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善
摘 要:根據足球課程的特點,以充分體現足球課程思政功能的優勢為出發點,開展以競賽為主導的課程改革。以競賽為主導的課程改革立足于足球項目的特點、適合大學階段的學生興趣需要,充分體現了足球的思政優勢。改革后的足球課程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習足球知識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以足球為載體的體驗式教育課程;改革后的足球課程在引導學生了解足球、熱愛體育方面優勢突出,在學生心肺功能鍛煉方面成效明顯,值得校園足球工作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競賽 校園足球教學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教育部門的主導下,校園足球作為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突破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校園足球在教育部的主導下,經過六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龍頭,教育部從政策、組織、人力、財力等方面對校園足球的開展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由于各學校受體育傳統和師資的影響,校園足球在各校體育改革中承擔的角色與地位還很難與龍頭相適應。[1]對于大部分大學來說,足球在學校中落地后得到大力推廣普及,仍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在校園足球推廣普及階段,教學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而足球教學理念一直深刻影響著足球教學質量。足球運動擁有得天獨厚的思政優勢,為充分挖掘利用足球課程在思政功能上的優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自2015年以來,開始開展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課程改革,進過四年多的實踐,獲得了許多寶貴經驗,本文總結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足球課程改革的經驗,希望能對我國高校校園足球的開展提供參考借鑒。
一、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校園足球教學改革前的基本情況
重視課堂教學并發揮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是當前校園足球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大學的足球教學中,教學環境受天氣的影響較大,外界干擾因素較多,除此之外,學校開始進行足球教學改革前,經教學質量診斷,足球教學現狀與不足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學生的足球基礎普遍較差
足球雖然是世界第一運動,在中國也深受青少年關注,但高職院校公共體育選項課受關注程度并不樂觀,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珠三角高校足球選項課受歡迎程度不盡如人意,把足球作為第一選項的人數并不多,這種情況與珠三角戶外強烈的陽光高度相關。許多學生并非因興趣而選擇足球,而是無課可選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同時,選擇足球選項課的學生足球基礎普遍較差,大部分同學并沒有接觸足球,對足球理論與實踐的認識非常膚淺。[2]
(二)傳統的組織教學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足球改革前,學校足球教學主要沿襲傳統,組織教學時一般以學習技術為主;在進行技術教學時,通常采用教師示范動作、講解動作要領、學生學習動作、教師糾錯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來組織;在期末考核時,以技術考核的成績為主。由于足球技術易學難精的特點,學生為了提高成績,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練習考試內容,導致學生在各個學習中都要承擔很大的壓力,但在教學實踐中卻普遍呈現出學生技術提高不明顯、學習熱情難以持續、興趣培養乏力、教師組織費時費力等通病。
(三)教學實效距離課程目標相去甚遠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中對體育課程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教育部又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對體育場地、師資、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指導意見,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對于足球課,許多學生參與度低,技能進步不明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的實現也難盡人意。足球較高的關注度與校園足球較低的實踐參與度在校園足球開展中一直存在。
二、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理念的優勢分析
為了適應新時代校園足球改革的需要,學校足球課程小組認真分析足球教學質量存在的不足,通過分析選課的學生特點、學生的心理和足球的特點,達成足球課程改革的共識,即充分利用足球項目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熱情參與足球,感受足球帶來的樂趣,要讓學生盡可能動起來,在此基礎上開展技術教學。在此共識下,我們確立了以競賽為主導的教學改革
理念。
(一)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教學適合大學階段的年齡特點
大學階段的男生興趣廣泛,對各項體育活動熱情高,對自己喜歡的運動可以有意識專注地長時間持續;男生的好勝心強,喜歡各種競賽。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可以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足球競賽的本質是游戲,大學足球教學中提倡以競賽為主導,適合本階段年齡的性格特點。通過足球競賽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對促進學生了解足球、提高參與足球的興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立足于足球項目的特點
足球之所以能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廣泛喜愛,成為世界第一運動,因為足球運動是獨具魅力的項目特點。我們了解的足球運動特點通常有以下幾點:① 足球運動起源于游戲,本質是令人快樂的游戲;② 場地大,競賽時間長,體能消耗大;③ 規則簡單,參與人數多;④ 進球難,所有技術易學難精;等等。在競賽中,學生能夠充分領悟足球的特點,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從競賽的組織角度而言,足球有兩點優勢獨具特色:① 足球運動,學生可以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就上場比賽;② 足球比賽,初學期間競賽場上人數多少并不會影響參與者的興趣,如一個班40個人一起比賽照樣其樂融融,不僅如此,對初學者來說,適當增加比賽場上的人數反而有利于增加比賽的熱烈氛圍。這兩點優勢也是以競賽為主導的立足點之一。
(三)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足球的思政優勢
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關心足球的發展,為什么由足球來承擔學校體育改革的突破口?究其原因,是與足球運動獨特的教育優勢密不可分的。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足球運動在培養學生意志品質、集體主義精神、身心健康、社會交往等方面有著其他體育項目難以比擬的優勢。足球運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加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但足球運動思政優勢只有在競賽中才能夠得到充分體現。競賽是落實校園足球,或者是學校體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載體。在競賽中,學生忽略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如強烈的陽光)構成的挑戰,感受以球會友時交流的愉悅,不知不覺完成了高強度的大運動量;在對抗中能潛移默化地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頑強拼搏等優良品質,在比賽中快樂足球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由此可見,以競賽為主導開展足球教學是促進足球教學質量提升最有效的方法。
三、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課程改革的實施措施
(一)課堂教學:構建以競賽為主導的組織教學和內容體系
