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占軍
摘 要:本文運用GIS空間分析、不均衡指數、核密度指數等方法,對河南省190處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總體上,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呈聚集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9個城市,形成豫南和豫西北兩大聚集區;紅色旅游資源以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文化遺跡為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5個階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不同的聚集分布特征,譜寫了不同時代革命主旋律;新民主主義革命5個階段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反映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選擇,詮釋了共產黨人的軍事智慧。
關鍵詞:紅色旅游;GIS空間分析;空間分布;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空間開發策略研究”(212400410324);信陽師范學院“南湖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
開展紅色旅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紅色基因,帶動革命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分別于2005年、2011年和2016年頒布了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引導紅色旅游發展。紅色旅游資源作為開展紅色旅游的載體,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歷史時期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1]。截至2016年底,國家共評選了300處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其中河南有14處景區入選。除此之外,河南省尚有100多處紅色旅游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疾旌幽鲜〖t色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特征,是推進河南省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契合鄉村振興戰略[2-5]。
2013年,方世敏、鄧麗娟認為紅色旅游資源是中國特色文化“紅色文化”的載體,具有政治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審美價值、情感價值及其他價值等多重價值屬性[1]。早期紅色旅游資源研究強調它的政治價值,隨著紅色旅游產業化發展,其經濟價值日益凸顯,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謝江帆、胡桂永提出通過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助力革命老區人民脫貧[3]。陳國磊等人認為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具有總體非均衡、局部聚集和空間自相關特征[4],任華、毛若在此基礎上,認為紅色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具有顯著的以偉人故居和重要歷史事件為核心的特征[5]。目前,運用空間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問題的文獻較少,僅申懷飛、趙明成等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考察了河南A級景區的空間結構特征[6-7]。除此之外,關于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基本都采用“現狀-問題-對策”或競爭態勢分析(SWOT分析)范式,即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分析,針對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開發利用投入不足、保護不夠得當、缺乏區域協調統籌等問題提出相應的開發戰略,如秦艷培、牛君儀[8-9]。
綜合來看,現有研究缺乏對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空間特征、演進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專門研究。因此,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啟動實施的關鍵時期,對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特征、演進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剖析至關重要。
(一)數據來源
文中以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借助百度地圖拾取工具,最終獲得190處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的經緯度坐標,運用ArcGIS10.2進行空間分析。結果顯示,河南省部分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呈現顯著的非均勻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
1.最鄰近點指數
最鄰近點指數能很好地反映點狀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計算方法是實際最鄰近距離與理論最鄰近距離(即隨機分布時的理論值)的比值,表達式為:

2.空間洛倫茨曲線
洛倫茨曲線是經濟學常用的研究收入分配狀況的手段,它以百分比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實際收入分配狀況與絕對平均收入分配狀況的差異。借鑒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洛倫茨曲線描述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非均衡性。
3.核密度分析

式(4)中,k為核函數,h為平滑參數,稱作帶寬。h越大,核密度曲線越平滑,偏差越大。在實際研究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帶寬h進行調整。
(一)樣本基本特征
對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保護等級進行統計,發現在190個紅色旅游資源中,國家級保護資源有45處,占紅色旅游資源總量的23.68%。其中中國共產黨各級重要機構曾經的所在地舊址21處,64處資源受到省級保護,占總體樣本的近1/3,還有14處紅色旅游資源未得到保護。河南省境內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兩個時期,其中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紅色旅游資源116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紅色旅游資源74處。上述統計結果說明,河南省政府十分重視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但仍有提升空間。
(二)時空分布特征
通過對紅色旅游景點進行最鄰近點指數計算,得到r—
i=10 976.2 388,r—E=21 856.5 925,R=0.502 194<1??梢?,河南省紅色旅游景點在全省范圍內呈集聚型分布,其空間基尼系數為0.55,表明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呈現極不均衡的狀態,集中分布在南陽、濮陽、安陽、商丘、開封、鄭州、駐馬店、洛陽和信陽等9座城市,占比超過85%。核密度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聚集分布在豫南和豫西北地區。其中,豫南地區以大別山為中心形成高密度區,豫西北地區為次高密度區域。借鑒熊杰等人的研究成果[10],將河南省境內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進一步細分,分別為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1919—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4年)、長征時期(1934—1936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年—至今)6個時間段,考察各階段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
