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芳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堅持中西醫并重的原則理念。他曾指出:“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
回顧“十三五”時期,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加快完善,中醫藥發展國家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傳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完善,中醫藥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展望“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調整、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嚴重沖擊的重大時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大流行狀態,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我國慢性病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傳統傳染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首個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五年規劃,為實現新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明確了舉措、提供了保障。《規劃》的印發實施有利于從國家戰略層面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體制機制,更好地解決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更有利于充分調動地方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從《規劃》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第一是中醫藥健康服務。與“十三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一樣,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依然排在五年規劃主要任務的首要位置。
一是應急服務能力建設。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獨特作用。中醫藥防治新冠病毒肺炎著眼點在于人體整體,而不單單是病毒本身,更多的是通過中醫藥辨證施治的方法調整人體免疫力,使人體的免疫力得到增強,從而祛除新冠病毒和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為提升中醫藥參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規劃》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從組織管理到專家組成、技術方案等方面均有中醫藥相關人員和內容,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并發揮作用,實現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
二是中醫藥康復服務。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和水平,2021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加強中醫康復中心和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本次《規劃》再次強調了中醫藥康復服務的發展問題。《規劃》提出,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現有資源布局一批中醫康復中心,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加強康復(醫學)科建設,康復醫院全部設置傳統康復治療室,其他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探索有利于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康復服務模式。促進中醫藥、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發展中國特色康復醫學。在中醫藥事業“十四五”時期發展指標中,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比例從2020年的59.43%提升到2025年的70%。
第二是中醫藥智能制造。長久以來,中醫藥遭人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藥材質量、生產工藝。中藥傳統產業亟需現代信息技術的賦能,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升中藥發展質量,要加快推進中藥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和儀器裝備研發進程,抓住跨界協同攻關機遇,搭乘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時代快車。“十四五”期間,從國家層面戰略性地支持、培育、發展中藥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以及重點人才與團隊,對中藥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規劃》提出,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研究推進中藥材、中藥飲片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多部門協同監管。加快中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提升中藥裝備制造水平,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現代化。
第三是中醫藥養老。中醫藥養老是醫養結合的發展趨勢。“十三五”規劃中對于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的結合僅提出通過建設醫療養老聯合體等方式整合醫療、養老、護理等資源。“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人口老齡化相關的問題將成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國家對于養老問題的重視度在各類政策文件中均有體現。本次《規劃》提出,發展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強化中醫藥與養老服務銜接。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
從《規劃》中可以看出,“十四五”時期,國家對中醫藥和養老服務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明確,并加強了中醫服務在養老機構中的滲透率。一方面是老齡化壓力加大,另一方面,中醫藥經過多年發展,在老年疾病護理方面的優勢比西醫更為顯著,逐漸成為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