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棟 王同文 翟飛飛 劉龍 閆海燕 張運興



摘要: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激發本科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河南理工大學在風景園林本科生培養過程中探索了本科生導師制。在分析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熱點和趨勢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導師制”模式,形成了以“導師組”為核心的導師制架構體系。通過分析“導師發展”“主要抓手”“目標任務”三大模塊的運行機制,闡述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經歷與效果,提出本科生導師制本土化改革建議,促進本科生導師制在建筑類相關專業的實施和完善。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創新能力;風景園林;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TU98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2)02-0028-0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的核心是加強科技與教育的互動協同[1-2]。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引導高校高起點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3],可見國家從上到下對創新的重視。人才作為創新的承載者,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在當今社會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職責。創新性人才培養成為各高校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重大課題。現階段的本科生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因此,國內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和改進方法,其中本科生導師制是眾多措施中較為有效的一種模式[4-6]。
本科生導師制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隨后,世界各地高校紛紛借鑒這種制度,本科生導師制在全世界范圍內逐漸推廣[7-9]。在我國高校中,浙江大學曾于1938年短暫實施導師制,但未能推廣。我國高校真正試運行導師制是在2000年左右,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開始在部分院系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并一直持續至今,導師制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9-10]。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從2016年開始在風景園林專業方向試點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充分發揮了專業教師在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推進了學院人才培養質量。2021年2月河南理工大學獲批河南省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改革試點高校,以此為契機,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在河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方向的探索實踐,探討本科生導師制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提升本科生導師制功效。
一、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研究概況
近年來,本科生導師制一直是國內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本科導師制改革分析的文獻數量逐漸增多,為更好、更全面認識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的研究領域、研究熱點及研究變化趨勢,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科學知識可視化圖譜軟件,選取“本科生導師制”為關鍵詞,對CNKI中2 833篇本科生導師制相關文獻進行研究, 檢索日期為2021年2月3日。
(一)基于關鍵詞共現的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CiteSpace和VOSviewer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和高中心性關鍵詞表,可以直觀反映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的熱點,如圖1和表1所示。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高頻關鍵詞,節點大小表示該關鍵詞使用的頻次多少,節點間連線代表共現關系,粗細表示共現頻次高低。中心性是評價關鍵詞在學科知識網絡結構中重要性的一個指標,中心性較高往往在學科知識網絡結構中起轉折、聯系等作用[11]。去除用于檢索的核心主題詞“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等不具研究熱點分析意義的高中心性詞匯,可以發現“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培養模式”“學分制”“創新能力”等詞的出現頻率、中心性較高。綜上分析,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完全學分制推廣下本科生導師制實踐研究;(3)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二)基于突變值的階段性前沿性分析
根據我國導師制發展歷程,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試行學分制,開始在一些重點大學推行了導師制的管理模式。在CNKI中檢索到關于本科生導師制最早的文獻是1987年發表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文章。因此,本次分析選取的時間跨度為1987—2021年。 基于CiteSpace對文獻關鍵詞進行突變值檢測和詞頻分析,檢測結果如圖2所示。
(1)1987—2000年為探索性階段,這一階段的突現詞數量較少,且突變強度較小,主要為“本科教育”“教學管理”等,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成果可概括為探索導師制在本科教育中的應用及提出全程本科生導師制的構想等。
(2)2001—2006年為本科生導師制初步發展階段,該階段突現詞持續時間較長,突變強度較大,其中“素質教育”“學分制”是突現性較高的關鍵詞,“學分制”的突變強度達到了18.672 3,爆發式增長,因為導師制和學分制是互為支撐的教學管理制度。同時,這與國家整體發展方向相適應,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臺,明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及保障措施。自此,我國掀起了本科生導師制的第一輪研究熱潮[12],2002年北京大學等高校開始在一些院系中試行本科生導師制,教育部在2004年12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導師制,努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優質和個性化的服務。”
(3)2007—2016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該階段突現詞數量為12,突現詞數量明顯增加,表明該領域已成為研究熱點。其中,“地方高校”“學業導師制”“教學管理模式”的突現性較強,說明這一階段本科生導師制由早期的重點大學實踐向地方高校普及,受眾面更為廣泛,研究也更為深入,提出多種符合國情的教學管理模式,將本科生導師制上升為教育管理制度來推行。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4)2017—2021年初為突破性階段,該階段突現詞數量為6,相比前一階段,這一階段突現詞數量有所降低,但研究內容更有針對性和創新性。該階段持續關注“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新工科”“創新創業”方面的研究。
二、本科生導師制模式探索
現代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已實施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但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歸納如下:
(1)本科生導師制本土化程度受限。現代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舶來品,在文化差異、價值觀念、形式和內容方面對我國教育體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5],需要創新一種或幾種適應中國教育的本土化本科生導師制。
(2)本科生導師制的責任不明確。一般大學教學管理為“輔導員+班主任”模式,增加本科生導師制后,對導師制的職責劃分不明晰,影響本科生導師制的推進,需要明晰輔導員、班主任、本科生導師的職責和任務。
(3)導師資源不足。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我國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師生比低的問題,而本科生導師制的推行需要配備較多的導師,供需矛盾突出,需要合理解決這一問題。
