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君

編者按:與“二王”帖學書法的“優美”“嫵媚”相對應,“碑學”的關鍵詞是“壯美”,其主要基于民間訴求而非文人士大夫立場,所以其形式美嘗以“野逸”“粗獷”“雄渾”“渾穆”“奇異”等內涵表現出來,這顯然是對“二王”帖學體系的必要延拓和“糾錯”,盡管這一“必要性”直到清中晚期才得到全面肯定,碑學書法也由此走向高峰。其實“碑學”對“二王”體系的“糾錯”從晚明就開始了,這也是書法走出文人書齋而進入廣泛的社會情景的必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明顯表征。因為“書法”這一所謂的“文化靈魂”,開始澤被、惠及廣大社會各階層,所以“碑學”的本質是民間的,是大眾的,具有更廣泛的民眾基礎,也因此加強了書法“實踐”性、參與性的廣度和深度。2021年11月,“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甄選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石刻書法中的30通碑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期專題特選取其中代表作品以及當代書家對碑刻書法的感悟與學習心得,以饗讀者。
改革開放以來,書法從業者長期處于東西方藝術形式與觀念的糾纏共生語境中,在認知上較古人已有疏離傳統的傾向,實踐力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各種藝術樣式的“創新”,諸如新觀念、新風格、新趣味、新媒材等,一旦訴諸書法并對之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創新嘗試就會顯得無所適從。今天中西方藝術理論至于書法的分歧和交流日趨緩和,多年以來關于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方向性問題也當予以深度的探討,使之漸次明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就是為書法學學科化、專業化在審美和思想境界上的提高,構建一個新經典化的譜系。今天我們看到作為一級學科的書法學學科化需要職業化、專業化書法人士的深層次介入。書法需要人理解,在當代書法審美體系建設不太完備的學科化要求下,專業化是在學科內進行的,專業化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一種自編自導自說自唱的小眾的群體,那么對社會的影響反而成反比,會將非專業人士拒之門外,同時也將大眾拒之門外,反而不利于書法學科化的建設,并對社會產生作用和影響。目前,職業化書法人的目的性和歸屬感已經對社會發生很強的作用力,職業化程度高的人非常適應社會,有著旺盛的職業生命力,但如何提高他們的審美及其思想境界的專業化認識,無論如何也是需要將他們納入學科化的體系中進行考量,提高專業化的建設。書法要為以書法為業的人劃分好范圍和體系歸屬。綜合我們當代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書法創作與書法教育情況,迫切需要我們在審美上作一個譜系建構,不僅對從事此學科的專業人士起作用,同時也對職業化的書法人士起作用。隨著我們專業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擺脫對傳統書論、畫論及其他文藝理論解釋過程中的一般性介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大而化之地進行理論的鋪排,比如對碑刻書法的研究,我們從筆法、譜系到新境品類的系統化構建,即是我們對當代書法創作發展方向問題的一種思考。
“品”是中國古典美學和傳統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作為一種普遍的評論方法和現象在傳統文藝理論中有著廣泛的使用,是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的審美評論范式。在審美和藝術評論中,“品”既指包括感受、體味、析辯、反思在內的品評,又指對所評之作品應有的范圍性的品類和價值性的品級,給出確定,總之對作品進行屬性、風格及其高下優劣的劃分和研究。文學藝術品評中的詩品、畫品、書品源自古代對人的品評,即肇始于東漢鄉里評議制度。該制度逐漸發展為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品評的方式選賢任能,舉薦人才。同時,這一品評方式也延展到文學藝術領域,品格的高下成為古人研判藝術的基本方式。
書法是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樣式,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特性。歷代書法作品在豐厚的文化滋養中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趣和藝術風貌。“書品”用傳統文藝理論中的“品”的范式,對書家及其作品的風格類別進行區分和品評,包括了書家及作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底蘊、審美趣味、思想情調等綜合素養。南北朝時期袁昂的《古今書評》是目前可見的最早的較為體系性的書法評論,以精練的概念之辭和形象的比喻之辭,品評了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25位書法家。“書品”之名最早見于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受漢末“九品論人”風氣的影響,他將漢至梁書家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開創以“品”論書的先河,確立了一個相對成形的品評體系。此后,李嗣真《書后品》、韋續《續書品》、楊慎《書品》、楊景曾《二十四書品》、桂馥《國朝隸品》、翁方綱《蘇齋唐碑選·上品》、包世臣《國朝書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品》等論著一脈相承。凡此種種以“品”的方式介入藝術,形成了古人評論藝術的話語體系。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之所以能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地發展而來,正是依賴這一品評體系的推動。楊延芝為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作小序中有言:“詩不可以無品,無品不可以為詩,此詩品所以作也;二十四品備而后可與天地無終極。”今將此論移之于論書,無品不可以為書,無品,評論也無從發生。
