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揚 林曉桃
摘 要:目前,海島已經成為最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海島旅游的發展可以為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人創業和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更多思路。本文通過分析浙江省舟山市大黃龍島目前旅游發展困境,進而提出加強大黃龍島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提高當地居民素質,加大旅游宣傳,保護文化遺產,打造具有特色特色旅游文化等策略。
關鍵詞:海島旅游;大黃龍島;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浙江外國語學院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2018年課題“阿拉伯國家的旅游狀況研究”(900132018)。
海島旅游是指在海中島嶼和周圍水域中開展的觀光、休閑、娛樂、游覽和度假等活動,近年來,海島旅游的發展備受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多次來到舟山,足跡遍布11個島嶼,深入調研、科學制定舟山發展規劃,鼓勵舟山起帶頭作用,在建設強大的海洋經濟中發揮作用。舟山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決定了它將成為發展海洋經濟,迎接海洋時代的“浙江之臂”。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海洋經濟”,這為舟山指明了發展方向,開闊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思路,使舟山堅定不移地走上“建設海洋強市”的發展道路。本文運用實地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舟山大黃龍島旅游發展現狀,明確大黃龍島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對策。
(一)大黃龍島概況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黃龍鄉位于我國東海東部,舟山北部,嵊泗東南部,處東海大陸架和長江口區,主島大黃龍島西北部與泗礁(嵊泗縣城)隔海相望,北與花鳥、綠華相對,西南瀕臨岱巨洋面。大黃龍島因山勢雄偉,土呈黃色,遠望似大黃龍島蟠海而得名,海岸線總長21.14 km,最高點石屋崗頂海拔223.5 m,島內人口密度之高,被譽為“全國農村人口第一鄉”[1]。大黃龍島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總體氣候特征表現為夏熱冬溫,四季分明,季風發達,所在的嵊泗列島位于長江口與杭州灣的交匯處,是滬、杭、甬的東大門,地處中國較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距上海市南匯縣57.412 km,交通便捷,區位條件優越。
大黃龍島開發較早,宋元時就有人在此聚居漁作。近年來,在嵊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大黃龍島作為泗礁景區的一部分,擁有列島型特色的旅游點、線、面和列島相關產業融為一體的綜合旅游產品,有效促進了大黃龍島經濟的新發展和新跨越。
(二)大黃龍島旅游資源
1.獨特的海島資源
大黃龍島四周環海,岸線綿長,由于風浪潮汐和地表作用,形成眾多的天然港灣、沙灘和奇石怪礁等自然景點。島上花崗石蘊藏量豐富,質材優良,一年四季總會有風平浪靜的港灣,是小型的天然浴場和踏浪戲水的好去處。島岸線的巖礁上盛產各種野生貝類,隨人采挖,外寶礁和中寶礁在幾年前已被承包,封島養殖,近海水產、野生貝類資源也極為豐富[2]。
2.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大黃龍島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島上古跡奇石頗多,山上奇石林立,有元寶石、孔明帽頂、神猴石、心字石、鼓石、一指泉、荷花石、喜鵲石、元元門等20余處,尤其以元寶石最負盛名。有天后宮、積慶庵等廟宇,還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數處摩崖石刻。大黃龍島人文氣息濃厚,島上民居依山而建、居居相連、錯落有致;房子呈現階梯狀,是觀賞海景的最佳位置,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陽光,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
3.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漫長的海洋文化積累,大黃龍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洋生活、海洋漁村、海洋價值和海洋信仰。大黃龍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0余項,主要包括一些民間舞蹈、曲藝、手工技藝、生產商貿、消費習俗、生活禮節、歲時節令、民間知識、傳統醫學、民間傳說、民間文學藝術、漁歌、漁謠、漁號和民間舞蹈等。