(4)導師制運行模式不順暢。一些高校在運行本科生導師制時,沒有完全落實本科生導師制之實,只停留于形式,不能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制之功效,需要構建具有學科或學校特色的本科生導師制運行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學院“學術+技術+藝術”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在風景園林專業方向試行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下人才培養實踐框架如圖3所示。
(一)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基本情況
學院自2016年起,實施建筑類大類招生,為平穩推進大類招生培養聯動改革,本科生導師制應運而生。在原有的“輔導員—班主任”本科生教學管理模式上增加“本科生導師制”,其中,輔導員主要負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輔導、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工作;班主任主要負責思想指導、班級日常事務管理、學習引導等工作;本科生導師不直接擔任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
主要負責思想引導、專業輔導、個性化指導、成才向導等方面的工作,
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踐和學業規劃的引路人,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的督促人。因此,“輔導員+班主任+本科生導師”構成了一個相對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權責分明、各司其職,三者相輔相成、協同育人,營造新型育人氛圍,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指導和服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本科生導師制實施主要分為3個階段,如圖3所示。(1)課程導師制階段。大類招生后,大一和大二上學期為通識教育,在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建筑學概論、城鄉規劃導引、風景園林學導論等)中試行課程導師制,即:該門課程由多位專業教師講解,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課程導師,學生根據感興趣的專業學術問題選取導師,課程導師一方面指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實踐,完成課程任務,另一方面對學生開展專業認知教學,幫助學生客觀認識各專業的特點和優勢,理解分流原則和內涵,為后續專業分流提供專業技術支持。(2)學業導師制階段。大二上學期結束后開展專業分流工作,同時正式開啟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采取學生自選導師模式,同時賦予導師挑選的權利,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和興趣,選擇心儀的導師,每位導師每屆學生不多于4人,即“雙向選擇、限額指導”。(3)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導師階段,大四課程結束后進入專業實踐教學、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階段。根據學生興趣和課程需要進行二次導師選擇,統稱為畢業設計導師,主要負責設計院實習指導、考試(考研、公務員、出國/出境等)督促、畢業設計指導、心理疏導等工作。
(二)本科生導師制模式
本科生導師制的核心為導師組,由導師組構成多樣化指導團隊,形成“梯隊式”和“差異化”指導,開展多元化創新培養模式。導師組基本組成框架為:導師組組長1名、導師2~3名、校外導師1~2名、研究生1~2名、學長導師1~2名。校外導師聘請校外企業導師或“校友導師”兼任,每學期至少和學生進行一次面對面交流;研究生主要由本組導師所帶研究生構成,選取品學兼優的研究生擔任,主要負責文獻閱讀、調研方法、讀書會方面的工作;學長導師由三、四年級優秀在校生擔任,主要起“傳、幫、帶”作用,負責協調導師和學生的時間,定期組織導師組的學術沙龍。本科生導師組實踐運行模式為“師門制度”,導師雙選后,導師帶領高年級學生與新生見面,相互認識,形成了一個小集體,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凝聚力,同時擴大學生的交流圈。后期的學術活動、課外競賽可以由高年級學生組織,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導師組內,學生可以隨時進行導師調整,而組間導師調整需要在一學年后進行。
本科生導師制運行主要包含3大模塊:“導師發展”“主要抓手”“目標任務”模塊。
“導師發展”模塊是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的突破口,主要包含學生培養效果評價和導師發展評價兩部分,學生培養效果評價每學期一次,通過組會匯報這一學期學生參與的活動、取得成績、存在問題等,著重探究學生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因素,安排下一學期的任務和個性化培養任務等。導師發展評價每一學年一次,主要在系室會議中進行,探討導師這一年取得的成果和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解決策略。
“主要抓手”模塊是該制度運行的核心載體,包含“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實際工程”“課程實踐”四部分內容。
(1)科研項目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科研項目主要立足于導師的科研項目和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主要培養學生的文獻查閱能力、主動探索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及科研誠信道德等。學生科研訓練項目主要指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步步高”大學生科技攀登計劃等項目,在這一過程中訓練學生文獻查閱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寫作能力等。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2)學科競賽主要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創新能力,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載體,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競賽答辯能力。參加的學科競賽主要為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通用類競賽及與風景園林相關的專業類競賽。
(3)實際工程項目和課程實踐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風景園林學科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通過校內外課程實踐訓練和實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實際工程項目是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通過參與導師或校企合作單位的實際項目,提升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標任務”模塊為本科生導師制的落腳點,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同時兼顧挫折教育、勞動教育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大學生挫折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創造性勞動是高等學校勞動教育“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的體現。
三、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成效
(一)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導師制模式
在目前大眾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階段,構建“輔導員+班主任+本科生導師”教學與管理體系,改變了以往輔導員和班主任負責學生管理工作,專業教師只負責日常教學的局面,營造了新型育人氛圍,實現協同育人[13]。在本科生導師制中采用“導師組”的形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本科生導學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導師的負擔,形成“梯隊式”“差異化”“精準化”指導,同時鍛煉了研究生和學長導師的領導能力。導師組實踐運行模式采取“師門制度”,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增進了師生友誼,構建良好的師生及團隊關系。
