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文物出版社友人陳博洋兄寄來其所責編的新書《禮器碑刻拓對勘》(2021年10月出版),編著者為旅美華人黃憲之先生。翻閱下來,我認為此編有兩大長處,先在此向讀者分享。
其一,印制精良,善擇底本。此書開本為八開大小,全彩印制,內中拓本及原石圖片都經編著者認真剪裁調色,從印刷的角度來說,可謂高度還原。在底本的選取上,編者從拓本年代與拓工精度兩方面考量,選擇孟憲章藏明拓本(碑陽、碑陰)與孟憲鈞藏清乾隆間拓本(碑側),頗具學術眼光。
其二,指導臨摹,兼顧學術。當代影印出版碑帖,無外兩種目的、追求:一是為書法臨習服務,這些印本往往只印拓本本身,而忽略其書簽、題跋等附加信息。二是為版本研究服務,這些印本則追求全面還原文物信息,將碑帖的裝潢、題跋無一遺漏地做出呈現。此書編著的著眼點雖是指向前者,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兼顧學術。首先在刻拓對勘之前,編者率先制作了碑陽、碑陰以及碑側的碑示圖,并標注行數與列數,碑示圖旁另附有原碑及拓本整紙圖片。在全書最后,編者還撰寫了長文《“書丹未刻時”深度學習系列之二》作為后記。在后記中,編者利用自己在電腦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技術建構“書丹未刻時深度學習系統”的創見。尤使我感興趣的,是本書內中所附《〈禮器碑〉校碑總表》。此表縱向羅列海內外公私所藏《禮器碑》拓本二十種,其中有明拓本十余種,幾乎囊括了目前所知《禮器碑》全部善本,將其按傳拓年代依次排列。橫向為前人若張彥生、王壯弘總結的《禮器碑》碑陽的17個考據字。編者將這二十本《禮器碑》拓本中的考據字一一列出,讀者通過此表,便可掌握《禮器碑》自明初到清末各個階段考據點的損泐變化。這對于《禮器碑》拓本年代的鑒定,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而這中間編者所付出的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唐雪康)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