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邢梅
語文要素是統編教材編排理念最大的亮點,改變了傳統教學中語文訓練點雜亂的弊端。編者以精確明晰的語言,揭示了每個單元所要訓練的重點,并且在單元和學段之間呈現出鮮明的序列化特征。當下,不少教師在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教學還存在諸多弊端,導致語文要素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語文要素教學。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不能脫離可感的真實情境而單獨存在,如果我們直接將語文要素學習轉化為訓練任務,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考量,導致語文要素的落實直接轉變成學習方法的灌輸。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課文中難懂的詞語。很多教師在教學這個單元的課文時,并沒有依托文本內容,而是將課文擱置在一邊,把教學的重點指向語文要素,有的教師甚至無視學生的認知能力,將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一條一條地呈現出來,要求學生直接嘗試。比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的“凌亂”一詞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凌亂”所在的具體語句,抓住詞語所在的上下文呈現出來的信息,在文本情境的感染下,初步形成感性體驗;隨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捕捉相應的場景,與“凌亂”這個詞形成匹配,進一步感知這個詞語的意思。
統編教材以單元整體視角編排,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欄目之間都圍繞著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此,語文要素的落實不能局限在某一篇課文上,而要依循單元課文在單元當中所處的位置,明確課文落實語文要素所承載的具體要求和標準。
以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編者分別編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三篇課文。教學第一篇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要借助典型語段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關鍵句;教學第二篇課文《海濱小城》,教師可以將目標定位于辨析關鍵句在構段表達過程當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學第三篇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師可以將目標定位于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教師并沒有指望通過一篇課文的教學就將語文要素全部落實到位,而是依循文本的具體特點以及在單元當中所處的位置,明確不同的教學定位,體現了文本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價值。
某一種具體的語文能力,并不是在一個單元的教學中就能完全落實到位的,編者就在不同的學段設置了相應能力訓練單元。因此,教師不能將單元語文要素看成一個獨立的板塊,而要聯系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教學,這樣才不至于在語文要素落實過程當中重復用力。
以復述為例,統編教材在不同學段分別設置了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創造性復述的要求。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創造性復述單元,教師就要先引領學生對之前學習過的復述方法進行回顧,比如抓住故事發展的線索、緊扣人物的情感變化、羅列表格進行詳細復述的方法進行回顧,復習簡要復述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進行創造性復述之前,先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整體的把握,并基于文本的基礎對次要內容進行必要的刪除,進而為創造性復述奠定基礎。在教學《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簡要復述所積累的方法,嘗試將這個故事當中海力布救小蛇后得到寶物的部分作簡要處理,再運用相應的方法,將海力布勸說鄉親們離開,自己卻變成了石頭這一段進行詳細復述。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再嘗試通過調整故事表達的順序、更換故事復述的視角等不同策略,對課文中的故事進行創造性復述。
總之,我們不能將統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視為教學的救命稻草,而要與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融合,采用積極有效的策略,將教學定位在學生的認知上,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