建黨初期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分布鄭州、開封和信陽3市,聚集在京漢鐵路沿線。其中,鄭州和開封兩地的紅色資源,突出反映了這一時期革命斗爭以工人運動和農民起義為主的特征,主要旅游資源有二七紀念堂、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北伐陣亡將士墓和杞縣農民革命起義舊址。信陽境內的紅色旅游資源則以革命先烈宣傳馬列思想和發動群眾開展農民起義為主,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等親自指導了這里的建黨活動。主要旅游資源有新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紀念地和劉店秋收起義指揮部舊址。土地革命時期紅色旅游資源集中分布在豫南和豫西北地區。其中,豫南地區以大別山區為中心,創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多支主力紅軍,堅持了10年土地革命戰爭;豫西北地區則以太行山、秦嶺和中條山為中心,逐步建立了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長征時期紅色旅游資源聚集在豫南和豫西地區,豫南地區主要是堅持游擊戰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駐守部隊,主要紅色旅游資源有鄂豫邊區紅軍游擊隊誕生地、新四軍第四支隊留守處舊址和金剛臺紅軍洞群等;豫西地區則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七十四師在長征途中播撒革命火種產生的革命遺跡,主要有豫鄂陜黨政軍機關舊址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碑等??谷諔馉帟r期紅色旅游資源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地區,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建立的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為中心,沿京漢鐵路線向南北延伸,反映了華北敵后戰爭以交通破擊戰為主的特征[11]。豫南地區則是保衛武漢外圍防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重建期間形成的戰斗遺址遺跡[10]。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形成在戰略反攻階段,豫西北地區以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為中心,主要是解放洛陽戰役和掩護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重大事件遺跡;豫南地區則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形成的戰斗遺址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遍地開花,既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戰斗遺址遺跡的保護基地,也有展現1949年以來紅色事跡的紀念館。河南省境內的紅色旅游資源時空分布特征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頑強不屈、艱苦斗爭的革命精神,并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勝利。
由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從弱小到強大,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歷史時期,分析這一階段紅色旅游資源的地理區位特征,對加強紅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分別從紅色旅游資源到地級城市的距離、平均海拔高度和到最近水源的距離3個方面對紅色旅游資源分布特征進行分析。通過測量發現各階段紅色旅游資源與地級市城市中心的平均距離分別為56.1 km、81 km、87.4 km、48.5 km和53.8 km,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中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最終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選擇。結合河南省高程圖(DEM地圖,30 m×30 m),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階段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海拔分析,發現建黨初期到解放戰爭5個階段的紅色旅游資源平均海拔分別為129.3 m、194.3 m、431.6 m、211.5 m和196.7 m,反映了河南省境內革命陣地由平原地區城市武裝起義失敗向丘陵地區農村運動戰、游擊戰轉移,再到通過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最終奪取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歷史結果。考慮河流形成的歷史穩定性,以當前河南境內河流分布數據計算各階段紅色旅游資源到水源的距離,結果分別為2 km、4.6 km、4.9 km、4.2 km和3.5 km,表明靠近水源是革命活動得以長期開展的重要條件[11]。
第一,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整體上呈現空間聚集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南陽、濮陽、安陽、商丘、開封、鄭州、駐馬店、洛陽和信陽等9個城市,形成以豫南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高密度區和以豫西北為次高密度區的兩大聚集區。
第二,河南省境內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革命歷史文化遺存,其中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旅游資源為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5個階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聚集特征具有顯著的差異,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各歷史階段斗爭形勢的瞬息萬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紅色精神傳承。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建黨初期、土地革命時期、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5個階段的紅色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反映了中國革命不畏艱難險阻,實現星星之火最終燎原的艱辛發展歷程,以及實事求是地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向“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選擇。
[1] 方世敏,鄧麗娟.紅色旅游資源分類及其評價[J].旅游研究,2013(1):36-40.
[2] 劉紅梅.紅色旅游發展的歷史階段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8-28.
[3] 謝江帆,胡桂永.旅游扶貧模式初探:基于井岡山紅色旅游的調研[J].2011(21):35-39.
[4] 陳國磊,張春燕,羅靜,等.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空間分布格局[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9):196-202.
[5] 任華,毛若.基于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課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探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65-68.
[6] 申懷飛,鄭敬剛,唐風沛,等.河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3(2):179-183.
[7] 趙明成,魯小波,周鳳杰.河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特征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科學,2018(6):957-963.
[8] 秦艷培.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150-153.
[9] 牛君儀.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對策研究[J].南方論刊,2014(8):33-34.
[10] 熊杰,章錦河,周臖,等.中國紅色旅游景點的時空分布特征[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8(2):86-91.
[11] 張秀芬.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破擊戰[J].北京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5/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