三)永樂宮的搬遷
永樂宮的搬遷是我國首次文物“乾坤大挪移”,堪稱古建筑搬遷的典范。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舊址所在的永樂鎮(zhèn)招賢村位于淹沒區(qū),為保護文物,中央決定將永樂宮整體搬遷到芮城縣北3 km處的龍泉村東側,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距離原址20 km左右。由于當時時間和資金的緊張,無法求助國外專家,最終決定“自力更生”,用“土”辦法進行搬遷。這是我國文物保護史上的超級工程,據記載,參與者多達600人,文物搬遷時,汽車前后運送了400多趟,最后順利搬遷了近1 000 m2的壁畫,至今被國內外認為是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一大奇跡[3]。
(一)立足文化創(chuàng)意,提高文物資源利用
2016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發(fā)文,將“文創(chuàng)”的概念提升到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文物資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加強文物保護,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推進“文博創(chuàng)意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把文化創(chuàng)意融入文物資源中,設計開發(fā)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類產品是目前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游山西·讀歷史”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芮城縣政府和縣文化旅游局也在相關文件中作出相應部署:在“十四五”期間,整合永樂宮及其周邊的文物資源,以文物保護、活態(tài)研學為主,將永樂宮打造成芮城乃至山西對外宣傳的名片,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永樂宮壁畫保護工作做好”的重要批示。
(二)開發(fā)主題性研學項目
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的《“游山西·讀歷史”活動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3年,把“游山西就是讀歷史”培育成全國知名旅游品牌,構建完整的文化文物資源活化利用體系,有力提升山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游客入晉旅游,使人們在旅游中感悟三晉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在設計永樂宮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方案時,首先要考慮當前大環(huán)境下研學旅行發(fā)展現狀,把主題性研學項目和課程設計作為重中之重。近些年興起的研學旅行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研學旅行發(fā)展迅速,但部分內容還不夠完善,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和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廣。
從一些成功的研學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在研學項目中設置主題教學內容和相關互動環(huán)節(jié),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其學習效率。因此,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育部門應結合地域文化遺產和文物資源,并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需求,設計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學活動教學方案,同時還要加強對授課教師的專業(yè)培訓,擴展其文化藝術視野,轉變其教學觀念,從而有效提升研學旅行的質量。
1.針對專業(yè)院校學生的主題研學項目
專業(yè)院校一般是指美術類院校和設計類院校,針對其專業(yè)特性,在永樂宮現有傳統壁畫臨摹課程的基礎上,開發(fā)針對美術院校不同專業(yè)學生的主題性研學課程。例如,永樂宮壁畫的線描藝術課程、永樂宮壁畫的構圖藝術課程、永樂宮壁畫的色彩藝術課程和永樂宮壁畫的書法性課程。
2.針對中小學生的主題研學項目
針對中小學生的研學項目,應以普及類和體驗類為主,通過設立研學與互動環(huán)節(jié),使其了解國寶文物——永樂宮的建筑風格、永樂宮的搬遷史和富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壁畫,提高其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識。例如,開發(fā)設計“普及類+體驗類”課程:享譽海內外的國寶級文物——永樂宮,體驗類課程——永樂宮壁畫中的線條藝術。
(三)從游客需求角度開發(fā)文化旅游和體驗旅游
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目前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為使游客擁有更好的旅游體驗感,應將其與旅游地周邊的文化資源、文物資源聯動起來,形成旅游產業(yè)鏈,從“衣、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考慮,使游客在游覽的同時,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熱情周到的服務,從而沉浸到與眾不同的文化旅游過程中。
永樂宮之旅就屬于典型的文化旅游,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永樂宮景區(qū)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永樂宮周邊歷史文物資源和自然風景區(qū)資源,推出更加豐富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深度游項目。
(1)以西侯渡遺址為代表的黃河文化遺址考古旅游。依托芮城古遺址180萬年文明不斷裂的優(yōu)勢,模擬圣火的采集,以西侯度為核心,充分挖掘火文化資源,打造以火文化為中心的活態(tài)體驗園;采用數字化媒體設計還原場景,如模擬原始社會時期打制石器、模擬采摘、模擬狩獵等娛樂項目,讓游客參與進來,打造考古愛好者的文化之旅。
(2)以永樂宮道教養(yǎng)生文化為代表的休閑游。在針對特定人群的養(yǎng)生休閑游中,融入“洞賓養(yǎng)生方術”,即養(yǎng)命養(yǎng)性雙百字碑體現的遠離酒色財氣、窮富皆憑信行、靜心修身養(yǎng)性的情操、道家所推崇的辟谷術等知識,結合永樂宮壁畫中所蘊含的道教文化[4],感受與眾不同的休閑游。
