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龍,劉起平
(1.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2.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園建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廣西 南寧 530007)
國內針對城鄉規劃專業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教學論文相對較少,很多有關交通規劃的教學改革論文,大多是交通工程專業課程,如:提出交通規劃課程全英文課程包建設的教學改革[1];提出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的交通規劃課程教學改革[2];提出融入行業技術標準的“交通規劃”課程體系更新研究[3]。
針對城鄉規劃專業的教育改革論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如:提出了“城市規劃原理”與“交通規劃”課程銜接性的教學改革[4],而針對國內城市與交通發展情況,根據城市規劃交通學學科特點,提出了教學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和改善[4,5]。類似地,也有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出了其教學改革內容[6]。
這些教改論文,有的是從增加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教育改革論文,如:提出教學中系統思維的培養[7];有的是針對交通規劃某個核心內容提出教學改革,如針對交通規劃軟件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分析[8,9];有的則從道路交通容量分析與城市建筑規劃交叉的教學提出探討[10]。
既有交通規劃教材,專業特性十分明顯,而對于學生學習而言,教學過程中,由于其專業特性十分明顯,使得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化,往往忽略了交通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包括交通專業知識在各類規劃實踐中的應用。
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本科授課,交通規劃實踐課貫穿城鄉規劃專業的各類實踐,既有的通用教材基于“大交通”“大建設”的歷史背景,與實際城鄉規劃實踐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城鄉規劃實踐過程也出現各類問題,如:忽略支路網規劃、道路網單元尺度過大等問題。與此同時,當前的城鄉規劃實踐,已經步入了國土空間規劃時代,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很多城鄉規劃相關的規劃法律條文仍有效,另一方面,當前的城鄉規劃實踐已經逐漸融入了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實踐。
綜上所述,國內城鄉規劃實踐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對城鄉規劃專業“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8年3 月,在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過程中,城鄉規劃管理職能由原來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劃歸至自然資源部。相應地,城鄉規劃體系并入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而國土空間規劃本質上是多個規劃的整合,更加重視對不同規劃的銜接性,與此同時,組建自然資源部及實行國土空間規劃改革是“為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11]。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作為城鄉規劃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內容將面臨更加嚴格的要求,如:交通規劃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分析將會要求更加嚴格等,因此,需要在教學實踐上應該提出相應的教學手段,將國土空間規劃的理念融入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
目前所實施的《城鄉規劃》確定了我國城鄉規劃體系由法規體系、行政體系及工作體系所組成。城鄉規劃的編制分為總體規劃階段及詳細規劃階段,其層次由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五個層次組成。
而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四梁八柱”(“五級三類”)、“一張藍圖”的規劃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國土空間規劃“五級三類”規劃體系
所謂的“四梁”,即“四體系”,包括規劃編制審批體系、規劃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技術標準體系。所謂“八柱”,即“五級三類”,其中“五級”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及鄉鎮級;“三類”包括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及詳細規劃。
而城市交通規劃一般情況下主要分為四個層次:城市交通戰略發展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城市交通專項規劃、城市近期建設規劃。
城市交通規劃在編制上往往與城鄉規劃之間存在錯位,比較難對接。交通規劃的地位往往遜色于城鄉規劃。
參考《江蘇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12]的相關規定,綜合交通規劃屬于要素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以下三個內容:①確定交通發展戰略和市域客貨運走廊綜合交通樞紐布局;②構建城鄉一體的重大交通設施網絡;③確定中心城區道路網絡。
依此來看,交通系統格局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點內容,也是綜合交通規劃的基礎。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背景下,綜合交通規劃、交通分項規劃、交通詳細規劃應有相應的分工、管控傳導機制、編制與實施監督等相關機制的建立,以配合、完善國土空間體系規劃的內容。
從現在的教學現狀來看,由于國土空間規劃整套體系還處于過渡階段,與之配套的教學內容相應的也應處于一種過渡模式。但目前的教學內容更多還是沿襲之前城鄉規劃體系的教學內容。然而,“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課程仍是以道路工程設計為主,忽略了不同規劃層面之間的城市規劃與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之間的有效對接。
表1為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專業道路交通課程知識模塊順序及學時安排,“由于區位和資源的優勢,同濟大學的“城市規劃交通學”教學模式很難被復制。”[5]

