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貴
摘要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半程中學立足學校實際,以新時代勞動教育創新實踐為支點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一是以勞動實踐為載體,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二是融通多維空間,保障勞動教育落地落實;三是通過“記+評+展”的多元方式,實施勞動教育發展性評價,形成“學校+家庭+社區+實踐基地+企業+社會”六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實踐新樣態。
關鍵詞 勞動教育;勞動課程;發展性評價;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03-0054-03
如何讓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在農村學校落地生根?如何對接時代要求、直面實際需求,找到撬動農村學校發展的支點?建校于1958年的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半程中學(以下簡稱“半程中學”)是一所曾創造過輝煌業績的農村初中,因為種種原因,學校發展一度陷入低谷。近年來,半程中學立足發展實際,基于“給每一個生命向上的理由”的辦學理念,以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創新實踐為支點,系統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深化實施課程改革,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實踐基地+企業+社會”六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實踐新樣態,使一所農村薄弱初中實現了華美“蝶變”。
1. 科學研判,明確勞動教育發展方向
半程中學開展勞動教育創新實踐,是基于鄉情、校情、學情實際的必然選擇。
一是基于鄉情—傳承耕讀傳家優良傳統的需要。隨著臨沂城市商品經濟的崛起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留守少年增多、隔代撫養沖突凸顯、家庭教育缺失缺位等問題愈加嚴峻,學校發展面臨教師懈怠、生源外流、教育質量下滑甚至“塌方”等問題。臨沂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素有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立足學校辦學歷史和本土勞動文化,開展勞動教育契合傳承勞動基因的客觀需要。
二是基于校情—把握機遇實現特色發展的需要。當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初中與職業教育銜接發展成為趨勢。“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技能人才”為學校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通過多次摸底調研、商討論證,我們意識到,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直指學生職業規劃和人生方向的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做成品牌,由此探索一條學校高品質特色發展的新路。
三是基于學情—堅守初心激發生命活力的需要。由于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比例有限,大多數孩子感覺失去希望,進而厭學、逃學甚至棄學。這些學生在學校時眼中無光、無精打采,往往被輕視、被漠視,初中畢業就走向社會務工。站在九年義務教育的終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們苦苦思索究竟應該給孩子們什么樣的教育。秉持“給每一個農村學生的成長找到出口”的樸素想法,我們認為,基于學生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開展勞動教育,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是一條實事求是的辦學路徑,也讓我們找到了撬動學校發展的支點。
2. 勞動賦能,創新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明確學校發展方向后,一方面,我們系統學習文件精神、研究相關理論,在深化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對已有的勞動教育實踐進行再梳理、再總結和再規劃。另一方面,我們南下北上到全國實施勞動教育的特色學校進行考察,然后對標學校實際,探尋勞動教育的創新實踐路徑,以期“學最頂尖的,做更好的自己”。
半程中學在以“相伴相成”為核心的“伴成教育”文化引領下,以“勞動相伴,點亮人生”作為勞動教育的課程理念,以“奠基學生終生發展、引領學生人生規劃”為課程目標,著力從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五個維度,建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我們將勞動教育作為“元教育”,各學科全方位滲透融合;將勞動教育作為“全教育”,分學段、進階式系統設計,初步構筑起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勞動教育課程育人體系,以勞動賦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半程中學以勞動實踐為載體,建構起連接學校、家庭、社會,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融合的“3976”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體系,即三大課程群、九類課程主題、76門具體課程。
1. 打造貼近生活的基礎性課程群
為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獲得最基本的勞動認知技能的同時,引導他們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我們從家庭、學校、社區這三個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景著手打造基礎性課程群。其中家政服務類課程以周末或假期的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包括衣物洗滌、烹飪技術、烘焙技藝、整理收納、毛線編織、家庭園藝、電器維護等七門課程;校內崗位體驗類課程包括綠化美化、教室保潔、內務整理、勤工儉學、小教官體驗、廚房小學徒、校長室開放日、小老師體驗日、校園值日等九門課程;社區服務類課程包括志愿者服務、打掃社區衛生、清理亂涂亂畫、宣傳環保意識、敬老院慰問、普法宣傳等六門課程。
2. 開發連接時空的創生性課程群
創生性課程群在基礎性勞動技能知識之上,通過鏈接過去、現在與未來,強調學生的創造與生發。一是旨在弘揚優秀文化的傳統技藝課程,包括版畫、電絡畫、扎染、篆刻、傳統釀造、茶藝、盆景制作、石景制作、硯臺制作等15門課程;二是立足鄉土資源的田間實踐課程,包括常見花卉培養、農作物培育、沼氣制造、肥料制造、水的凈化、農副食品的加工與貯藏、樹木種植與管理、養魚、家禽與家畜的飼養、無土栽培、垃圾分類等11門課程;三是借助先進科技的科技創作課程,包括3D打印、開源硬件、電腦繪圖、平面設計、數字動漫、潛望鏡、水火箭、無人機等15門課程。
3. 推出面向職業的發展性課程群
