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倩倩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況總的來說程度比較高,但仍然存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認識不全面、主動了解意愿不高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力不足的消極情況,其原因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聯網的傳播效果有待提高、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以愛好或利益作為選擇或踐行的判斷標準、對西方文化的熱愛以及高校和家庭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缺失等。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建議采取改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創新文化傳播載體和加強家庭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等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認同
一、增強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優秀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的總和;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構成其核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不僅影響到個人的成長成才,而且對于國家以及文化自身都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大學生個性獨特,但因自身的判斷力較弱,在網絡迅速發展、多元文化沖擊以及信息途徑來源多樣的社會環境下,極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優秀的文化涵養,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具有深遠意義。
其次,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創新與延續。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夠得以延續并繼續服務于我國的民族復興大業。傳承中華文化是大學生不能推脫的責任,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可是傳統文化能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了中華文化能更好地延續與發展,需要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高度的認同和堅定的自信。
最后,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有如此成就,我們靠的不僅是強大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的不是彼此間的相關利益,而是我們對本民族及文化的認同。這使我們堅信本國政治制度與發展模式,也讓我們攜手共同鑄成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因此,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能幫助學生個人成長成才,使中華文化得以創新與延續并提高民族凝聚力?;诖?,為了了解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況,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狀況的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內容了解情況、了解途徑、認同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這四個方面對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本次問卷共發放400份,有效回收322份,有效率為80.5%。
(一)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情況
首先,從整體上來考察大學生對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的了解及喜愛情況。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了解的是古籍名著(87.30%)、民俗節日(84.69%)以及詩詞歌賦(82.41%)。而選擇了解宗教信仰的人數最少,占比為43.00%。同樣,學生最喜歡的也是他們最了解的三個類型,不喜歡的類型有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
其次,從特定內容來考察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狀況。數據表明,有關傳統典籍方面,大學生閱讀過的書籍也是較為常見的;例如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最多,占被訪對象的80.79%;《論語》緊隨其后,讀過者也較多,占被訪對象的76.49%;讀過《近思錄》的最少,僅占4.97%,這一結果在預料之中。然而,《三十六計》《山海經》等知名典籍,閱讀過的大學生僅占被訪者的30%左右,低于預期。
此外,有關經典傳統國學“四書五經六藝”方面,能做到非常了解的學生僅占17.82%,還有9%的學生基本不知道這方面的內容。有關“非遺”方面,大部分人對其還是不太了解,選擇非常了解的人僅有10.8%。
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閱讀過一定量的經典書籍。但是,了解狀況不盡如人意,在閱讀的數量與深度方面均有待提高。
(二)大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結果表明,在問學生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時,選擇互聯網的人最多,占比為88.44%;其次是電影電視?。?0.41%)和學校課堂(69.73%);只有37.76%的人選擇家庭。且通過時間來看,大多數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都在5個小時以上。不僅如此,有70.38%的學生表明更喜歡通過短視頻的方式來了解、學習傳統文化。
雖然互聯網是大學生接觸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運用它來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卻不多。結果表明,4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網站;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微博微信上沒有關注過相關公眾號,占比為34.49%。僅有14.09%的學生會在網絡上主動搜尋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
可見,互聯網已經是大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但通過它來主動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愿卻不高。對于網絡上宣傳傳統文化的平臺或網站,學生能充分利用起來的也很少。
(三)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況
在問題“您認為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益處?”中,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提高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社會道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個人的成長成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超過70%的大學生認為,有利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僅有極少數(2.59%)學生覺得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對個人的成長成才并無太大的用處。
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都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有60%以上的學生對我國文化在全球的流行感到自豪。在問題“您認為中國古代傳統典籍在現代社會仍有閱讀的必要嗎?”中,有68.81%的人給予正面的回答;但有25.42%的人覺得古文較難理解,對他們來講閱讀起來有點困難;也有部分學生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是否要讀傳統典籍。
更令人欣慰的是,有40%以上的大學生十分愿意深入系統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參加國學競賽和經典誦讀類宣傳傳統文化的活動。除此之外,部分學生了解到的相關活動比較少,比例為39.52%;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以愛好或時間作為參與標準或者不太想參與相關活動。
可見,大學生對于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益處認識較深,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情況整體水平較高。大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都有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愿意投入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中;但也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到不自信或受個人利益選擇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影響導致行動力不足的情況存在。
(四)影響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因素
影響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主要因素來自于學校和家庭,對此筆者也設計了相應的問題。另外,外來文化的涌入也對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為了了解具體程度如何,筆者也進行了調查。
首先,關于學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狀況。數據表明,經常參與學校相關社團活動并認為其十分有趣的學生僅有14.29%,而看時間和興趣決定并偶爾參加的學生卻高達57.84%。同時,學校雖然開設了傳統文化類課程,但有58.54%的人覺得數量比較少。而且還有一小部分人甚至都不了解學校有沒有這類課程,占比為5.57%。
