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韜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屬于一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疫情的突然爆發和巨大的破壞性,對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疫情爆發后,各城市發熱門診、定點救治站點、救治醫院等都面臨著龐大的就診人群,也導致危重患者救治出現了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病患群體激增和醫療衛生資源不足、設施不全面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城市空間規劃工作,以此滿足應急隔離救治空間的建設需求。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需要積極面對,立足于國家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標準和需求,做好空間規劃,進一步研究國土空間規劃和醫療資源預留空間的關系,以此更好地保證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有序開展。
當前,城市區域空間存在尺度大、密度高的現狀,這些現狀會導致城市未來面對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雖然城市區域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但是城市發展需要立足于未來,具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意識,要為子孫后代生存發展預留空間,以此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處。
彈性城市思想可以引導城市規劃思路:脆弱性、國家管轄、預防策略、導向規劃適應性,以此作為城市區域空間層面規劃基本框架。其中,各思路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對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城市空間規劃應對策略的分析、評價、優化等都需要以脆弱性和導向規劃適應性為主要內容。城市和城市區域空間之間面臨外來威脅時,需要具備一定的應對能力,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需要確保城市與城市之間要留有足夠的生態空間。還需要根據城市土地用途制定彈性策略,制定戰略預留用地,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城市土地功能,最終促使城市更好地規劃建設緊急避險設施。比如,武漢疫情爆發時,因為醫療設施的不足,建立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醫療機構,非典時期北京建立的小湯山醫院,都顯著增強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城市的應對能力。另外,疫情爆發后,利用體育館、文化館等大型公共建筑改造成為病房,救治確診或輕癥患者,降低基層地區疫情的傳染風險,控制疫情進一步擴散。以上舉措都顯示出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城市空間規劃的重要性[1]。
城市開放空間主要是指城市綠化用地及城市各類公園等,城市綠色開放空間早期在國外提出,后被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由此可見建立整體性的綠色開放空間體系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生態良好、環境宜居納入綠色生態空間體系建設要求,并作為主要建設目標提出,還相應制定了相關增強城市體驗的綜合發展策略。由此可見,城市綠色開發空間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環境,增強市民及游客的城市體驗感受,同時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措施提供了體系性的支撐。
當前城市氣候變化加劇,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可以促進城市空氣流通、改善區域環境、調節氣候、增強居住舒適度。城市通風廊道主要由小面積空曠地段連接而成,匯集于城市的密集空間結構中,最后聯接城市綠化帶、線性綠地結構空間。城市通風廊道一般需要順應主導風向鋪設,利用自然風帶動城市內部的匯集氣流流動,緩解城市空氣污染現象,促使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得以稀釋,以此阻斷疫情快速蔓延的空氣傳播通道。例如早期非典疫情爆發后,香港地區就開始了城市氣候恢復策略探索,針對城區局部擁堵、人流量密集的城市氣候環境,開展空氣流通評估調查研究,最終建立了空氣流通評估體系相關技術方法。此后,我國其他地方陸續開展了相關城市通風廊道實踐研究,例如我國北京地區,規劃了不同等級的通風廊道,形成了網格化的通風廊道系統。成都利用不同方向的城市主導風向,建設了城市通風廊道,有效緩解了城市中心地區的熱島效應和城市的空氣污染濃度,最終成為了城市新的排風系統[2]。
