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廣俊
隨著中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率的升級,供給側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節能環保等也成為數字經濟繞不開的話題。作為數字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的產物,智能決策是數據驅動下的產業“腦力”升級,是對數據價值的深層挖掘和利用,在統籌社會經濟要素、優化企業供需關系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正在為數字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從數據到決策,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螺旋式躍遷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統籌多要素解決大規模復雜問題的過程,也是數字經濟變革的重要關鍵點。
從技術層面來看,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要經過三次遞進式跨越,每一次跨越都和數字經濟的進程層層相連,我們稱之為數字化轉型的“三級跳”。第一級是數據描述階段,即數據的采集和管理,基于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技術,各類數據統計和管理系統層出不窮,我們描述和記錄世界的方式越來越簡單;第二級是通過數據進行規律分析,即利用機器學習和統計學技術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規律,并對未來做出預測,基于算法的智能銷量預測就是典型的應用;第三級是建模和求解決策,往往需要極強的建模及求解能力支撐,涉及機器學習和運籌優化等技術,所能解決的問題也擴展到大規模約束條件下的決策問題。簡言之,數據描述+規律分析+決策分析=智能決策是我們逐步了解世界、分析世界并通過決策改變世界的過程。
智能決策技術為數字經濟點亮了智慧之光,不僅延伸了數字經濟的價值邊界,有效提升了數據要素在核心決策層面的作用,也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助力,讓各類經濟主體在推進數字化時,可以兼顧政策、需求、能耗、成本、效益等多個因素,實現穩步高效增長。
全局思維和最優化方案是智能決策為數字經濟帶來的兩大核心價值,不同領域的實踐也表明,智能決策正在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積蓄力量。數字經濟的一大特征是產品種類、生產和營銷模式都極度多元化,各類資源配置日益復雜,無論是提升產業效率和效益還是調整供需關系,智能決策技術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綜合來看,智能決策將從以下四個方向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
打造智慧供應鏈,促進供需平衡。數字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多種新的商業模式,營銷方式層出不窮,營銷渠道多種多樣,用戶需求復雜多變,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細化營銷越來越重要,對企業供應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應對供應鏈上的各種變化,企業最需要的就是基于市場需求的敏捷響應和調配能力,否則很容易出現供不應求或者產品積壓的情況。通過智能決策方案,企業可以在營銷高峰季之前,從需求預測、選品、定價、分貨、物流等多個環節進行統籌計劃和安排,以應對市場的大量需求變動。從整個消費市場來看,以需求帶動營銷和生產將成為大勢所趨,智能決策方案可以打通從供給到需求全鏈條數據,通過協調拉動各類供應鏈資源,實現供需協同一致,從而優化供給結構,減少產品及資源浪費。
建設工業大腦,助力推進智能制造。隨著工業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入,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工業經濟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力量。制造業門類多、產業鏈復雜,面臨著產能過剩、資源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智能決策技術通過全局統籌優化,可以實現面向設備、面向生產、面向運營、面向產業鏈的全場景賦能,從而調整生產結構和模式,幫助制造業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各方面成本消耗。面向設備端,智能決策可以助力視覺識別檢測、參數優化、設備檢修等應用,比如,與生產計劃聯動實現更合理的維修時間窗口安排,實現更高效的維修資源調度。面向生產,智能決策可以通過生產環節的智能排產、模擬排程等對各類生產要素的使用進行優化及彈性調度,指導采購備貨及合理生產。面向運營,智能決策能夠從全局優化視角出發,通過需求預測指導采購、生產、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實現端到端的聯動互通,做到全局快速協同,達到企業經營收益最大化。面向產業鏈,智能決策在打通上下游企業信息流的基礎上,可以將上下游產業鏈各種資源統一調配,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柔性生產,提升全產業鏈的協同效率。
靈活調度資源,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在交通運輸、能源電力配置、航空航天等基礎建設領域,全局協同運作、靈活調配資源、區域協調發展越來越重要,智能決策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在交通運輸方面,基于智能感知和數字化基礎設施,智能決策可以實現對道路交通資源進行按需動態調配,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和通行量,為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在能源電力配置上,通過構建多約束條件下的資源配置計劃,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同時降低不確定因素對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等。
全局調控優化,助力實現節能減排。碳達峰、碳中和已是全球共識,我國也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雙碳”工作中,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價值正日益凸顯。“雙碳”規劃的落地涉及碳足跡的監測、碳排放的分析評估及決策管控等多個模塊,智能決策技術的加持一方面可以助力供能端的各個部門全局統籌和管控,另一方面也能助力用能端的企業進行自我協調生產,合理控制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