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鑫,黃潤娜,韓素娜,樊建輝,李 華,李建民
(河南仰韶酒業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河南澠池 472400)
陶融香型調味酒是以整粒純高粱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先培菌糖化后入窖密封發酵工藝,經洗糧、泡糧、初蒸、悶水、復蒸、攤晾、下曲(兩次下曲)、培菌糖化、窖池發酵、蒸餾而成。培菌糖化過程是陶融香型調味酒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培菌糖化過程就是使小曲中的根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熟糧上進行生長繁殖,將原料中的淀粉分解為糖,以提供適量的糖來進行酒精發酵,不要求徹底將淀粉全部變成糖。因此,培菌糖化的工藝條件(培菌糖化時間、溫度、用曲量)對陶融香型調味酒的出酒率和質量影響較大。如培菌糖化時間過長,原料糖化程度過大,就會使出箱糖化料變老,進而影響窖內發酵情況,使出窖酒醅的酒精含量偏低,殘糖增高,酸度增大,出酒率降低,酒的香味和風味不好;若培菌糖化時間過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淀粉分解不充分,糖含量偏低,也會使發酵緩慢,進而影響出酒率。因此培菌糖化程度的不同,對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也不同。本實驗通過控制陶融香型調味酒生產過程中培菌糖化條件,使培菌糖化料呈現出老嫩不同的兩種情況,并分別配糟入窖發酵,再通過對所產原酒產質量的對比分析,來研究培菌糖化工藝條件對陶融香型調味酒出酒率和質量的影響。
1.1.1 實驗窖池
河南仰韶酒業釀酒十二車間,發酵使用62 組、66組水泥底陶壁磚墻窖池。
1.1.2 實驗用培菌糖化料樣品來源與采樣方法
培菌糖化樣品采集于仰韶酒業釀酒十二車間62 與66 組,根據培菌糖化時間選取0 h、4 h、8 h、12 h、16 h、20 h、24 h、28 h、32 h、36 h、40 h 進行取樣,分上、中、下三層,五點取樣混合均勻后為一個樣品,取樣后迅速置于冰箱中備用,取樣同時對每個點測溫記錄。
1.1.3 酒醅樣品來源與采樣方法
出入窖酒醅樣品采集于仰韶酒業釀酒十二車間62 和66 組各3 條試驗窖池,入窖和出窖時進行取樣,分上、中、下三層,五點取樣混合均勻后為一個樣品,迅速送酒醅化驗室進行檢測。
1.1.4 原酒取樣
方案A、方案B 相同發酵周期各3 條窖池分別取3輪次酒樣。
1.1.5 主要設備和儀器(表1)

表1 儀器設備信息
1.2.1 培菌糖化方案
培菌糖化方案共兩種,分別編號為A 和B。不同培菌糖化方案的條件參數見表2。

表2 不同培菌糖化方案的條件參數
釀酒生產62 組和66 組在同一時期分別各取3條窖池采用方案A 和方案B 進行培菌糖化(其他生產工藝條件均相同),配糟后進行相同3 輪次的發酵,取記錄數據的平均值。
1.2.2 出箱培菌糖化料的感官評定
生產一線培菌糖化專業技術人員6 名,根據實際生產經驗,對兩種方案的出箱培菌糖化料的手感、口感、氣味進行綜合品鑒評分,判定哪種培菌糖化料更符合生產要求。感官評價標準參照表3。

表3 陶融香型調味酒出箱培菌糖化料感官指標及評分標準
1.2.3 酵母菌計數
YPD 培養基(1000 mL):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酵母膏5 g,瓊脂20 g,自然pH 值,滅菌完后加氯霉素100 μg/mL。稱取10 g 樣品于90 mL 無菌水中搖勻30 min,稀釋涂布為10、10、10共3 個梯度,每個梯度分別涂布于相應YPD 培養基平板上,各3個平行,然后以30 ℃倒置培養2 d,進行酵母菌計數。選CFU(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單位)在30~30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在這個范圍之外不能正確地指示樣品中微生物的真實數量。
1.2.4 酒醅理化分析
水分:恒溫失重法;酸度:中和滴定法;還原糖、淀粉:斐林試劑法;總酸:滴定法。
1.2.5 風味成分分析
采用氣相色譜法:取酒樣,降度至60 %vol,進樣進行氣相色譜分析。GC 條件:載氣(高純氮):流速為50 mL/min;氫氣:流速為40 mL/min;空氣:流速為400 mL/min;檢測器溫度(TD):150 ℃;注樣器溫度(TJ):150 ℃;柱溫(TC):90 ℃,等溫。注:載氣、氫氣、空氣的流速等色譜條件隨儀器而異,應通過試驗選取最佳操作條件,以內標峰與樣品中其他組分峰獲得完全分離為準。
1.2.6 原酒感官評定
6 位國家級白酒專業評委,對兩種方案所產陶融香型調味原酒的色澤、香氣、口味、風格進行綜合品鑒評分,判定這兩種原酒品質的優劣。感官評價標準參照表4。

表4 陶融香型調味酒感官指標及評分標準

圖1 陶融香型調味酒生產工藝流程
由表5 可以看出,方案A 原料的甜度從感官上比方案B 的小,方案B 原料既有甜味,也有酸味產生,很可能是被環境中其他雜菌污染后產生了酸敗。根據感官指標評定結果(表6),方案A 出箱培菌糖化料更符合生產要求。