在開展城市空間規劃工作時,首先需要在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布局的基礎上,根據城市醫療衛生健康標準,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以此詳細安排醫療衛生專項規劃工作,最終建立“層次清晰、分級診療”的醫療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細致安排疾控中心、傳染病醫院和衛生監督等專項公共疾控體系,以及中醫藥行業、健康產業、醫療保健服務等相關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其次,設置城市分區防疫、衛生設施。在規劃城市空間時,需要考慮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可能性和破壞性,確保醫療機構可以在疫情發生后能有效發揮作用。通過統籌協調、局部管轄,增強城市社區醫院的接收和診治能力,避免因為設施不足而導致病情耽誤、疫情擴散現象的發生。另外,還需要增強社區韌性,通過分區防疫、科學規劃衛生服務中心、緊急避難所、生命通道,最終確保突發衛生事件發生時,社區防疫可以第一時間將醫療物資運送現場,第一時間開展救治工作,進一步控制疫情、恢復生產,確保社會穩定。最后,制定交通和物資應急預案。對于重大傳染病,在城市空間規劃時,需要全局部署、綜合布局,發揮交通組織和城市環境的作用,在基層社區內,需要將健康防疫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在居民日常生活圈范圍內,做好日常防疫和疫情應急處理,最終完善應急交通組織和物資應急輸送,發揮社區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作用[3]。
我國城市治理,主要采取“城市—區—街道—社區”的治理模式,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區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社區治理體制及組織管理體系的建設應進一步完善,保證社區能從容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然爆發[2]。社區設施規劃工作可以圍繞社區疫情信息提供、社區咨詢、社區治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有效完成以上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4.1.1 建立一體化信息平臺
在疫情下,社區基礎設施、社區資源作用差異大,因此需要基于新興網格化大數據,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確保社區醫療機構和服務活動可有序進行,為政府和各級醫院提供多種可靠信息。為有效改善基層社區信息片面化的問題,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可在高校、科技公司的支持下,建立社區疫情生活地圖,全天候地公布各種物資和物價、消毒和安全防護、社區服務和信息、出行管理、個人隔離記錄等數據信息。
4.1.2 加強社區綜合管理能力
社區不僅要發揮自身設施的作用,還需要發揮服務功能和管理功能,通過居民自我防護意識的倡導,控制疫情的擴散,降低疫情惡化程度,實施聯防聯控、“網格化+地毯式”的社區應急管理模式[2]。例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北京某街道要求社區居民根據詳細記錄并匯報居家時間、返京時間、是否停留疫情災區等信息,實現精細化管理。
4.1.3 倡導公眾參與,增強社區防疫凝聚力
發揮社區治理作用,倡導社區居民積極參加防疫工作的志愿者,提高社區管理工作的居民參與度,增強居民防疫防控意識,強化社區的凝聚力。該舉措可以有效解決社區防疫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可以促使社區處于備戰狀態。例如武漢某社區志愿者自行組織防疫志愿者團隊,通過輪崗、檢查等為社區提供服務。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規劃城市空間時,需要立足于城市整體,并從基層社區和衛生設施等關鍵要素出發,考慮疫情前后的空間防治方式。在城市整體空間上,可以從城市建設區拓展到城市行政區、服務區等范圍內進行,規劃應綜合考慮城市的林地、田地、水地,避免影響生物棲息地,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減少人體和病原體的接觸。在社區層面,應當以生活圈為單元,合理步行服務半徑配置衛生室、超市、藥店、菜市場等基層應急保障設施,將生活圈作為應急防疫的主陣地,在住宅區以合理的步行距離為服務半徑,科學規劃疫情發生前后的應急設施布局。疫情前,避免將設施設置在病原體的中心處和上風口。例如菜市場等;疫情中,需要以生活圈為單元,設置基本的衛生室、超市、藥店、菜市場等小型公共空間,及時在社區指定相應地點為居民提供防治傳染病的藥物和抗病毒物品[4]。
韌性城市理念在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城市的應急響應能力。隨著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我國的疫情防控機制、體系逐漸向著基層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并促使城市到社區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此次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如何規劃城市建設空間、如何改善生態環境的思考,對此我們需要從各方面、多角度制定空間規劃策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規劃過程中根據疫情特點,建立各區域聯防責任機制,從區域空間、城市空間、社區空間三個層面綜合聯動、總體規劃,并帶動城市各要素和各行業投入到城市應急防控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