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英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147)
長期以來,建設行業建立的教育培訓可以獲得崗位技能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證書的獲得已經與職工的待遇、報酬、晉升完美結合。通過培訓考核,從業人員不僅能在工作中提升技能,更新實踐知識,更能實現崗位需求和個人發展的融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開拓其在行業更好的發展前景。作為培訓教育教師,在完成培訓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注重培訓教育理念和教學反饋,努力使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新穎性、可持續性,在注重知識結構完善的同時,更加突出建設行業前沿的理念、技術、方法等。作者結合實踐就建設行業教育教學的模式進行研究,對如何做好崗位培訓教學工作的對策和實踐研究分析如下。
建設領域的技術、工藝、材料、方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行業規范、規程、標準更會不斷更新、補充直至完善,為了適應崗位工作和提升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發揮重要的作用,直接成為知識與經驗、技能與技術的傳播載體,終身學習也將成為建設行業從業人員理應接受的理念。建設行業企業的發展和企業的資質晉升,一直與職工參加崗位培訓對接,企業職工完全能體驗到參與技能培訓及取得崗位證書的優越感,因此在行業內職工參加教育培訓學習的積極、主動和迫切意識明顯增強。
建設行業崗位從業人員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工程項目上工作地點不能長期固定、企業職工流動性大,工作任務繁重瑣碎,可變因素較多,如果要求長時間的集中教育培訓難免存在困難,培訓教育的形式要求應靈活多樣,豐富出彩。因此規劃出適合不同崗位、不同職業和技能需求,使各類從業人員能選擇接受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目的多元化的崗位培訓教育模式至關重要。可以組織課堂集中授課、短期技能操作培訓、網絡視頻授課、競賽式培訓、收看錄像視頻、自主學習參加考核甚至培訓教師送培上門服務等多種教育培訓形式,使培訓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社會培訓服務功能,其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現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因此建筑行業開展以“職業培訓包”模式的教學培訓,實現面向建筑企業崗位提升技能的需求。政策層面如政府通過培訓補貼和津貼的形式,鼓勵和引導建筑企業,讓不同層次的從業人員參與培訓,如一線操作人員取得木工、鋼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瓦工等崗位技能證書,技術人員取得如施工員、安全員、造價員、測量員等崗位資格證書,讓部分從業人員取得注冊建造師、造價師、安全管理師等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職業培訓包”培訓模式要求緊密聯系企業實際、行業需求、保障職業技能培訓與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的緊密對接,注重前沿知識技能,如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等的培訓學習,保障職業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
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是否真正規范完善,主要取決于能否將人在職業崗位教育培訓中牽頭引領作用發揮到極致。建設行業的培訓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注重按需施訓,以“企業發展”為主體,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搭建以“院校教師、行業專家、企業骨干、崗位能手”的教學團隊,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覆蓋”培訓手段,實現優質資源的融合和配置。根據建設行業崗位需要制訂月度、季度、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分專業、數量、層次、時間等制訂出系統的崗位教育培訓計劃,做到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廣泛開展有質量的職業培訓,實施職業技能提升運動,確保教育培訓任務抓出大國工匠、技能大師、能工巧匠的新成效。
培訓教學工作的教學環節從獲取培訓資源信息、備課資料整合、課堂層面教學、現場操作準備、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考核機制等,均與傳統全日制教學截然不同,建設行業職業崗位培訓教學工作應該注重讓學員學以致用、獲得認可度和滿意度,實現培訓教學的良性循環。
不同層面的崗位培訓是指對建設行業不同崗位層的從業人員進行的教學培訓,包括項目經理、職能部門崗位從業人員、技術員工、特種操作工人等的教學培訓,有時還包括對新職工的崗前教學培訓,對骨干員工的脫產教學培訓等。職業院校參加畢業頂崗實踐學生,他們的崗前培訓可以安排在企業或院校進行,可以由學校組織,企業派人,促使校企緊密合作,加強聯合高效培訓,通過職業能力及技能操作能力的短期培訓,完成新上崗從業人員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在職崗位從業人員可以采取脫產學習、定期輪訓、自我進修學習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辦法,達到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進一步更新,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量身定制選擇單元或階段性培訓。項目經理層面人員可以開發建立遠程教學培訓網絡,以滿足學員個性、自主學習需求。技術員和特種操作工可以靈活采用面授或現場實踐等模式,提升其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崗位多、專業雜、技能知識更新快,開發實用而新穎的教學培訓內容是教學團隊必須研究的課題,開發出既能體現企業崗位需求,又能讓學員感興趣的教學培訓內容是關鍵問題。
①要根據上級部門制定的崗位培養目標和要求,遴選與崗位一致的培訓方式。
②任課教師要結合崗位實際需要,研究學員工作性質、層次、喜好、技能水準等,將行業前沿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最新材料等的內容備好課,制定出可操作計劃。
③團隊教師更應深入到企業一線中進行調研,對職業崗位知識技能需求、培訓效果、企業和員工發展現狀和前景等進行實地調查分析,收集反饋信息資料認真分析,對教學培訓內容及時補充、更新和調整。學情決定教法,新穎實用的教學培訓內容的開發,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培訓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與課堂環境或者呈現的環境有關系。
建設項目培訓的成效既取決于被培訓者的來源和綜合素質,更得依靠培訓機構的教學團隊的建設,構建良好的培訓評價機制。培訓機構的綜合實力、教學組織的有效性、教學條件的創新性和考核體系的指導性,將對培訓成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培訓目標和效果的優劣與培訓教學水平相關,培訓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被培訓人員職業素養能否有效提升,因此構建多元化高水平的培訓教學團隊至關重要。培訓教學團隊的組建必須圍繞建設行業崗位目標設置,教學團隊的成員應該擁有共同或相近的專業背景,層次不同、權力和責任各異,通過合理的分工協作,來完成崗位培訓任務。教學團隊成員配備中應包括企業專家、崗位能手、專業教師、行業骨干、操作能手等,掌握熟練的技術技能或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對行業前沿的新信息有較強的捕捉吸收能力,熟知生產一線迫切需要的新技能。加強教育培訓本身是一種投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投資,配備多元化的教學團隊培訓成效更為顯著。
通過建立高效的教學培訓評價機制,可以強化和規范培訓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建設崗位人員技能素質,提升培訓質量和效益。作者認為,教學培訓不能停留在完成即結束的層面,教學培訓評價機制應該增加前期準備和后期延伸環節,在培訓前期的準備階段做好培訓需求和崗位設置分析,搭建教學培訓評估數據庫,實踐證明,定量數據不僅使用廣泛,而且極具說服力。培訓結束后及時評估總結,并在企業內進行傳遞和溝通,總結內容有培訓項目概況、培訓成績(包括通過人數,不通過人數及原因分析)、培訓效果等,必要時應該設置調查問卷,根據培訓項目的評估結果和反饋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培訓內容和授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讓參加培訓的人員真正能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建筑企業為了鞏固其在行業的地位和擁有核心競爭力,滿足晉升企業資質等級要求,在引進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更加注重職業崗位人員職業素養的培育,因此行業崗位培訓教育教學,已經成為培養和滿足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日常工作。雖然培訓教育教學進行已久,但實踐中仍需更多地就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切實提高建設行業職業崗位培訓的效果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