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功 李寶國
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先后形成了三個關于歷史問題和歷史經驗的重要決議,第一個是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二個是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三個是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三個歷史決議,雖然通過的歷史條件、時代背景和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是黨在重大歷史關頭,以高度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通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牢牢掌握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主動而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在統(tǒng)一全黨思想、全黨意志、全黨行動,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不僅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更是高舉旗幟、凝心聚力的政治宣言書,還是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的行動指南。深刻學習領悟《決議》精神,我們可以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來闡釋《決議》的價值意義。
重視對歷史問題的比較和借鑒是黨的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把學習總結黨的歷史、傳承發(fā)揚黨的歷史作為汲取歷史經驗、應對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的重要舉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從弱小逐步成長壯大,但一段時間內黨內存在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這些錯誤思想不僅對中國革命造成了重大損失,甚至還危害當時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fā)展。面對這種局面,在20世紀40年代前期,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通過整風學習,提高了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對黨的歷史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思想也達到了初步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一大創(chuàng)造,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歷史問題的決議,實現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新的團結和統(tǒng)一,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轉折后,怎樣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重大歷史問題,成為當時黨內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從1979年9月開始,黨中央著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同年11月,開始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經過20多個月的起草過程,終于在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國后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科學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為實現安定團結、實行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開啟了中國歷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是黨的歷史上的第三個決議,集中了全黨的智慧,全面系統(tǒng)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通過前兩個歷史決議可以看出,黨的每次決議都為開辟新的歷史進程奠定了思想基礎。與黨作出的前兩個歷史決議一樣,第三個《決議》也必將對推動全黨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對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第三個《決議》歷史性提出“兩個確立”,既確立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偉大領航者,又確立了引領遠航的光輝燈塔。《決議》強調的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zhàn)略安排,使向全面建設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有了具體時間表和科學路線圖,這無疑是向全黨和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一道軍令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預示著黨將帶領中國人民開啟新的征程。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歷程。黨的歷史已多次證明,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如果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就無法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也就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十九屆六中全會以黨的決議的形式,聚焦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對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的評價注重同黨中央已有的科學結論有機銜接,同時也融入了黨中央對黨的百年奮斗的新認識,是一份思想含量和知識含量都十分豐富的重要理論文獻。尤其是《決議》作出的“兩個確立”重要表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不僅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奠定了政治、組織以及輿論基礎,而且還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決議》代表了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決議》不僅深刻總結我們黨一百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而且對黨的歷史上歷次理論飛躍進行了高度概括,集中論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是《決議》的一大突出亮點和重大理論貢獻。有學者認為這個“新的飛躍”就是黨的指導思想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和創(chuàng)造性升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既是科學判斷,也是重大結論,是實踐創(chuàng)新的重大思想文化成果,也是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大理論成果。
《決議》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歷史延續(xù),與黨的既有創(chuàng)新理論一脈相承。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并不是那種所謂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妙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也不是脫離時間空間和具體條件的抽象教條,空洞的萬古不變的“原則”自認為適合一切條件,其實對于一切條件都是不適用的,同具體的歷史的科學原理也是水火不相容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中國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的歷史進程中,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勇于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提出了許多原創(chuàng)性思想,推動了新時代變革性實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的更高水平,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歷史延續(xù)。因此,學習貫徹《決議》精神就是學習貫徹黨的最新創(chuàng)新理論。
《決議》的通過集中了全黨的智慧,更代表了全黨的意志,貫徹落實《決議》精神理應成為每個黨員的政治自覺,也是每個黨員必須遵守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在實踐層面,需要把貫徹落實《決議》精神上升到維護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高度,每個黨員都需要養(yǎng)成這樣的政治自覺。政治紀律是我們黨在政治方面關于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的行為規(guī)范,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建設得以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政治路線,這些政治路線是黨的綱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決定著黨的行動和自身建設的方向。具有嚴格的政治紀律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征和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更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事實上,以歷史決議的形式凝聚各界共識、達成黨內思想的統(tǒng)一,是黨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的有效貫徹執(zhí)行政治紀律的新方式,可以使政治紀律成為建立在全黨思想自覺基礎之上的鐵的紀律,也是全黨落實政治紀律的剛性約束。
歷次歷史決議都凝聚著全黨的意志與共識。1927年11月,面對黨的政治路線得不到有效執(zhí)行的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黨的歷史上唯一一個《政治紀律決議案》,對當時各地未能執(zhí)行八七會議決議的情況進行了處罰。不過,后來的實踐也證明,這種單純依靠組織手段來執(zhí)行“政治紀律”的效果并不理想。瞿秋白等人很快意識到僅僅依靠組織手段無法很好地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真正能夠貫徹執(zhí)行“政治紀律”的基礎是打通思想,使同志們能夠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樣注意到這個問題,他通過黨內整風、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來實現黨內思想的統(tǒng)一。毛澤東于1941年9月開始起草《關于四中全會以來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結論草案》,原計劃在當年11月的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但因黨內存在爭議,并未付諸實施。后于1944年成立“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經過多人起草、討論,多方征求意見并多次修改草稿,最后才于1945年交由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集體表決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同樣經歷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1979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討論通過了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這個講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同年11月,黨中央決定在此基礎上開始著手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由鄧小平擔任起草決議的主持人。決議討論稿寫好后,從1980年9月開始在一定范圍內征求意見,同年10月黨內有4000多名高級干部參與了對決議討論稿的討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一次廣泛而深入的總結。1981年3月,在決議稿進一步征求意見過程中,陳云提出決議內容應該增加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內容,這個提議進一步拓寬了決議起草的視野和立論基礎。最后,決議在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獲得一致通過。這次《決議》的起草同樣經歷了復雜的征求意見的過程。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決定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問題,專門成立了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4月1日,黨中央發(fā)出《關于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面總結黨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問題征求意見的通知》,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9月6日,決議征求意見稿下發(fā)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包括征求黨內部分老同志的意見,還專門聽取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文件起草組反復研究推敲,充分吸收各地區(qū)各部門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決議稿前后共做出了547處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進行審議,最終才形成了提交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的決議稿。
從起草過程看,三個歷史決議都充分發(fā)揚了民主,其產生過程非常復雜,經過了黨內充分的醞釀與討論,集中了全黨的集體智慧,也達成了黨內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一旦形成就代表全黨的意志。因此,貫徹落實《決議》精神就是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忠實踐行。在全黨學習貫徹《決議》精神的當下,全黨同志都需要全面、準確、完整地學習和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切實增強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和堅定捍衛(wèi)“兩個確立”的自覺性,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激發(fā)強大的戰(zhàn)斗力,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