2.體驗旅游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當今體驗經濟下,游客對旅游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可以依托永樂宮周邊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永樂宮周邊的兩處自然風景區(qū)——圣天湖和大禹渡,打造以養(yǎng)生體驗為中心的“黃河游”。
被譽為山西河流濕地的典范、中原黃河濕地的——圣天湖,在這里春天看花、夏天賞荷、秋天采摘、冬天觀鳥,景色各異,美輪美奐,可以作為集休閑度假、觀野生荷花、品黃河魚宴、領略黃河風情、健身養(yǎng)生的絕佳目的地;素有“黃河明珠”“北國江南”之稱的大禹渡,曾在20世紀70年代引黃上原,創(chuàng)造了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可以將其打造為集黃河文化、大禹文化、現代水利文化于一體的黃河風景游覽區(qū)。
(四)開發(fā)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類產品
1.永樂宮壁畫文創(chuàng)產品市場分析
有文化性的產品才是有溫度的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的文化性和地域性是以當地文化為依托,將特定區(qū)域的文化通過產品物化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其所具有的“紀念意義”是專屬于這個地區(qū)的[4]。通過對這一區(qū)域文化元素的提取、整合及再設計,并且遵循美的形式法則設計出具有審美屬性的產品,具體體現在主題性較強的文創(chuàng)產品的造型、色彩、材料之中。
永樂宮及周邊現有文創(chuàng)產品主要有3類,包括工藝品類(裝飾畫、小擺件、鑰匙鏈)、生活用品類(T恤、絲巾、披肩、抱枕)和書籍明信片類,還有民間色彩濃厚的布老虎和布貼玩具。目前,永樂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類型比較常規(guī),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僅限于對壁畫線描臨摹范本、壁畫中人物、圖案等元素的簡單復制和嫁接,文創(chuàng)產品形式和功能單一,缺乏層次和厚度感,使學生難以對永樂宮壁畫中文化內涵、形象特征、人物造型等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2.開發(fā)設計永樂宮研學旅行壁畫文創(chuàng)產品
目前,我國對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較為重視,同時對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將永樂宮壁畫元素放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永樂宮壁畫線條運用、色彩搭配、構圖魅力及蘊含的道教文化思想,采用抽象思維的轉化、具象思維的轉化或者二者兼之的思路,設計開發(fā)研學旅行文創(chuàng)產品。
(1)壁畫文化內涵——抽象思維的轉化。可利用抽象思維深入挖掘永樂宮壁畫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永樂宮周邊文創(chuàng)產品的調研和對部分前來參觀游客的調查,發(fā)現消費者偏好有文化內涵的文創(chuàng)產品,因此要將產品設計與永樂宮壁畫文化內涵相結合。永樂宮壁畫所蘊含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內涵[5],可以作為永樂宮研學旅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切入點。在日常用品、工藝品、趣味衍生品等產品的造型、圖形和色彩設計中,運用抽象轉化的方式融入永樂宮壁畫元素,賦予產品傳統祈福等吉祥寓意的內涵。
(2)壁畫設計元素的提煉與創(chuàng)新——具象思維的轉化。提煉永樂宮壁畫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元素時可從壁畫人物服飾、造型特征、圖形色彩、裝飾器物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或具象、或抽象的創(chuàng)新組合,融入當地民間工藝中的布貼藝術并運用到文創(chuàng)產品中。
文具類文創(chuàng)產品具備一定的實用性,也更容易體現出永樂宮文物的文化元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永樂宮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可以為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開發(fā)提供更廣闊的思路。通過分析研究永樂宮壁畫的藝術特征,從中篩選、提煉出有代表的視覺元素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從而開發(fā)出多層次、具有觀賞性、實用性、經濟性的富有永樂宮壁畫特色研學旅行文創(chuàng)產品。例如,可以從永樂宮的匾額和三清殿前石獅中提取文化元素,運用到文具類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匾額用于徽標、印章、尺子、橡皮、書包和多層鉛筆盒等的設計之中,石獅由于其特殊的造型可與印章、鎮(zhèn)紙和文房四寶等結合。
本文以永樂宮為例,進行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探索,在研學旅行系列項目的設計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等方面,堅持“從傳統文化中來,到傳統文化中去”的原則,通過系列研學方案的設定、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探索,讓永樂宮的文物“活”起來,可以此為參考,逐步“盤活”山西省其他文化遺產地的文物資源,進而更好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山西省文旅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1] 李志強,黃悅雯.推動研學旅游發(fā)展的思考[N].中國旅游報,2021-12-03(3).
[2] 郭麗欣.永樂宮壁畫的藝術特點和審美高度[J].大眾文藝,2020(7):119-120.
[3] 張靖爽.永樂宮壁畫的保護與修復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1):76-78.
[4] 解春鳳.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8):313-316.
[5] 呂長娟.永樂宮壁畫 儒釋道融合的藝術表達[J].中國宗教,2017(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