(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整個培養階段,通過3大模塊的運行,學生在個人品行、科研素養、團隊協作、生活態度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首先,思想政治認識得到提升,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實際工程項目中,一方面和導師長時間交流、研討,導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影響,提高其思想政治覺悟;另一方面科研項目選題、競賽方案選取等都與國家方針政策等內容相關,如:筆者所帶學生將鄉村振興、設計扶貧、傳統文化等融入科學研究和學科競賽中,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立項1項,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國賽三等獎1項,各類專業競賽獲得省級以上獎項若干。其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針對本科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思維活躍、興趣點較多等特點,導師開展針對性引導、節點式啟發及思維訓練,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提升作品的水平和價值,獲得較好的成績。最后,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實際工程項目一般要經歷1年左右的時間,而且基本都是團隊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波動,方案失敗的挫折感、答辯前的緊張焦慮感、成功時的喜悅感等,通過導師的輔導,可營造積極的團隊風氣,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14]。
(三)提升了教師業務能力,加強了專業建設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有利于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同時對導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求導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進行學科交叉和創新,提升個人的知識水平、學術魅力與品格。在這一過程中,導師不僅要關注專業知識,更要關注國家形勢與政策,將思政教育、人文教育融入本科生導師制,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收集各類案例,反哺課堂教學,同時總結經驗,申報教學、科研課題,形成教學團隊,增強學科專業建設。
四、結語
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將“科研、競賽、工程項目”融入學生課外培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本科生導師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本科生導師制需充分結合高校和專業自身的特色,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參考文獻:
[1]
余淼杰.五中全會將“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深刻意涵[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22):58-62.
[2]陳勁.“十四五”是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關鍵期[J].中國科技論壇,2021(1):2.
[3]陳寶生. 乘勢而上 狠抓落實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 (2021-01-07). [2021-02-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
[4]崔立魯,張惠妹,江雪梨,等.本科導師制下測繪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探討[J].北京測繪,2019,33(3):358-362.
[5]李青.本科生導師制:模式、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9(12):69-73.
[6]孟宏君.高等院校本科生導師制淺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4):39-41.
[7]唐漢琦.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成效、問題與出路[J].重慶高教研究,2019,7(4):98-109.
[8]侯明艷,王偉.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0):35-37.
[9]馬福,宋濤.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中本科生導師制的價值分析——基于牛津、劍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啟示[J].未來與發展,2020,44(8):90-92,106.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10]單伽锃,吳煒超,張偉平.面向個性化培養的“本科生導師制”模式探索與信息化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34-39.
[11]廖鳳靈.科學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方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
[12]嚴燕,耿華萍.論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0(6):144-146.
[13]夏元平,程朋根,聶運菊,等.理工科本科生導師制運行模式和評價體系的探究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1):82-86.
[14]李久君.場域視角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略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94-102.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oriented by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Tak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Design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Haidong, WANG Tongwen, ZHAI Feifei, LIU Long, YAN Haiyan, ZHANG Yunx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Desig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P. R.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imulate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assion of undergraduates,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explores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On the basis of full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and combined with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lleg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unselor + homeroom teacher + undergraduate tutor” training mode of tutor system, a tutorial system which has tutor group as the core is form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hree modules of tutor development, main ways and target and task,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ffect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localization reform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architecture related specialti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ining mode
(責任編輯 周 沫)
修回日期:2021-03-10
基金項目: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902244005);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0CYS039);河南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9JG068);河南理工大學
2020年度研究生課程思政項目(2020YSZ01)
作者簡介:
李海棟(1986—),男,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城市綠色空間研究,(E-mail)lihaidong0506@163.com;(通信作者)張運興(1978—),男,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E-mail)yunxingzh78@126.com。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