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和騰城鄉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郝寧
縣(市)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本單元,既具有宏觀經濟特性,也具有微觀的經濟特性,同時也具有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相互交織的屬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大部分的勞動力、土地、礦藏、森林、水資源等大多數資源分布在縣級單元,縣(市)資源在國家資源中的合理配置,是國民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的保障。
縣(市)的發展是我國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最佳途徑,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的必經之路。我國縣級單元以下分布著眾多的農村人口,而且人均占有土地資源有限,當前正處于科技和知識爆炸的時代,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不斷提高,進而將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縣(市)發展對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合理轉移和提高城鎮化水平起著重要作用。
河北省2017年所轄縣(市)行政區劃面積17.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94%;人口5054.9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6.9%;經濟總量19198.7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3.3%。無論是人口占比還是經濟總量的份額,河北省的縣(市)對河北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壯大全省經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縣(市)范圍內也是社會矛盾和民生訴求,以及各種挑戰表現最為突出的地區。同時縣(市)層面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城鄉二元分化問題的主戰場。縣(市)的高質量發展,將會大幅度提高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解決農村相對剩余勞動力就業,激發農村活力;有助于激發廣大的消費市場,拉動消費需求增長。做大做強縣(市)經濟,著力提高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推動縣(市)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突破,對于促進正處于發展關鍵期的河北省轉型升級和更好更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也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足以見得生態文明思想的不斷深入,這為未來河北省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現縣域的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縣域發展瓶頸的有效手段和關鍵環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注重縣域范圍內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爭取實現四化同步同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有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變的階段,而轉型發展期的河北省縣(市)更是處于轉型發展的陣痛期、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對于河北省縣(市)發展必須處理好數量增粘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新舊動能轉換和打造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短期經濟收益與長期增長效益的關系。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協調、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納入國家戰略,對于河北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和推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河北省縣(市)也是建設現代化城鎮體系結構的堅實底座,需要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的主要成效,以及在區域協調發展、城鎮格局構建、推進農業人口轉移等方面的問題。
2017年河北省委在召開第九屆六次全會時,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總體思路為“抓好三件大事、打好六場硬仗、實施八項戰略、深化九項改革。河北省3689的工作總思路,對河北省縣(市)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指引意義,未來縣(市)的發展需要突出創新發展、協同發展、轉型發展、關注民生、注重優化環境,提高縣(市)發展的經濟發展效益,增強新舊動能轉換的動能,實現符合縣(市)發展的有效需求。
縣(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是動態變化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屬性特征,如何客觀準確地評價地區發展水平,需要制定動態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保證客觀、合理、科學地評價地區發展狀況和發展水平。
縣(市)綜合競爭力評價的相關指標,需要利用便于獲取數據的指標,指標的選取應當保證易于獲取、便于評價,保證所選取的指標在可獲取的范圍內,同時保證能夠便于相互比較。
指標的評價需要在明確的目標導向下選取,即可以反映地方綜合實力或者是能夠反映地方發展實力的指標,同時可以考慮反映地方特色的相關指標,指標體系的設置必須樹立明確的目標指向,重點體現出縣域發展水平和縣城特色,進而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立足河北省縣(市)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京津冀協同發展、“3689”發展思路的相關要求,依據指標體系設置動態性、可操作性和目標導向的原則,參考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中的相關要求綜合設置指標體系。參考指標設置原則,常重考慮時代形勢的不斷變化性,實時地調整相關指標,保證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地方發展狀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選擇便于獲取的數據指標,緊緊圍繞反應地方綜合競爭力的指標。運用相關統計學的方法,綜合考慮指標相關程度的高低,對指標進行相關系數和離散系數分析,當指標間相關系數大于90%時,說明數據指標間相關程度高,其反映的數據結果類似,應選擇其中最能全面反映結果的數據,當指標數據離散系數小于15%時,說明該指標鑒別能力小,區域內進行橫向比較意義不大。選取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最終確定了60項的評價指標,構成了“5+10+60”的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創新發展競爭力。重點考核縣(市)地區綜合經濟發展狀況,通過設置縣(市)GDP、縣(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多項指標來反映。重點考核縣(市)轉型發展水平,通過設置三次產業比重、非農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新增城市更新改造用地面積、城區道路網密度、存量土地供應比例等指標來反映。
協調發展競爭力。重點考核縣(市)集聚集約水平,設置常住人口數量(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縣城建設用地面積、縣城人口等多個方面指標來反映。重點考核縣(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通過設置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二級甲等醫院以上交通30分鐘行政村覆蓋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來反映。
綠色發展競爭力。重點考核縣(市)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狀況。設置地區森林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占行政區劃面積比等多個方面的評價指標來反映。重點考核縣(市)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狀況,設置每萬元GDP地耗(㎡)、每萬元GDP能耗(tce)等方面的指標來反映。
開放發展競爭力。重點考核縣(市)城市對外交往發展狀況,設置了城市對外日均人流聯系量(萬人次)、鐵路年客運量(萬人次)、國內年旅游人數(萬人次/年)等方面發展指標來反映。重點考核縣(市)社會活躍度狀況,設置縣(市)實際利用外資狀況、年度出口總額、每千人移動電話用戶數、每千戶接入互聯網接入戶數、民用汽車擁有量等方面指標來反映。
共享發展競爭力。重點考核縣(市)宜居發展方面狀況,設置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社區衛生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每千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每萬人擁有幼兒園數量等方面指標來反映。重點考核縣(市)縣城發展狀況,設置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金額、縣城供水管網密度狀況、排水管網密度、人均道路面積等方面指標來反映。

表1 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次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的設置,是立足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充分結合河北省省情和縣域自身的發展特點,綜合考慮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綜合分析新時期新機遇的戰略背景,把握新時代縣(市)發展的方向,從五大發展理念出發,搭建了“5+10+60”的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的搭建,期望能夠為同處于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期的省份縣(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提供一定的參考。
探索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一是能夠有效反應地方發展水平,橫向上實現河北省眾多縣(市)間的比較,縱向上實現自身發展方向的把控。二是服務省級層面制定差異化的激勵機制,可根據不同的方面實施不同的管制方式。三是對相關研究機構提供一定思路借鑒,豐富縣域綜合競爭力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