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題亮相
《誡子書》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李商隱《詠史》有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請以“勤儉節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導航
此文題由材料和要求兩部分構成,材料給出三句關于勤儉節約的名言,這三句名言是有層次的,勤儉節約可以修身,可以持家,可以興邦。考生既可以選擇常用的文體進行寫作,也可以在文體上進行創新。
中學生常用的文體通常有記敘文和議論文。選擇記敘文的話,首先要注意素材的選擇,可以批判生活中常見的有關奢侈浪費的人或事,也可以贊揚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例行勤儉節約的人物。行文時,運用細節描寫以及各種修辭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做到詳略得當,這樣抒發的感悟、啟示、號召才更有說服力。
選擇議論文的話,首先要精心選擇論據,以便引出“勤儉節約”的觀點;然后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應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最后注意,幾個事例要能夠論證共同的觀點,但又各有各的重點。
在文體上進行創新,往往能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要注意的是,特定文體有著特定的格式及內容上的要求,要結合命題選擇合適的文體。
1.日記體。
日記體作文,思維的呈現具有跳躍性,可省去一些過渡銜接語,使行文更簡潔、靈便。可將幾則日記組合起來,以表達“勤儉節約”的主題。每則日記之間不要求有嚴格的邏輯銜接,便于考生表情達意,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
2.演講稿或發言稿。
這類文體的特點是有針對性、鼓動性。可以跨越距離,對接心靈,實現真誠溝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緊扣“勤儉節約”的主題,融入修辭手法,以增強感情色彩,激發聽眾情緒。
3.新聞。
這一體裁借助或摹擬新聞形式,“真實”展示生活場景,反映社會生活畫面,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人其事,從而獲得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感染。
佳作展示一
節儉乃興家強國之本
◎吳小雨
《左傳》有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細細揣摩,這話非常有道理,節儉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數不勝數。
儉以興家。俗話說:“吃不窮,喝不穿,打算不到一世窮”。節儉就是精打細算,節約用度。清貧之家需節儉,殷實之家亦如此。天下第一敗家子盛恩頤,其父盛宣懷被稱晚清首富。盛宣懷死時,家產有白銀上千萬兩。父一死,盛恩頤就大肆揮霍,沉迷毒賭,僅在一場賭局上就輸掉了大量家財,最終淪落為街頭乞丐!
儉以養德。“儉”不僅能培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還可使人心地純正,擯棄貪欲:為官則廉潔剛正,克己奉公;為民則不盜不劫,本分自重;經商則照章繳稅,不坑蒙拐騙;從教則安貧樂道,自樹風范……古人云:“儉,德之共也。”意思是各種美德都是由節儉派生的,可謂顛撲不破的不二真理。
儉以成才。司馬光說:“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意思是不多求妄用,就不受金錢和財務的拖累。如此,便可淡泊明志,除卻各種私欲的包袱,以曠達的心境去培養專一的興致,去研究學問、學習技能。綜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從孔子到莊周,從范仲淹到毛澤東,由儉而專,專而成才者不勝枚舉。
儉以免禍。崇尚節儉的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不做傷天害理、損公肥私之事,能免除許多人為的災禍。俗語“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就是這個道理。倘若丟棄“儉”的美好傳統,滑向奢侈的泥潭,則必然危機四伏,枉道速禍。從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到九十年代的高森祥、管志誠,皆因控制不住貪念最終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總之,節儉,可治家理財、凈化民風,能富國安政、傳承美德,是為興家強國之本。無怪孔圣人亦感嘆:“以約失者鮮矣!”
【四川綿陽市高新區火炬中學】
點評
作文脈絡清晰,條理清楚,觀點鮮明,論證充分,首尾呼應,中心突出。作文分為四個分論點,運用大量論證方法,如類比論證、舉例論證等來論證“節儉乃興家強國之本”。俗語、古人名言更是讓作文語言優美生動。如果可以突出寫一下“強國”,作文便會更上一層樓。
佳作展示二
讓節儉成為生活的日常
——一個記者的新聞調查
◎鄧欣怡
[引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倡導節約糧食的古詩從小就一直縈繞在我們耳邊,但記者近日對一些學校、飯店和消費者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浪費現象廣泛存在,且數據實在令人觸目驚心。
學校:水電,習慣還是認知?
記者走進A高中教學樓,發現洗手間用的都是老式手壓沖廁龍頭,因年久失修,沖完水后開關已不能自動回位。每間廁所的水龍頭都會自動出水,廁所沒人的時候也在不停沖水。
在B大學,早操時間,學生都到操場去了,可宿舍燈未關;早自習前,只有稀稀拉拉幾個學生的教學樓內燈火通明;晚上,學生宿舍里,電腦、音響等電器同時開著。當記者問到這樣大肆用電會不會超支時,一位楊姓同學說:這算是節約的了,其他寢室每學期電費都超支兩三百,正常得很。
酒店:請客,浪費還是闊綽?
在人民街一家規模較大的酒店,一般一桌飯菜加上酒水費,至少600元以上。一位顧客告訴記者,請朋友吃飯的話,這樣的水準只能算是“吃個便飯”。他表示吃不完也沒關系,請客嘛,總不能小家子氣。
這家酒店的服務員告訴記者,有一次8位客人點了16道菜,就餐后揚長而去。她清點了下,發現大部分菜都剩了一半以上。她說現在一天倒掉的菜,夠她家吃一個月了。記者又調查了周邊一些酒店,發現餐飲浪費情況大同小異。
餐館:打包,面子還是素質?
記者在商場旁一家餐館看到,每個餐桌大都圍坐三四個人,每桌點有五六盤菜,有的更多,還要配上三四瓶啤酒。顧客離開時,餐桌上或多或少都剩有飯菜,個別菜才動了幾下。“顧客在點菜時,你們是否會提醒他們適量點菜呢?”記者問。一服務員說:“一般不會,顧客有選餐的自由,有時干預了,顧客反而不高興。”
但在一家火鍋店,記者注意到,顧客點菜的時候,服務員會介紹菜量并提出建議;顧客買單時,店方也會提醒顧客把剩余的飯菜打包。但記者發現,像這樣提醒顧客點菜適量和臨走打包的飯店實在很少。
[結語]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健康地生活,節儉地生活,應當成為當今社會最基本的生活理念。
【四川綿陽市高新區火炬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采用新聞體裁,構思新穎巧妙。“我”以一個“記者”的視角,通過對學校、酒店、餐館的社會調查,反映了當下浪費現象普遍存在,令人觸目驚心,從而提醒人們:“節儉地生活,應當成為當今社會最基本的生活理念之一”。
【黃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