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蘭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我國現今的植樹造林技術與其科學管理方法展開探究,植樹造林是綠化大計,也是我國當今社會的發展方向。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應積極展開植樹造林技術的探索,求新求突破,科學管理。
關鍵詞:植樹造林;技術要點;管理措施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日益發達,人類的生存自然環境也遭到了污染和損害,如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城市內澇、溫室效應及生物滅絕等自然生態問題,均與人類林產資源的減少有直接關聯。植樹造林工程可以有效改變人類的居住自然環境,從而實現了人與自然間的和睦共處,減少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1.1 播種造林法
該法主要特點是利用手工、機器等工具直接將林木種子播撒在森林中,從而促使其萌芽繁殖。必須經過浸種、滅菌、催芽等處理,使苗木的生長發育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直接在土地中自然萌芽,就可以更有效適應造林下天氣和土質要求,種苗又不需經過兩次起苗,根系就可以完全地保留下來,林木種子播撒量較多,萌生的苗木總量就會更多,尤其是叢狀獨苗,在經過分離和間苗等作業后,就可使優質的樹木完全保存下來。該種造林方式工藝簡便,生產成本較低廉,且造林質量也較高,因此特別適合種子粒量大、萌芽速率較高的林木。
1.2 分殖造林法
該技術在無性繁殖中較為常見,完全符合無性繁殖的基本特性,能夠通過大根系樹干、樹葉和樹根等原材料來完成相關的植樹造林工作。分殖造林技藝的使用可以明顯提高林木成活率,使母本特性得以穩固的遺傳性留下來,繁殖速度快,施工簡便,生產成本相對便宜,對小葉楊和松樹等易繁殖樹木的培育也十分有用。該法還要求合理地選用人工造林樹木,優先考慮母樹充足、生根方便的樹木,再選用土質疏松肥沃、水分充足的地塊,同時必須重視對造林季節和時機的掌握,具體需要針對種類和地域進行具體確定。但該種造林技術也有較大不足,如林木通過多代生長,壽命將會減少,且受母樹分布范圍和數量的影響很大,對立地條件也較為嚴格,因此不能進行大規模栽培。
1.3 植苗造林技術
該造林技術能夠實現完整的栽植,幼苗在無法適應部分惡劣氣候的時候,利用人工栽培實現植苗造林,能夠有效提升樹苗生長的發育完全率,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遇到惡劣氣候時,則應果斷選用人工造林技術,從而實現高效率的植樹造林。
1.4 插條造林法
春季地面并未凍結,需要選用直徑在1.5~2厘米、苗齡1~2年的枝條,在修剪側枝之后再修剪高35厘米的插穗。整地后,完成相關的扦插工作,將插條上方突出地面2厘米左右,土壤的整體質量并不符合標準,可通過細土來取代原本的土壤或是利用橡膠薄膜覆蓋在土壤上,半干旱地區需要采取更為妥當的處理方法。此外,在插條處理準備階段,需要利用石蠟封存插條的縫隙,確保在后續階段插條能夠擁有充足水分,在土壤下方,大頭方向朝下,小頭的方向朝上,將插穗放置在山垅中。
2.1 整地
在植樹造林期間,整地等相關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將土壤下方的廢棄物以及種地附近的采伐剩余物都清理掉,并針對種植的土壤進行翻新。在造林準備階段還需要將野草等多余的草植物清除掉,確保整地的衛生情況,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后續的土地翻新工作。土地翻墾工作分兩種,其一是全面性的,針對較多緩坡和地形平緩的地方,若是植物相對較少,則可以進行全面性的翻墾;其二是局部性的翻墾,這種翻墾方法的應用主要是針對整地深度而決定,應考慮當天的氣候、相關經濟水平以及立地情況。只有整地的深度夠深,才能促進林業整體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需要考慮到栽培的特點來進行帶狀整地,還需進行有效的規劃,規劃期間應考慮到土壤質量、化肥效力、土壤水分比例和樹種特性等綜合因素。
2.2 栽培
植樹造林效果在較大程度上受播種技術和苗木培育方法的影響,植樹造林的關鍵就在于對樹苗和播種材料的正確選用,以保證其品質合格。可選擇散布、條播、穴播等多種播種方法,散布時要保證播種均勻分布,條播則是不斷地按條狀規律完成林木種子播撒,穴播則是及時做好樹穴,控制定穴方向和密度范圍,并做好播種量的管理。
2.3 選擇播種時間
春天是種子萌動的時節,適合種植。對植樹造林技術來說,必須根據各個地方天氣條件和樹木特點,做好植樹造林播種計劃。春天林木水分揮發速度緩慢,尤其是土壤濕潤的陰雨天進行栽樹,對植物生長發育是十分有益的。
3.1 做好幼林撫育工作
在實際管理中,只要森林郁閉度達不到設計條件,就必須適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技術與手段,以做好幼林撫育管理工作。做好對各類幼林生長發育因素的管理,如空氣通透性、光照強度及幼林資源等,首先,做好幼林施肥管理。其次,適時做好中耕除草,并清理周圍森林中的大小灌木叢。最后,根據幼林生長發育情況,適時進行病蟲害防控等管理工作,以保證幼林及時成活,從而達到迅速繁殖。
3.2 加強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森林保護和管理措施,利用的就是林木的自動更新力量,山地上如果自然狀況較好,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等保護措施,禁止采伐、掠射式的開墾,林木植被迅速獲得恢復。對于植樹造林工程,可在樹木生長發育最關鍵階段進行封山育林,以確保樹木生長發育順利,并使林分的構成較為完整。在封山育林期間,應當規劃后續的防護工作,應當對幼林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保證人工造林所種植的植物樹木與純天然植物樹木共同生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多元化的造林環境,確保所有人工種植樹木的成活率,以此來提升我國的林木蓄積量。
3.3 嚴格森林火災管控
森林火災是導致植樹造林工程嚴重受損的最大威脅,我國針對森林火災落實了責任制,并將其入刑,但森林火災不僅是人為因素,同時還有自然因素。基于這種情況,我國森林管理的相關部門應加強自然因素的防控,同時還需針對森林火災的實時動態進行合理調控,使林產資源利用獲得合理發揮,并認真剖析森林火災成因以及潛在森林火災的強度,據此制定森林火災的動態管理策略,按照有害種類、結構類型和載量設定森林火災動態分級,合理制定資源管理目標。另外,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加強對森林火災動態的調查,同時展開相應的優化方案,針對目前已有的管理體系進行分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地理、氣候情況等,均作出有效分析,這樣才能確保森林火災得到有效控制。
3.4 注重養護,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植物造林完畢后,必須適時依據林地土質和氣象情況保證水分供應。造林地風速很大,為了防止樹苗倒伏,還應對其添加支撐木棒,以減少風速的危害,對樹苗生長發揮佐正效果。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對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需要特別重視以下方面。
樹干防治:樹木出現了病蟲害,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相關工作人員在完成植樹造林工作之后,需定期對樹木的整體情況進行調研,并將數據記錄在案,確保能夠隨時針對樹木的病蟲害情況進行預防或是治理。
樹葉防治:葉片是森林病蟲害的高發區域,政府應給予充分關注。在森林管護過程中,不斷加強葉片檢測,方便及時發現病蟲害,并在早期給予合理的干預措施,適時噴施除蟲藥,保證病蟲害得到消滅,并避免其進一步進行擴散。
植樹造林工程屬于培植林木的重要環節,它對防止土壤侵蝕、抵御土壤沙漠化、營建良好自然環境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熟悉植樹造林科學技術方法,實施好植樹造林工作,是最大限度充分發揮林地經濟效益、促進本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