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章的新著《白描畫征錄》從歷代畫家的白描作品入手,系統研究其白描的獨特性與藝術貢獻,延伸透視畫家的人生軌跡與藝術道路。同時,往縱深處勾勒其歷史背景與對社會和藝術傳承的影響,構成時間脈絡與技法承傳清晰嚴謹的研究文本。
作為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描摹對象,蘇東坡的《夜游赤壁》與謝安的《東山攜妓圖》素為畫家創作主題,但本書指出,明代郭詡的《東山攜妓圖》突破傳統創作中以山水作配稱的陳規,以純粹白描人物為主體,將人物從山水中逐漸剝離,構成以白描純粹呈現人物神貌的表現形式,成為白描歷史上的重要轉折。不斷將白描名家的根脈引向源頭,細加分析,既是時間性敘述的需要,也讓讀者不時隨作者重新梳理白描歷史的源流與演變過程。此為本書的良苦用心。
文徵明晚年的白描流暢勁健,行云流水,正是他道性深邃、淡泊無求的心靈折射。他以精勁小楷書寫《道德經》全文,與簡潔明快的老子白描相陪襯,正如作者所說“顯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細勁與干練,表現出人書俱老、畫臻化境之練達之勢”,呈現出絕塵離囂的清雅峻朗風骨,折射出明代筆墨技藝高峰的絕代風華與書畫者家達致的高妙境界,而本書更指出文徵明在八十多歲時已將山水與白描融為一體,且在人物表達中呈現出白描、白描兼設色、全部設色的服飾漸變過程,折射出天才畫家人入衰年卻仍能除舊創新的藝術創造力。
金農是本書論述的另一關要人物。本書指出,金農的自畫像取法李公麟,融匯古今妙筆,流暢秀勁,古韻自生,且寫照傳神,卓絕一時,讓人一見難忘,而相隔七十年的后輩費丹旭也創作出金農畫像。他以“顏筋柳骨”融入高古游絲白描中,柔勁淡凈,展現出白描獨有的平和、簡靜、儒雅、虛空,更以大片留白去讓觀者展開無邊聯想,體現出更沉靜與深廣的藝術意境。
吳昌碩將充滿金石氣的筆墨融進白描花卉中,卻呈現出百練繞指柔的媚姿,這與他大氣淋漓的梅花意趣相異,折射出這位書畫大家內心的柔微與筆墨的收放自如。此書指出,一直以趙孟頫為超越高峰的吳昌碩,其白描蘭花深得其揮灑自如神髓。
作為來自鄉間的畫家,齊白石雖悉心吸收江蘇名家唐寅、嶺南畫家蘇仁山的白描神髓,卻難以擺脫走出鄉間神功畫人物造型的底色,因而其白描人物雖功力深厚,卻不時流露出世俗氣息與粗疏氣質,難以與吳中才子的風流素淡、靈秀古雅相比,但本書作者還是拈出齊白石在臉部造型上對唐寅人物畫奪神去形的妙法,反映出作者溫和的內心與細密的研究。而齊白石不僅鐘情羅聘,更沉迷于金農人物畫中衣紋的白描神髓,深刻影響其后來山水創作的山泉表現形態,這又是本書獨能妙擷真諦的所在,讓人進一步領悟到這位平民畫家的藝術脈絡。
至于現代畫家,對高劍父藝術人生的研究手法,與齊白石研究一致,皆從其白描中探求藝術歷程。
作為白描的重要殿軍人物,人們更多關注謝稚柳先生的花鳥,但此書卻從白描人物入手,去解讀這位功力深厚的大畫家在四十歲以后不斷自我突破的歷程,更剖析他在花卉白描上欲與趙孟頫相比肩的隱隱自信。
作者經過對徐悲鴻白描技法的深入研究,發現他素來深受《八十七神仙圖》影響,但他以高超技藝融素描入白描中,不見痕跡,卻更精準細膩,傳神達意,成就自己一代名家。而潘玉良融精勁細線去提取人物的形神,“是傳統人物技法與西洋畫熔鑄一爐的大膽嘗試”,成為中國畫融進西洋畫的典范,這對于大多數認為這些不過是素描作品的普通讀者來說,確是醍醐灌頂的揭示,更是本書充滿啟蒙價值的貢獻。此書一氣呵成地重申或解決白描的內涵、演變、融合、創新歷史,更通過歷代白描名家的藝術人生、人生觀念與歷史影響,配以精美版圖,構成一本獨思辨色彩、呈現作者久思深究后充滿開創性研究成果的閱讀文本,成為填補中國白描研究史空白的力作。(李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