在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合的驅動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書法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容上,均呈現前所未有之時代變革。傳統文化語境的斷裂,書寫工具和方法方式的改變,使書法脫離實用而成為純粹在“藝”層面上的展現。書法門檻的降低導致書法認識的混亂;書法藝術自身的抽象和幽深,加劇了人們對書法認識和評價的含糊不清。比如“線條”“形式”“空間”等西方圖像觀,逐漸融入了原本純粹穩定的傳統書法審美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置換了書法的傳統精神內涵,深刻地影響著書法風格的演變。時代要求我們對書法40年以來的多元化探索和發展做出一種有價值的評判,時代要求我們建立一種新的與之相匹配評價體系。
從中國古代書法的歷史進程觀察,是圍繞審美意蘊的深入表現,大致經歷了以書求書,書從書出,書外求書三階段。其內在驅動力都源于“古意”,即表達性需求。這種“表達性”常被文人表述為“古”“雅”“質樸”“渾厚”。當代書法藝術在審美意蘊統攝下,經歷了對傳統技法和觀念的重新審讀。在創作意識和成果上的巨大進步,是我們的創作已經不是單純的對“碑學”“帖學”的取用,也意味著書法藝術的審美目光在邏輯上將有可能進一步走向泛視覺文化領域。
書法之在當代的“新變”,導源于文化態度,以及緣之所引發的一系列的比如與書法創作相關的筆法、字法、篇章布白和風格樣式等問題。現實中的書法被嫁接在一個多元的文化語境之中,對之的品鑒和解釋也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境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書法在此是不能獲得“解釋”的,沒有解釋,尤其是沒有體系性的解釋,久而久之,即使不淡出人們的視野,也會討厭說這個話題了。如此,書法的某種基本真實在“此”缺席,而缺乏“真實”形象的書法,完全可以脫離“什么”傳統與現代,脫離筆法與字法形成了一種利用筆、墨、紙的物理狀態而形成抽象的圖像,一種書法之“外物”。站在傳統書法的角度來看,書法史上出現過的所有風格,當代人均著手嘗試,這是前所未有的,若將片段化的解讀視為傳統的全部,則暗藏著審美價值范疇體系的混亂,而書法實踐層面的功利化,又反過來加劇了對審美價值范疇體系的遺忘。二者的循環,使之處在一種價值觀念分解不清的狀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以“品”所構筑之體系的建立。
我們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文獻資料梳理入手進行了一次新討論、新闡釋。關于這次研討的學術理想,一如當代著名美學家張法先生所言:“在二王帖學占據中國書法主流的一千多年后,篆隸的經典化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不妨以龍門魏碑的經典化過程作一種參照。乾隆時代提出‘龍門四品’,經歷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到同治年代,方達到龍門十品,后定為二十品,到光緒年間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龍門二十品’方得到書法界和知識界的普遍接受。而漢代隸書一直以來未有經典化的梳理,‘漢隸十二品’這一新名稱的醞釀和提出,意味著開啟了漢隸經典化的新路。”這既是我們對經典的一次重新學習和研究,也是將“三國魏晉南北朝三十品”書法進行經典化新詮釋的啟動。
當代書法創作新局面的開展需要從理論與觀念上對之作出分類評判,以剪除蕪雜,有效地引導當代書法的藝術評判和審美定位,通過“品”確立當代書法創作的范式和理想。問題的拋出及其梳理,對所有面對經典的書法學習者意義重大。至于哪家榜上有名或許并不那么重要,提出重塑經典這一命題,激發思想,深究道理,更符合此次展覽的初衷。“何為經典?”這不僅僅是對書法美的終極問題的思索,同樣也是對“書法傳統”的再審視,問題不辯不明,有了新追問,無論對于書法新時期的再發展,還是當下書法經典化理路的探索,都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積極進取的意義。
在這個系列的展覽策劃中,筆者結合了中國傳統文藝品評的普遍原則與中國畫藝術的具體特性,依據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列舉審美品格,結合當代書法藝術實踐的“樣式實在”,以意象和意境對各種品格作出隱喻和通感式的描述,雖用語言卻有著不落言荃的“心印”特點。將此二十四種審美品格進一步概括為四種審美類型,以劃分古今書法之追求的美學范疇,展現它們所蘊含的當代人文精神。這四種審美類型是:一、“契于原型的古雅之美”,二、“精金美玉的雕琢之美”,三、“荒原野山的發抒之美”,四、“奇詭奧賾的抽象之美”。上述四類審美類型已經囊括了書法風格追求的大要,包含且又超越了單純的傳統文人書法審美。在此框架之下,創作者或根據自身的美學追求,或順應特定的質料屬性進行深入的研究,務求淬煉到極致。
任何一門藝術之所以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必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語言,這種特定的藝術語言使該藝術門類得以成立。書法形式語言本身即是書法審美所在,即所謂“意以象盡”。盡管書法有字法、筆法,有類似繪畫之構圖等,但使之真正區別于其他的最核心標志是“筆法”。對于“筆法”的著力探索與分析,可以指示出書法藝術本體語言進入現代藝術語言研究系統最重要的“點”。因此,探討現代文化之中的書法藝術語言,就必須研究自上古而來的中國碑刻文字藝術,此為根本著眼點,要將重點放在對文人書法史上出現過的碑刻書法創作風格、結構分析上,構架“當代中國書品”的價值判斷體系,確立當代書法藝術創作應有的美學品質。當代書法藝術創作與批評的關鍵在于審美價值范疇體系是否得到了全面而準確的總結和梳理。與其說這是一個具體的書學品評問題,不如說更是一個關系到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普遍原理。中國書法藝術的品評,從建立初始,就與繪畫乃至文學分享著相似甚至相同的概念和術語。從諸多藝術門類的理論成熟度來看,詩論當然占據著優先地位,遠早于書論、畫論而最為完備和成熟。因此,中國古代詩論所總結出的最典型、最深刻的美學標準完全可移用于書法藝術品評,并為書法創作提供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美學架構。當然,這種美學架構必須充分結合書法藝術的本體語言。這將徹底打破傳統書法理論以“帖學”和“碑學”兩截劃分的研究模式,以及基于此所劃分的斷裂式的當下理論研究模式,為日后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全景式的歷史與當代視野。只有在構架“當代中國書品”的價值判斷體系完善之后,或者說在這個價值判斷體系的構架過程之中,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方向就會“自動”給我們以指示。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