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專業道路交通課程知識模塊順序及學時 表1
如表1所示,城市交通的規劃設計有4個階段的內容,在城鄉規劃編制體系中,不同規劃層面對道路交通專項設計要求是不一樣的。傳統的城鄉規劃體系,主要是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及建筑設計。而實際上,作者所在單位采用的教材為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目前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主要偏重于道路設計,其核心的內容屬于道路設計的內容,如:道路平曲線設計、道路縱曲線設計、道路斷面設計及道路線形綜合設計等。
在總體規劃層面,道路交通規劃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其道路網系統架構是搭建城市的骨架的核心內容。而教材《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對于具體如何規劃設計總體規劃階段的道路核心骨架網絡,并沒有很好的銜接,道路網設計內容放置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下)的相關章節。在教材《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的道路平曲線設計等相關章節,其內容設計偏重于如何選線、平曲線半徑設置、超高設置、道路定線等內容,這些基礎內容對于實踐當中是基礎知識,而對于初學者來說,如何將這部分道路線形綜合設計與具體實踐的內容結合起來,并能在城鄉規劃實踐過程嫻熟地應用,才是改革的難點。
在詳細規劃層面,道路交通規劃編制的內容將承接于總體規劃的干路網設計,根據之前的城鄉規劃實踐來看,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干路網內容,而忽略了對支路網的規劃,導致在詳細規劃階段,道路網系統基本沿襲了總體規劃對道路網的設計,因此,導致城市的道路系統忽略了城市支路網的規劃,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大多數新規劃的城市片區,支路網沒法達到《城市交通規劃規范》的支路網密度要求的原因之一。
在建筑設計層面,與該門課相關的內容也有很多。如:停車庫設計、街道空間設計、交叉口設計、道路橫斷面設計等。而作者所在的單位的城鄉規劃專業大三的課程有一門建筑設計(3),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做一個公共建筑設計,因此,為了做好課程之間的銜接,也需要對城市道路與交通(上)的課程進行調整。
本文抽選了部分國內主要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相關教材進行比較,如下表所示,其中,《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城市交通與道路規劃》均為城鄉規劃專業所用的教材,三本教材的內容都偏規劃設計,而《交通規劃原理》教材則不涉及道路規劃內容,重點為交通規劃內容,偏重交通規劃“四步驟”數理模型,本論文則不做詳細比較。
前三本針對城鄉規劃專業所用的教材,其教材各自有各自特點,其中,徐循初主編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出版較早,教材比較經典,但是,由于教材出版時間過久,其教材內部很多素材顯得過于陳舊,其部分內容已不適合當前時代發展背景。
李朝陽主編的《城市交通與道路規劃》教材較徐循初主編的教材晚2年,其教材相對充實了很多,如:增加了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城市慢行交通、城市交通管理及交通影響分析等章節。
而文國瑋主編的《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教材也有其特色,該教材對交通規劃、道路系統規劃、客運規劃及交通管理與評價分章節分別進行研究分析,教材還增加了豎向規劃的相關內容。
總體上來看,這三本針對城鄉規劃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教材各具特色,尤其是以徐循初主編的教材最為經典。
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發展日趨成熟,我國的城市建設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教材中所引用的我國公路里程數字還是2001年的數字,教材內容顯得與時代潮流發展不匹配。此外,我國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也將逐步過渡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來。因此,對于《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因此,基于以上描述的情況。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教學實踐改革過程中,應該針對城鄉規劃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知識,并能夠在今后專業實踐中更加嫻熟地應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相關知識。
主要調整的內容如下:
①綱要性教學,提出城市道路網設計的內容,學習不同城鄉規劃體系道路交通規劃專項的主要任務及規劃重點及難點;
②技術性教學,簡化原有教材《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過于復雜的數學計算及推導過程,將規劃技術重點及難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
③針對性教學,結合之前城鄉規劃中出現的問題,如忽視支路網規劃等,設置專題教學,如窄馬路密路網規劃設計理念等;
④實踐性教學,設計相關的專題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相關的規劃設計技巧;
⑤課程交叉教學,結合建筑設計(3)課程設計,增加街道空間專題教學,并對街道空間、道路空間及沿街建筑界面一體化進行授課。
教學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加大緒論部分授課分量。教改前的授課內容如表3左側所示,其章節安排完全按照《城市道路與交通》(上)的教材安排進行,忽略學生學習該門課程之前,對該門課程的在城鄉規劃專業的作用缺乏一定的鋪墊,即:忽略了緒論部分的內容。而教材緒論部分的內容又是貫穿這門課程的重要章節,因此,在新的教學計劃上,加強了緒論章節的分量,重點是向學生授予以下內容:交通規劃概論,明確交通規劃任務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厘清交通發展史及交通的主要技術規范(如:1995年版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及2018版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等。通過加強緒論部分授課內容,使學生能夠對該門課程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教學作出重要的鋪墊。

不同教材的教學主要內容比較 表2

教學改革前后內容比較 表3
②加停車庫設計專題。停車庫設計在城市道路與交通基本知識中,停車庫設計在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中,場地設計課程也有涉及,此外,作者單位的城鄉規劃專業的大三上學期的課程還有“建筑設計(3)”,該門課程還會用到停車庫設計的相關知識,因此,為了保證知識體系之間的有效銜接,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中,增設了停車庫設計專題,一方面是在大二下學期《場地設計》課程的基礎上深化停車庫設計的內容,二是保證大三上學期的課程“建筑設計(3)”的實踐課程之間的知識有效銜接及具體應用。
③調整“城市道路網規劃”的相關內容。該章節在作者所在單位的原有的教學計劃中,該章節是設置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下)》,由于“城市道路網規劃”是這門課的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且與街道空間設計緊密相連,因此,調整了“城市道路網規劃”專題的授課次序。
④增加街道空間設計專題。上海在2016年發布了《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該導則彌補了城市街道空間規劃設計的不足。而街道空間與城市道路空間、建筑空間、市政設施空間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增設了這部分章節的內容。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不同空間之間的理解,另一方面,大三課程設計的“建筑設計(3)”也會涉及街道空間設計的內容,為了保證不同課程之間的知識有序銜接。因此,增設了這部分內容。
⑤縮減道路路面、橋梁、隧道等章節。由于該門課程授課時間有限,結合筆者之前在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項目實踐經歷,道路路面、橋梁及隧道章節,在城鄉規劃實踐過程中,真正從規劃層面涉及具體設計的情況比較少,一般情況下,這些設計實踐均由道路工程專業、橋梁專業或隧道相關專業的工程師來完成,在城鄉規劃實踐層面,比較少涉及道路路面、橋梁、隧道等具體涉及的細節,因此,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可以簡化這部分內容,以便壓縮出更多的授課時間到其他重要章節。
本文根據當前城鄉規劃發展趨勢,結合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情況,分析了不同層面規劃實踐過程中,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編制的要求,抽取并比較了四本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相關教材,分析了作者所在單位的城鄉規劃專業大三上學期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上)”,提出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并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