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實施“雙減”政策,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半p減”政策提出不僅要減少學生過多的學習任務“量”,而且要增強學習的“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要確保“雙減”政策真正落地見效,就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因此,學校應在完善全面育人評價機制上做出回應,做好教育評價的“加、減”法。
首先,要淡化單一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一是要從單一的學科評價轉向跨學科評價。這就需要學科教師從過多關注本學科的學業成績,轉向關注學生各學科學業成績的綜合發展,助力學生跨學科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從單一維度的評價轉向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的評價。學校要建立健全的評價制度,注重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評價要注重差異性和多樣性。我校一二年級上學期末進行的主題式“游考”就是一次關注綜合素養評價的嘗試。其中二年級創設了“長春游”這樣的大情境,布置了和長春有關的五個文化場館,然后在各個小場館創設小情境,通過環境布置、任務設計、教師語言渲染等方式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比如在“汽車城”,學生需要撕下一條一米長的膠帶紙來估測汽車模型的長度,這里考查的是與學生量感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這是紙筆測試考不出來的東西。
其次,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在“雙減”背景下,加強過程性評價是教育評價改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課程實施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課堂觀察、訪談、活動記錄、問卷調查、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無法通過紙筆測試出來的學習結果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持續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促進了評價與學習的融合,將評價變成教育的一部分。當評價與教學、學習融合,構成三位一體的整體時,評價不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冰冷、簡單的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而是基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互動。教師要俯下身來,傾聽兒童的聲音,尋求共鳴性理解。教師要更加理解兒童、讀懂兒童、激發兒童并引領兒童。教師不僅僅要觀察學生語言、行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探索其背后的原因,評價要為改進兒童學習、促進兒童長遠發展助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過程性評價的科學性,同時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準確描繪學生的成長歷程。
再次,要取消等級排名,探索增值評價。當前學生的作業多以知識的反復練習、強化訓練為主,學生、教師和家長之所以愿意反復“刷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前的評價是一種橫向的評價,基本上是使用學生考試分數或者升學率來進行等級排名,進而來評定學生的發展水平,來確定學校或教師的工作是否有效。增值評價是一種縱向的評價,它通過觀察和評判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成長和進步程度,以學生的整體發展來衡量教師和學校的努力。另外,我們還應探索各種獨特的增值評價體系及激勵機制,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成長和進步給予鼓勵和支持。增值評價的實施需要多方面條件的支持,需要技術層面一段時間內的數據收集和積累,采用“成長檔案袋”來記錄學生的收獲和成長,更需要全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
最后,要慎用靜態的評價,追求發展性評價。我們不要用僵化的觀念去看待學生,而是要用持續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評價。小學階段的教育評價要以傾聽和尊重學生為前提,正因如此,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不能止步于對學生某一個階段的學習過程或學習結果的反饋,更不能以學生“某一學習節點”的表現,作為評判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的依據,這是“一勞永逸”式的靜態的評價。這種對評價唯一性和確定性的追求,不應該成為教育生活的常態。可持續的、發展性的評價是一種立足于回歸現實情境的真實的評價,是一種開放式的、不確定性的、個性化的、動態的觀察和評價,以此作為調整教育教學策略的依據,能夠使教師始終用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評價目標的制定、評價方法的研制和選擇,同樣應該是立足長期的田野觀察反復修訂和確認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教學評價回歸師生互動生成的良性樣態。
“雙減”的道路是漫長和艱巨的。我們要切實發揮好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以評價促進學習,以評價改革推動教育改革,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這不僅是學校改革的方向,更應成為學校腳踏實地的探索。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