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清明節前后十天左右)舉行,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潑水節為傣族的新年,起源于印度,約十三世紀末到十四世紀初經緬甸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開始互相潑水,潑出的清水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對于年輕人來說,這些明亮晶瑩的水珠也象征著甜蜜的愛情。
潑水節全面展現了傣族的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傳統文化,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中展示的章哈演唱、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也能展現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瑤族盤王節
盤王節定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每逢這天,瑤族人民都會匯聚在一起,載歌載舞,以紀念盤王。
“盤王節”又稱“還盤王愿”,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請圣、排位、上光、招禾、還愿、謝圣”,整個儀式中嗩吶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跳《盤王舞》(《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請瑤族全族人前來“流樂”,流樂的瑤語意思是玩樂。流樂儀式是盤王節的主要部分,瑤族人民會吟唱表現瑤族神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歷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
盤王節儀式由四名正師公主持,分別是還愿師、祭兵師、賞兵師、五谷師,每人配一名助手。此外還有四名歌娘歌師、六名童男童女、一名長鼓藝人和一支嗩吶樂隊參與其中。其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盤王節作為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大眾節慶活動,集瑤族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一種增強民族向心力、維系民族團結的人文盛典。
怒族仙女節
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于云南省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三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三大類別。
仙女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該節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的一種遺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為了紀念傳說中的仙女阿茸姑娘,在她死后第二年的農歷三月十五,人們舉行了祭拜活動,后逐漸演變成了仙女節。在仙女節儀式上,一般由主祭人念祝辭,大家口頭獻貢。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仙女的儀式已漸漸淡化,歌舞求福和體育競技成為仙女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怒族仙女節的社會基礎相當廣泛,它體現出了怒族人民對于自然的崇拜,仙女節對于怒族傳統文化傳承有著重要價值。
藏族雪頓節
“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藏戲節”。傳統的雪頓節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牦牛和馬術表演等。
關于雪頓節的起源有這樣一種說法:相傳,由于夏季天氣變暖,百蟲驚蟄,萬物復蘇,其間僧人外出活動時難免會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戒律規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僧人只能在寺廟念經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解禁。待到解禁之日,僧人們紛紛出寺下山,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便釀好酸奶,為他們舉行郊游野宴,并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
藏戲演出是雪頓節的主要內容,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朗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等12個藏戲團體。
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也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藏族人民傳承這一節日,對展現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著積極意義。
侗族薩瑪節
薩瑪節流傳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時間一般在農歷正月、二月,但有時也根據生產、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動情況改為其他月份舉行。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侗族人民認為薩瑪能賦予人們戰勝敵人、戰勝自然災害的力量,可以使村寨安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其十分崇拜。
在薩瑪節活動中,活動參加者要繞寨一周,最后到達固定的耶坪,圍成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齊聲高唱贊頌薩瑪的“耶歌”。這種邊唱邊舞的形式,稱為“多耶”。
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中有很高的地位,祖先“至善”的美德對侗族的興旺發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已成為侗族人民代代相守的優良傳統。“薩瑪”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有著深刻影響。
維吾爾族諾魯孜節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對維吾爾族人民來說,每年3月20日到22日的諾魯孜節是最重要的節日,這一節日也叫迎春節(開春節)。
諾魯孜節儀式從3月20日的黎明開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長輩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點燃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小輩頭上繞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后,長輩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牲畜們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接下來,人們要做“諾魯孜飯”(小麥、大麥、米、面粉、肉、酸奶疙瘩、牛奶等食物混合后加水煮成的稠粥)。從當天午時起,維吾爾族人開始成群結隊相互拜年。到日落以后,家家戶戶都會請客吃飯,男女老少盡情唱歌跳舞,表達迎接新春的喜悅之情。
諾魯孜節不僅是維吾爾族的傳統佳節,也是改善人際關系、增進友誼的節日,是緬懷前人、對后人進行道德教育的節日,是廢陋揚善、崇尚進步的節日……正因為這些屬性,它才能延續幾千年之久,一直維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