(一)當地居民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當地居民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旅游資源開發觀念落后,缺乏相關的知識與技術,主動參與大黃龍島旅游資源開發的意識也不強。另外,大黃龍海島上從事旅游業的居民總體文化素質較低,服務質量偏低。同時,部分島民缺乏長遠考慮,在經營時常以眼前利益為重,出現哄抬物價、宰客等現象,造成游客的滿意度下降。
(二)旅游資源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
大黃龍島石材資源豐富,且質量較好,吸引了很多石材企業前來開采。這些企業的過度開采為大黃龍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幫助同時,也破壞了島上的生態平衡,所造成的粉塵污染、噪聲污染等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些開采行為甚至破壞了原有的石景。另外,開采石材時的爆破震動會給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影響,還會使植被消失、巖層裸露,原本優美的自然風光遭到極大破壞。島上大部分旅游資源仍處于未開發或半開發狀態,還缺少能有效地吸引和留住游客的成熟景點,缺乏規劃,尚未形成旅游市場。
(三)競爭激烈,宣傳力度不足
大黃龍島面臨著與周邊同性質海島旅游業的激烈競爭,如浙江溫州的洞頭島、臺州的石塘、寧波的象山等。當地政府幫扶引導和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對于大黃龍島的宣傳也較少,導致其知名度不高。除與旅游業相關的專業人士和海島愛好者了解大黃龍島外,其他民眾基本對大黃龍島的了解較少。
(一)樹立品牌形象,加大宣傳力度
樹立優質旅游品牌形象。旅游經濟是“注意力經濟”,旅游產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對旅游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大黃龍島旅游品牌的樹立首先應依托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的品牌效應,進行自身品牌的宣傳[3]。其次,要依托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各種社會活動,開發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再次,利用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對大黃龍島進行宣傳,進一步提高大黃龍島的知名度。
(二)加強對當地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
應廣泛開展保護大黃龍島原始生態、接待顧客相關禮儀、餐館烹飪技術、相關旅游知識、衛生知識、安全知識和誠信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培訓、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當地旅游從業人員的素養和技能。建立旅游服務質量的標準體系,規范大黃龍島的管理方式,充分展現當地良好的民風,樹立熱情好客的從業人員形象,為旅游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采用“統籌規劃、分散經營”的管理機制,形成“漁家+發展公司+旅行社”的經營模式,實行經營模式一致、收費標準一致、服務方式一致的新型管理體制,提高經營戶市場化程度;加強“漁家樂”經營行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避免經營戶之間惡性競爭,促進經營戶誠信經營[4]。
(三)挖掘當地特色資源,發展相關產業
1.關注民宿與美食
可以開辦具有漁家特色的飯店,推出各類特色菜肴,如滋補類、魚鰾特色菜、帶魚特色菜、海鮮類和黃龍海八珍系列——鯧魚、大黃魚、大蝦、海蜒、海蟄、墨魚、蝦皮、梭子蟹。可對由原有民居進行改造,建設具有漁家特色的民宿,還原漁家的生活場景,陳設漁家的生產生活用具,如漁網、漁燈、旗幟、漁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照片和漁民畫等,同時配以必要的住宿設施,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漁家生活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島上的民宿可共同制定高質量的服務標準,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民宿標桿。
2.開發漁家特色紀念品
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主要包括3類,一是民俗紀念品類,如銀圈、項鏈等漁家飾品類;二是用貝殼、海螺等海產制作而成的飾品類,如項鏈、手鏈和腳鏈深受女性游客的喜愛;三是漁家生活用品類,如漁繩結、竹編等。大黃龍島漁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海產品手工制作工藝,如三礬海蜇皮子店、龍頭烤店、金鉤蝦米店、烏賊鲞店、粢皮加工店、腌魚店、醉魚店等,這些店鋪均坐落于最窄的商街——“一米商街”。沿山徑石階拾級而上,在非常擁擠的一米見寬的街道上,在石頭房內,排列著具有島上特色的商鋪和百年老店的遺風等,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濃郁的海島民俗韻味。
