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
新中國新繪畫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
始于1949年而源于延安時期的新中國繪畫的發展,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繪畫發展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面對著新的時代要求和舊有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以及價值觀上的變化,關于繪畫的發展就有著新的時代要求。這種“新”是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的產物。而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內,繪畫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都是史無前例的,正好像史無前例的變化那樣。
民國時期已經有無數的“新”顛覆了以往的舊,包括齊白石在京城的立足和發展以及所占有的地位,都是因為有“新”的擁躉,所以他能夠持續到新中國,并獲得了歷史上最高的榮譽。由此來看,1949年之后的“新”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繪畫的發展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部分、一種表現。因此,從1949年以來所經歷的社會發展階段中的繪畫變化,讓人們看到了時代畫卷中的諸多新的氣象。這些新的氣象不是文人的傳統,也不是舊時那種對藝術的追求;但種種的“新”又與過去有著緊密的關聯,藕斷絲連。因為主流繪畫中的絕大多數畫家是來自民國時期的成長,他們秉承的文化傳統依然是傳統文化中的那些核心內容,包括從西方學來的那些技法。而所謂的“筆墨”以及與“筆墨”關聯的文人畫的思想,依然占據著他們頭腦的中樞。只不過面對新時代所提出的改造,他們只能接受,因為他們深深懂得藝術當隨時代,他們也知道在新中國被時代拋棄而以一己個人表現來立足已無可能。可能其中的有些人當初還不信,后來他們學習了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再看看眼前的現實,他們信了,而且非常自覺地進入新中國的系統里,努力改造自己而開始了新的繪畫生涯。
新中國新繪畫的核心就是改造和創新。在改造和創新的主旋律下,這個時期的繪畫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不僅是舊貌換新顏,而且轉眼就在發展中成了新繪畫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經歷了70年的歷史發展,今天的“新”已經與50年代的“新”完全不同,因為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一個“新”所能概括。顯然,“新”也是發展的,“新”也有不同的表現和面貌,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新”。今天的日新月異所表現出的是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政體的成熟,還有國家發展之后所表現出的強大,這些都讓人們看到了新中國初期所形成的新傳統的社會背景,以及今天所呈現的新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而在變化中依然表現出一脈相傳。
對于新中國新繪畫的總結,基于70年的歷史發展和21世紀的新要求,如今也可以看到新傳統在當下所遇到的問題。無疑,新的問題是與新的社會發展相關聯的,正好像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狀況一樣。所以,我們也看到了新中國繪畫的傳統在21世紀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這也是基于過去的經驗,讓人們看到了藝術與時代這樣一個歷久彌新的關系問題。當下已經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數字化時代,完全不同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藝術發展的基本狀況,因為那個時期是以農耕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年畫的改造所開啟的時代進程,這正是新中國新繪畫的開篇。
在一個歷史的轉型期,新中國的前30年的歷史發展在無數的“新”的探求中,積淀了新傳統中的許多代表那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它們至今還有著廣泛的影響,標志著新中國改造舊傳統的成就。與之相應的是,這一時期也涌現出了很多能夠代表那個時代的著名畫家,他們的智慧和努力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謂新中國美術的新傳統正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面對新中國繪畫史上眾多的畫家和作品,新中國繪畫的萬般景象和絢麗景觀,讓人們看到了這個時期的偉大的創造以及創造的精神。
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有了他們的探索,有了他們不同于過去的藝術精神,特別是他們能夠將自己的藝術愛好置于時代的藝術框架之內,而讓涓涓細流匯入到時代的長河之中,表現出了新繪畫的社會意義,凸顯了一個時代集群的不懈努力,并有了新繪畫的新面貌,也造就了新時代。如今只有對新繪畫的充分研究,才能看到一個健全的現代繪畫史的存在,才能看到不同于過去以及對當下特別的意義。
對于新中國新繪畫的研究只是開始。因為基于當代社會發展的諸多問題,今天的研究還會遇到一些障礙,正好像我們的歷史研究那樣,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需要隔代去觀望,或者需要更長的時間將其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去看它的發展和成就。總之,對于新中國新繪畫的認識,應該是建構整個現代美術史的基礎,而建構這一基礎也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當然,更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