表5 方案A、方案B培菌糖化過程中原料狀態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表6 方案A、方案B出箱培菌糖化料感官指標評定結果
通過對方案A 和方案B 培菌糖化過程的跟蹤取樣,得到糖化溫度、還原糖、酵母數量的變化情況,具體數據見表7和表8。
由表7 和表8 可知,方案A、方案B 的原料在前8 h 溫度變化不大,微生物在這個階段處于延滯期,酵母菌的數量沒有較大變化;8~20 h 時溫度迅速上升,這個階段微生物處于高度活躍的“對數生長期”,酵母菌的數量有明顯增加,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熱量的釋放,引起原料溫度的急速上升。

表7 方案A培菌糖化過程中理化數據

表8 方案B培菌糖化過程中理化數據
方案A 原料在20 h 時溫度達到最高33~34 ℃,按工藝要求配糟入窖,進行窖內發酵。方案B 根據工藝要求繼續進行培菌。有研究表明,25~30 ℃對釀酒酵母的繁殖比較有利,溫度低于20 ℃或高于40 ℃時,釀酒酵母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為了減少長時間高溫對原料培菌糖化效果的影響,在24 h 時對方案B 進行了物理降溫,使其溫度下降至30 ℃左右。28 h 后方案B 原料溫度又進行了一次快速升溫,頂火溫度達到了40~42 ℃,酵母的生長受到抑制,不耐高溫的酵母菌在此階段死亡,因此酵母菌的數量逐漸減少,這可能會影響入窖后酵母菌產酒的品質。
由表7 和表8 可以看出,方案A 和方案B 原料中還原糖含量在前8 h 沒有太大的增加,8 h 后還原糖的含量迅速增加,方案A 在20 h 時糖含量達到2.8 %,方案B 在40 h 時,糖含量達到了7.82 %,可見隨著培菌糖化時間的延長,糖的含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堆積結束后方案B 的糖含量是方案A 的2.8倍。
2.3.1 酒醅出入窖變化情況
方案A 和方案B 酒醅出入窖變化見表9 和表10。

表9 方案A、方案B酒醅入窖指標

表10 方案A、方案B酒醅出窖指標
由表9、表10 可以看出,入窖時,方案A 的淀粉比方案B 的高1 %~5 %,但糖分卻要低1 %~3.5%,這是由于方案B 原料糖化得比方案A 老,淀粉在培菌糖化過程中分解轉化成較多糖。出窖時,方案A 的淀粉和糖均比方案B 的低,說明在窖內發酵過程中方案A 的淀粉不但分解轉化為糖的量比方案B 多,糖分分解也比方案B 多,酵母菌無氧發酵產酒效果也比方案B 好,因而方案A 原酒的產量比方案B多。
2.3.2 入窖后酒醅溫度變化情況
方案A、方案B 配糟入窖后酒醅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分別見圖2、圖3。

圖2 方案A培菌糖化料配糟入窖后酒醅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圖3 方案B培菌糖化料配糟入窖后酒醅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由圖2、圖3 可以看出,窖池方案A、方案B 酒醅入窖后均符合“前緩、中挺、后緩落”的發酵規律。雖然兩種方案窖內發酵的升溫情況基本相同,但是方案A 明顯要比方案B 早1 d 到達頂火溫度,這是因為方案A 糖化原料中的微生物入窖時處于旺盛的生長期,入窖后快速繁殖;方案B 糖化原料中的微生物由于經歷了二次升溫,且入窖前頂火溫度過高,對其生長有一定的抑制性,活力有所下降,導致窖內升溫達到頂火時間推遲1 d。從頂火溫度來看方案A 的頂火溫度(37~38 ℃)比方案B 的39~40 ℃低1~2 ℃。有研究表明,30~37 ℃對釀酒酵母代謝產生酒精比較有利,因此,方案A 的產酒效果優于方案B。
2.4.1 風味物質檢測結果
取方案A和方案B的3個實驗窖池原酒進行風味物質含量檢測,結果見表11。
由表11 可以看出,方案A 原酒中正丙醇、異戊醇的含量均低于方案B,乙酸乙酯含量明顯高于方案B,由此可知方案A原酒比方案B品質好。

表11 風味物質含量 (g/L)
2.4.2 感官品評結果
取方案A和方案B的3個實驗窖池原酒進行感官品評,并記錄平均值,感官指標評分結果見表12。
由表12 可以看出,方案A 不但出酒率比方案B要高出10 %左右,而且原酒的感官評分也要高于方案B,方案A明顯優于方案B。

表12 感官指標評分結果
通過整個實驗過程可以發現,方案A 培菌糖化的溫度雖然偏低,糖分含量也略低,但是其過程平穩,為后續的窖內發酵做好了充足準備,使窖內發酵正常,生產的酒產量高,質量好。方案B 雖然培菌糖化過程中糖分含量高,但是,一方面培菌糖化頂火溫度過高使不耐高溫的酵母死亡,造成窖內產酒微生物(酵母菌)種類偏少,對原酒產質量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二次升溫使雜菌大量滋生,代謝產物影響原酒風味物質的形成,進而影響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培菌糖化18~20 h 的工藝在陶融型調味酒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要明顯優于培菌糖化42~44 h。因此,不能片面的認為培菌糖化過程中糖含量高,后續發酵酒的產量就會高,采用合適的培菌糖化時間,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