3.保護文化遺產,開發體驗休閑娛樂項目
首先,要以漁家生產和民俗生活展示為核心,做好大黃龍島活態的展現和展覽。在漁民空置舊房內建立漁家文化展覽館,集中展示實物用具、生產生活場景復原、漁業技藝、影像資料等內容,同時讓相關講解員為游客講解海島上的神話傳說或者漁民生活的場景,引起游客的興趣。漁家人在大黃龍島上的天后宮請龍王祈福,表達的是黃龍漁民祖祖輩輩積累傳承下來的特殊世界觀和人生觀,春秋兩季的開捕節更是表達了漁民對豐收的渴望,對平安的追求,對勞動的贊美,對自然的敬畏,因此可將觀摩此項特殊的祈福儀式開發為旅游體驗項目,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可以吸引游客,提升大黃龍島旅游經濟效益。
其次,要保護好“原汁原味”的漁歌、漁謠、漁號和民間舞蹈等,漁民歌謠有《十二個月名》《漁民小調》《鬧花燈》《送情郎》,民間小調有《牌九調》《十二個月賭調》《船燈調》《出門調》《廿歲小妹無郎配》《八仙調》,民間舞蹈有《舞龍》《漁嫂鑼鼓》《八仙鄉戲》,它們扎根漁區,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此也可將其作為接待游客的特色項目,提高游客的參與感和滿足感。
再次,要開發以近海捕撈為主的漁家樂產業,讓游客在古老漁船或者輪渡上體驗漁民生活的海上捕撈項目,乘坐航船,戴上漁民帽,深入藍海洋,當回真漁工,零距離感受特有的古帆船魅力,體驗博大深厚的船舶文化。突出大黃龍島自已的旅游特色,如南港開捕一臺戲、北岙沙灘、大岙島礁、東咀頭海釣等。
(四)打造精品旅游路線,保護海島原生態
經過產業開發與建設,要結合各個景點,形成一條極具特色的旅游路線,將各個旅游產業進行有效整合,并把非物質遺產文化重點內容作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鑲嵌在大黃龍島的旅游主線中,形成特色旅游路線,路線為“元寶石-悠然村-天后宮-海鑒石刻-一指泉-孔明帽頂-二省分界嶺—瀚海風清石刻”。依托大黃龍島豐富的資源優勢建立漁村科技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確保島上原生態漁村的產業鏈條不斷拓展延伸,從而形成傳統產業和現代科技相統一,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相協調,布局傳統化、產業科技化的旅游開發區。在打造景點旅游路線的前提下,大黃龍島應向外宣傳旅游特色,努力開發旅游產業,吸引游客至島上游玩,再將各村游景點、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全鄉性的旅游路線,最終全面開發大黃龍島整體旅游產業。
另外,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大黃龍島旅游資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治理山體滑坡,全面開展復綠活動[5]。成立大黃龍島原生態漁村發展協調小組,制定大黃龍島保護規劃,圍繞島上原生態漁村文化特色,在保護區內確立漁文化傳承的重點項目,保持民眾既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要修復殘損景點整體性外貌,整治“一米商街”規劃商鋪;加強“元寶石”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道路標識;維護并修復轄區自然地理環境,治理山體滑坡,全面開展復綠活動;保護海礁資源和摩崖石刻,對其中字體進行書法臨摹“描紅”;還應修建各類基礎設施,如公廁、垃圾回收處等,建造通往景區的特色道路,如石徑等。
大黃龍島旅游發展處于初期階段,除開發海島的多種產業外,還應注重環境保護,提高旅游從業服務人員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樹立品牌形象,開發特點紀念品,加大海島旅游宣傳;保護海島文化遺產,開發休閑娛樂項目;樹立新理念、建立新機制、明確新思路、尋求新突破,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旅游發展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合理規劃整體布局,進行生態開發,從而推動大黃龍島旅游產業與經濟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1] 江海旭,李悅錚.舟山群島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4):82-83.
[2] 任淑華,蔡克勤.舟山海島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6):42-45.
[3] 劉莉.濱海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4:1-6.
[4] 任淑華,王勝.舟山海島旅游開發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1(2):322-326.
[5] 吳婧慈,趙晟.基于SWOT-AHP方法的海島休閑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舟山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8(3):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