其次,關于家庭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結果表明,在調查大學生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時,只有37.76%的人選擇了家庭教育;不僅如此,在調查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是否經常提到相關話題,選擇經常提到的學生僅有22.30%,可見,家長還是不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最后,有關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的看法。數據表明,對于東西方節日,多數人表明依舊喜歡我國的傳統節日;但也有30.21%的人兩種節日都很喜歡。而在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比中,雖然大部分人覺得我國文化更有魅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兩種文化難以選擇,占比為10.84%。因此,外來文化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可見,學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佳、家庭不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以及大學生追捧外來文化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
三、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結果分析
(一)總體評價
總的來說,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整體上較為積極。在認知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重要性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對它在全世界的發揚與推崇感到自豪并充滿信心。在行動上,大學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較高的覺悟,大部分都能自覺參與到相關的實踐活動中。但仍然有消極情況存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認識。大學生了解并喜歡的都是耳熟能詳、自身較為有特色的領域;而相對抽象或不常接觸的類型,只有少部分大學生了解并喜歡。而且,大部分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僅限于表面認識。二是能做到主動運用網絡或日常頻繁使用的APP(應用程序)來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較少。部分大學生即使有一定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愿,但仍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行動力不足等情況。
(二)原因分析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效果有待提高
絕大部分大學生每天的上網時間都在5小時以上,但他們卻不太愿意主動運用互聯網來了解傳統文化,許多相關網站也沒有被廣大學生熟知??梢?,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相關內容也不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以愛好或利益作為踐行的判斷標準
新時代大學生具有個性張揚、以我為主的性格。[2]據調查,有57.84%的人是根據自己的興致和時間來決定是否參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大學生過多從利益角度出發的行為選擇標準不僅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有所減弱,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力。
3. 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熱情削弱了對本國文化的興趣
新時代的大學生擁有開放的思想,更想擁有一種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3]據調查,有30.21%的人對中西方節日都很喜歡。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充滿或浪漫或新奇或刺激的元素,給追求新穎的大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且當前傳統文化由于過度的商業渲染,其本質內涵逐漸被淡化。因此,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大大減弱。
4. 高校和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一方面,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方式有待改進。從課程設置來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與其他專業科目相比稍顯遜色。部分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當中的地位略顯低下。[4]有58.54%的人認為學校設立的此類課程非常少。從組織活動來看,盡管學校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或講座,但這種形式的涉及面不廣,與娛樂類活動相較無論是參與人數上還是形式上都很難超越。
另一方面,家庭不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人生追求,這促使家長們在教育過程中過度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親情倫理、禮儀孝道等傳統美德的教育逐漸淡出現代家庭的視線,而且父母的過度關愛使子女相對缺少了堅韌不拔等傳統精神。長此以往,傳統精神的傳承就會因此而無法延續。
四、提高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建議
(一)改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方式
1. 充分利用短視頻APP
據《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的短視頻用戶是全部網民的87.8%,規模上已經達到了8.88億。而且短視頻APP是學生最喜歡的接觸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因此,學??梢赃\用抖音、快手等平臺APP分享相關短視頻等,讓學生們可以在日常休閑時間也能刷到相關視頻,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拉近大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2. 鼓勵支持“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特殊功能決定了它有保護傳承“非遺”的天然職責和客觀條件。[5]高校不僅可以運用校園的各個宣傳地點或官方網站來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還可以成立各種興趣社團或培訓班,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傳授非遺技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學習其感興趣的技能。
3. 創新學生社團
據調查,當前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形式不能帶動大學生參與的興趣。為此,學校一方面可以對社團活動形式進行創新,充分借鑒其他流行類社團的模式,通過融合時尚潮流的風格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將其與各種傳統節日結合起來,利用傳統節日舉辦各種文創比賽,增強學生與傳統文化的互動。
(二)創新文化傳播載體
1. 創新傳統節日文化元素
傳統節日代表了本國的民族特色。我們既要承認我國文化里有好的內容,也要了解和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6]因此,對傳統節日進行改進創新,可以充分借鑒西方節日,大膽汲取其中開放的因素。讓傳統節日既能不忘初心,堅守本國傳統,又能運用更加靈活的方式來展現節日背后所承載的傳統精神。
2. 將傳統文化與影視行業相結合
據調查,有70.41%的學生選擇用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方式了解傳統文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種我國獨有的遠古神話、英雄人物、民間故事等,這些都可以運用到影視作品之中?!赌倪钢厣贰痘咎m》等電影就包含了傳統文化元素,它們一經問世便受到廣大年輕人的歡迎,這也證明了傳統文化仍然是年輕人關注的熱點。
(三)增強家庭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教育
1. 家長強化責任意識
據調查,家庭中普遍缺少對子女的傳統文化教育。家長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會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家長不僅要對子女進行責任意識教育,讓子女從根本上明確自己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大歷史責任與使命[7],也要時刻提醒自身有著對子女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提高文化素養在整個家庭教育中的比重。
2. 培養學生優秀品質
一個社會要健康發展,主要在于人的素質、民族的素質。[8]而傳統文化正是提高大學生個人涵養的重要資源。家長應該幫助子女形成堅強、抗壓抗挫的脾性,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傳承懂禮儀、重親情、勤奮儉樸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我國的復興偉業培育健康且全面發展的人才。
綜上所述,新時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支柱,他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雖然目前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整體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有客觀條件的影響,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要想增強他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其自覺承擔起繼承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就必須從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不僅要使外部環境中充滿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而且要提高大學生承擔歷史責任的主動性。因此,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問題任重而道遠,大家應共同努力,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2] 陳莉,高銘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及意識形態形成環境研究[J].西部學刊,2020(12):19-21.
[3] 楊柳.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征及教育對策研究——以“00后”為例[J].現代交際,2020(6):118-119.
[4] 丁英平,陳霞.高校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與發展突破之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86-87.
[5] 吳文科.非遺如何“進校園” [J].平安校園,2021(4):24-25.
[6] 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399-407.
[7] 程為民.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
[8] 張豈之.張豈之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