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足球改革在教學時間上保證每次課有30—50分鐘的比賽時間;在課堂組織上,主要采取教學競賽為主、技戰術學習為輔的教學方式;在課堂目標設定上,我們把《指導綱要》要求的五個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與校園足球“三位一體”目標(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健全人格)融合在一起,提出學校足球課堂教學的四個目標,即了解足球、身心健康、快樂體育、懂得規則;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根據學生在競賽時對足球體驗的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技、戰術教學,并對男、女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每個學期開始時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足球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學期中會經常對照教學目標,找出并改進不足,在學期結束時及時總結教學目標實現情況,并由學生對教學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價。在足球課程考核方面,我們把過程性考核,如出勤、參與競賽情況作為重點,淡化了以技術考核為主的終結性考核。此番課程設計減輕了學生學習足球技術的壓力,促進了學生學習足球的興趣。
(二)群體活動:以社團為依托,開展校內競賽和代表隊訓練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了“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課外的群體活動是對課堂內知識的有益補充,是實現足球課程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學校高度重視足球課外群體活動,積極組織指導學生開展足球群體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足球氛圍。足球社團是足球愛好者的組織,在校園足球活動中,足球社團承擔了足球課外活動主要組織工作。在足球群體競賽活動中,每個學年足球社團組織一次三人制或五人制的會員競賽;每年承辦由學校體委主辦的校足球競賽。足球社團還承擔了校運動代表隊的選拔與訓練工作。根據隊員水平的情況,我們參加了省大學生運動會足球競賽,承辦了省三人足球賽東莞賽區競賽。足球群體競賽和校運動代表隊不僅讓有興趣、有特長的足球愛好者的課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也極大地鍛煉了足球社團骨干的組織管理能力。
(三)足球人文素質教育:開展足球人文素質拓展一系列活動
通過足球運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和人文素養不僅是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也是校園足球的根本宗旨。對于足球運動者來說,文化素質不僅包括運動員的智力因素、科學文化知識,還包括運動員的思想修養、職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人際關系、團隊精神和比賽中的自我犧牲精神等諸多因素。為了更好地進行足球人文素質教育,足球教師不僅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培訓學習,充分了解足球的人文素質教育特點,還要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滲透人文教育。與此同時,校園足球改革以來,學校每天在足球競賽和田徑運動會期間舉辦系列足球人文素質拓展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包括足球知識競賽、足球電影播放以及足球攝影競賽等。這些教育活動深化了學生對足球的認識,增加了學生對足球的了解,并逐漸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的內容之一,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
四、學校開展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改革的成效與不足
(一)學校開展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改革的成效
學校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改革響應了教育部要求廣大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的號召,很好地貫徹了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2014年)規定的“每節體育課須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其中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不得少于30%”的要求。足球課堂教學改革是對當前批判體育課是“溫柔體育課”“三無七不體育課(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的有力反駁。自2015年下半年足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改革實踐以來,我們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教學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運動量得到了有效保證,每堂課男生有5000米以上、女生有4000米以上的運動量;考核方式的改變、足球競賽的游戲屬性以及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使快樂體育成了足球課堂的主旋律;通過教學競賽,學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自發形成了對足球技、戰術學習的愿望,促進了學生更快更好地了解足球;通過教學競賽,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間交流交往經常是水到渠成,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提高;通過以競賽為主導的課堂教學,足球的教育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使學生在遵守規則、懂得禮貌上有了本質的進步;通過改革,學生每次課都可以感受到學習足球技術的樂趣、同學間交流的樂趣,詮釋了足球是令人快樂的游戲的本質。總的來說,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改革使足球課堂教學的四個目標得到基本實現,足球課程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學校開展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教學改革的不足與改進策略
需要強調的是,學校足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成效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方面,其他諸如師資團隊建設、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銜接以及課外活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去完善。由于課時量有限,足球人文知識的教學還存在欠缺;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銜接上,還需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進一步設計;由于足球項目的特點,女生教學效果總體與男生有差距;風雨天氣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課外足球氛圍建設還有待加強;等等。面對這些不足,學校足球教學團隊一直在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我們正在引進“外腦”,通過請專家指導和外聘教師,不僅強化了師資團隊建設,也加強了教學內容選擇與銜接科學性的論證;通過與校團委積極聯系,努力在校園足球文化方面有新的突破;通過正在建設的足球慕課,解決足球人文理論教育、風雨天氣上課和學生課后自學等關鍵問題。
五、結語
多年持續下滑的學生體質與學校體育課的教學質量有密切關系。[3]大學體育課應該達到什么目標,教育部門早就有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校園足球改革寄托著學校體育改革成功突破口的重任,學校以競賽為主導的足球課堂教學是基于大學生身心特點和足球特點有機結合的實踐,能充分體現足球課程的思政優勢,能較好實現高校體育課程的目標,值得校園足球工作者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梁斌,朱品信.小學校園足球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2017(40):58-59.
[2] 趙健恒.廣州市海珠區小學校園足球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5.
[3] 何華興.對廣州市中小學開展校園足球的思考[J].運動,2016(7):9-10.
基金項目: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質量工程項目資助(KCSZ202005、JGZD202038、JGZD20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