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建鄴區委政法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南京市建鄴區按照適度超前、實戰實用、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用好“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積極推動數字化治理模式創新,主動服務建鄴“兩個建成”奮斗目標,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強化機制建設,構建科學化治理體系。一是主動融入智慧城市格局。建鄴區圍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總體定位,秉承“開放創新、產業培育、標準集群”的理念,將社會治理智治納入全區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基礎設施、系統平臺和應用終端建設。針對智治建設應用的兼容性、拓展性預留對外端口,加強數據的連接共享。二是賦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研發“矛盾調解小助手”“建鄴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信息系統”等系統,制發《全區集中開展整頓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短板弱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建鄴區迎接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期試點預驗收工作方案》等文件,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三是助推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變革。以“三集成三統籌”改革向基層賦權賦能為抓手,在組織架構、治理方式方面進行優化變革,推動跨部門職能協同和流程再造,構建上下貫通、橫向銜接的區、街兩級審批服務綜合執法一體化平臺,實現“社會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四是探索推進網格化治理新模式。積極完善“建鄴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聯動指揮平臺”建設,在建鄴區南湖綜治中心建成空間獨立、設施先進的區級指揮中心和6個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指揮中心。立足實際拓展“網格+”治理模式,“網格+防疫”“網格+警格”“網格+調解”子平臺運行順暢,全區16個部門平臺納入全區網格化平臺聯動,全區形成統一指揮、上下協調、運行閉環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積極探索精網微格治理社區網格服務新模式,先后在南苑街道、江心洲街道開展先行先試,打造365微網格工作驛站、“37℃黨建文化街區”等服務平臺,制定《建鄴區“微網格”治理實施方案》,明確微網格員5大項10項工作任務清單,將社區防疫、重點人員服務管理等要素納入網格治理,賦能網格員更好服務居民群眾。
強化數據驅動,建成集成化處置中心。一是建成“智慧建鄴政務大數據中心”。以“一網統管”建設為契機,匯聚各類應用系統數據,形成“智慧建鄴”信息資源目錄和數據交換服務應用商店,為“智慧建鄴”各類應用系統提供數據匯聚、治理、交換、共享服務。二是建成“智慧建鄴物聯感知平臺”。實現各類物聯感知設備(包括水環境、防汛、大氣環境、消防、環衛等)的統一管理、實時感知數據的統一匯聚、超閾值信息的統一預警、物聯感知數據服務的統一提供等功能。三是建成“智慧建鄴視頻監控圖像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各類視頻監控設備的統一管理、視頻監控數據(視頻流和視頻圖片)的統一匯聚、視頻監控數據服務的統一提供等功能。四是建成“智慧建鄴視頻圖像智能分析平臺”。實現各類圖像智能分析算法的統一管理、預警視頻資源(視頻流和視頻圖片)的統一管理以及交換共享。目前已經建成10類重點算法(重點人員監管、水源地釣魚監管、人群聚集監管、工地未戴安全帽監管、交通擁堵監管、非機動車亂停放監管、違規占道經營監管、生命通道占用監管、渣土車偷倒拋灑監管、污水偷倒監管),現有GPU算力可以支持500路視頻算法并發計算。五是建成“智慧建鄴指揮調度平臺”。針對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的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的高頻、難點問題事件,結合街道社區改革和區街兩級指揮調度體系建設,通過“智能發現、數據驅動、閉環處置”,完成22個應用場景的發現、核實、調度、處置、反饋、評估的閉環處理,實現縱向區街兩級指揮調度中心上下聯通,橫向各委辦局高效協同聯動,以事件處置標準流程實現執法、處置力量的優化配置,形成基層治理“建鄴模式”。六是建立社會治理“智慧賦能聯合實驗室”。與騰訊、華為、海康等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搭建政法、企業合作平臺,根據社會治理和居民服務需求,深度挖掘企業創新能力,加強5G、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在社會治理工作領域的融合應用,在網格化社會治理、“雪亮工程”“智慧法庭”等方面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孵化。
強化科技支撐,打造社會化應用場景。一是全方位提升智治水平。為有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采用市場思維和共建思維,圍繞“惠民、興業、善政”三個方面,首批梳理“智慧小區、智慧社區、智慧養老、智慧監管”等12個重點應用場景,根據場景特點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以不同方式積極參與,在各個場景下提供創新的服務和系統,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良性的商業模式,促進智慧產業集群發展,力爭扶持、培育一批新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快速成長。二是“莫愁紅服”智慧小區全面推廣。建鄴區在莫愁湖街道茶亭社區推進“莫愁紅服”智慧小區應用場景建設試點,借助智能道閘、智能門禁等技術設備,打造“一碼一哨一圖+數字服務包”的“莫愁紅服”智慧社區治理和服務一體化模式。三是建設江心洲新型公交都市先導區。江心洲街道圍繞“車、路、云、圖”四類融合基礎設施開展運營級場景建設,計劃實現智能駕駛出租車載人示范應用場景、智能公交示范應用場景、城市接駁自動駕駛小巴示范應用等示范應用場景,其中,城市接駁自動駕駛小巴已經投入試運行。四是賦能智慧執法。依托“指揮調度平臺”,借助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自動發現偷倒行為、違停車輛、共享單車未停放指定區域等問題,及時將抓取數據自動派發到相關職能部門,相關部門及時處置,并反饋結果。五是建設建鄴城市大腦。“建鄴智腦”以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街道社區綜合改革為契機,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加快各類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按照“平戰結合”思路構建“區綜合指揮中心—街道綜合調度中心”兩級指揮調度體系,以城市運行事件為主線,規范化標準化應急處置、綜合執法、民生保障等領域事件處置流程,創新整合監管、執法、應急資源和力量,促進跨部門協同的職能融合和流程再造,探索形成基層綜合治理“建鄴模式”。
強化實戰運用,提升智能化治理實效。一是打造“平安聯盟”。打造“政府提供、企業協助、群眾參與”的智能化建鄴平安聯盟應用管理系統。系統將轄區內公安巡防民警、社會保安力量、平安志愿者統一管理調度,讓民警內進單位一步,社會力量外跨圍墻一步,構建互幫互助、鄰里守望、群防群治的社會治安巡防新體系,讓平安巡防觸角延伸至小區街巷“最后一米”,構筑起區域安全的“銅墻鐵壁”。截至目前,全區共有290家社會組織、360余家企業單位、8000余名社會保安隊員、3萬余名社區平安志愿者加入了“建鄴平安聯盟”。二是服務重大活動安保。利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住戶在家情況管理等技術,配合使用“雪亮工程”、重點人員軌跡追蹤等手段,在重點場館、活動場所、交通要道形成多道防護圈,通過指揮調度一體化平臺,精準協調專業警力、平安志愿者、網格員等力量,有力保障了“1213”國家公祭日、省黨代會、省“兩會”等重大活動。三是形成規范化標準。完成“基于數據驅動的城區基層社會治理”標準規范體系編制,其中《基于數據驅動的城區基層社會治理基本要求》《基于數據驅動的機動車違法停放處置規程》《基于數據驅動的雨水篦子違規排污處置規程》《基于消防感知設備的“九小場所”和獨居老人住宅火災處置規程》等一個基本要求和三個應用場景的處置規程已經成功申報南京市地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