發展性課程群旨在從認識上、實踐上、志趣上引導學生樹立職業勞動價值取向,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好精神底色。一是以勞樹德的職業認知類課程,包括榜樣人物、職業參觀、田間一日勞作、職業學校參觀與深造等課程;二是以勞強能的職業體驗類課程,主要從自我認知、環境認知、人生規劃三個維度構建課程主題,涵蓋電動車與自行車維修、醫護體驗、木工體驗、金工體驗、電工體驗、養豬等六門課程;三是以勞促智的職業探究類課程,包括抗戰文化研學、濕地文化研學、商場體驗研學等課程,通過帶領學生走進沂蒙紅色基地、金鑼集團、“萬畝茶園”“萬畝荷塘”、蔬菜基地等,開展課題探究,使學生在鉆研開拓中不斷提升勞動技能。上述三類課程群相互補充,每門勞動課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實際分級設置,將學生的成長與知識的螺旋上升密切結合起來。
為保障勞動教育課程高質量實施,學校整合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社區與田間、基地與企業等多維學習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勞動素養。
1.“三課一周”:為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提供時間保障
“三課”,即固定開課、自主選課和興趣約課。“固定開課”指將勞動教育以每周兩節排進課表。低年級側重通識性認知,高年級側重勞動技能學習,畢業年級側重職業技能學習。同時,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全學科,打造“勞動+”精品課堂。“自主選課”依托勞動教育中心建成的烹飪、剪紙、陶藝、標本制作、機電、數控機床、醫護等三十多個勞動興趣社團,每學期初以年級招募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加入,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傳授勞動技能。我們將職業教育元素與興趣社團活動有機融合,將勞動教育體驗融入其中,實現了興趣愛好與職業規劃相統一。“興趣約課”指當學生對某一課程或項目感興趣時,學生可以主動與項目導師或專業教師約定時間,進行深度探究學習。
“一周”,即勞動周。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融合,每學年設立“勞動周”。一方面,我們邀請本地各行業代表、勞動模范到校作報告,讓學生了解勞動故事,引導其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另一方面,每學年七年級學生全員到校外實踐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勞動實踐活動,通過“我的拿手菜”“班級勞動小達人”“田園智慧小農夫”“勞動技能比賽”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現勞動風采的平臺,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其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2.“三支一中心”:為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提供資源保障
為扎實推進課程落地,學校組建了學校教師、家長志愿者和職業院校教師等三支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其中,學校教師是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主體;家政服務類課程、田間實踐類課程和職業體驗類課程,則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而職業院校教師在引領學科教育前沿性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也需要場地和空間的有效支撐。一方面,學校主動與多所職業院校對接,高標準建設了4000平米的勞動教育中心,引進10余所中職院校的拳頭專業,建成了30多個勞動興趣社團。那些曾經無精打采的孩子在這里逐間教室嘗試,越來越多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選擇,成為同學們眼中的“小能人”“小達人”。另一方面,學校新校區西側的119畝農田和“伴成教育”聯盟校實踐基地的200多畝實踐場地,都成為田間勞作課程的資源。與此同時,學校將科學創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勞動教育中,借助臨沂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建成了1個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陣地即“勞動創新實驗室”,4個實踐基地即“奇妙觀察窗”“開心試驗田”“綠色空間站”“農耕文化陳列室”,現已成為一個微型綜合性現代勞動開發區,為培育學生勞動素養提供了強力支撐。
學校依托“記+評+展”多元方式,構建了“1123”勞動教育發展性評價體系,即“一冊一袋兩評三關注”,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和勞動能力的提升。
“一冊”即勞動實踐記錄手冊。學生用照片、文字、音視頻等方式,形成參與學校、家庭、社區、實踐基地、企業和社會的勞動實踐記錄。這既是實踐過程記錄小檔案,也可以成為星級評定的主要依據。
“一袋”即動態生成的檔案袋。每個興趣社團建立從1星到5星的技能等級評價標準,進而形成學生在興趣社團的勞動過程與勞動成果材料,動態生成檔案袋。這既是記錄學生興趣培養的小檔案,又可以成為職業技能養成評定的主要依據。
“兩評”即評選勞動達人和技能達人。學校根據“一冊”“一袋”,評級頒發勞動之星徽章,每學期評選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勞動達人”和“技能達人”,并頒發勞動實踐護照。獲頒該護照的學生還可獲得在勞動實踐、外出研學、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優先參與權。
“三關注”即關注學生日常勞動行為、階段性勞動素養和未來發展。一是通過勞動課堂、勞動實踐、勞動習慣,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勞動實踐行為;二要通過每學年的勞動技能比賽、勞動素養成果展示,關注階段性勞動素養狀態;三是通過學校與職業院校的銜接課程,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目前,學校正在完善畢業生信息跟蹤系統,持續研究初中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建設性作用。
學校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短短幾年間,教學質量實現大幅度提升,發展成效得到當地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學校的管理經驗和勞動教育成果先后入選全國“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優秀案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
(編輯 劉 姣)
注釋:①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疫情背景下農村初中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YZJ250)、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農村初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項目批準號:3713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