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燃燒及NOx生成特性

2022-05-05 02:58:14宋民航夏良偉路丕思
潔凈煤技術 2022年4期

沈 濤,宋民航,夏良偉,黃 鶯,路丕思

(1.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6;2.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 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國家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6;3.中國科學院 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90)

0 引 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1],年均能源消費需求仍在持續增長。盡管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有所下降,但煤炭燃燒利用占煤炭消費量比重仍超過80%[2]。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要燃料[3-4]。近年,隨著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的不斷提高,火、熱、風、光等高度耦合的“多能互補”能源結構逐漸形成,煤電作為基礎調節能源,承擔著負荷調節的關鍵角色[5-6]。而對于現階段而言,燃煤機組的整體調峰能力距不投油穩燃時最小技術出力(20%~25%)的目標相差甚遠[7],且難以兼顧低NOx生成的環保需求。

增強燃煤鍋爐的穩燃能力及促進高效、低NOx生成是目前機組靈活調峰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而煤粉燃燒器作為鍋爐的“心臟”,是直接決定鍋爐穩燃、燃盡及NOx生成特性的關鍵核心設備[8-9]。目前電站鍋爐煤粉燃燒器主要采用直流燃燒或旋流燃燒2種燃燒方式[10]。其中,直流煤粉燃燒器的市場份額占比巨大,其特點是氣流以直流射流方式噴出,擴散角度小、射程遠,但單股射流卷吸周圍高溫煙氣的能力弱,不利于煤粉的及時著火。為避免該劣勢,常采用多只燃燒器切圓燃燒的布置方式,用以卷吸高溫煙氣直接加熱并點燃煤粉氣流[11]。

經過多年技術升級,直流煤粉燃燒器在低NOx生成、運行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在降低NOx生成方面,常采用煤粉濃淡燃燒技術,通常為水平濃淡燃燒器及垂直濃淡燃燒器。安恩科等[12]以1臺350 MW電站鍋爐為應用對象,系統對比了應用水平濃淡技術前后直流煤粉燃燒器的NOx生成特性,研究表明,相比于常規直流燃燒器,采用水平濃淡技術可使爐膛出口NOx排放濃度大幅降低28.6%。為實現對爐膛氣溫的靈活調節,周光宇等[13]針對直流煤粉燃燒器四角切圓鍋爐存在的爐膛出口煙溫偏差問題,通過將部分二次風反向偏轉,有效減弱了煙溫偏差。同時提出了采用擺動式煤粉燃燒器調節氣溫的方法。在防止直流煤粉燃燒器附近水冷壁結焦及高溫腐蝕問題方面,劉超等[14]設計了位于煤粉氣流周圍的偏置周界風,用以保持附近水冷壁區域較高的氧量。韓升利等[15]借助數值模擬方法,計算了直流燃燒器噴口的流場及溫度場分布,發現噴口肋板附近存在明顯的高溫區,為防止該位置出現燒損問題,噴口處的最低冷卻風速需大于10 m/s。在增強煤種適應性方面,賽爾江[16]提出增強直流煤粉燃燒器的靈活調節性,實現在強化燃燒與弱化燃燒間的靈活調節,提高了燃燒器對多煤種的適應性。

目前,各類型直流煤粉燃燒器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定優化空間:① 煤種適應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通常在燃用煙煤時表現出良好的穩燃特點及低NOx排放性能,但在燃用難燃煤時,難以同時保證穩燃及低NOx排放;② 煤粉氣流噴口結構優化,表現為重視煤粉濃淡分離裝置作用,而對煤粉氣流噴口及其下游回流區的協同作用考慮不足;③ 難以滿足低負荷運行對穩燃及低NOx能力需求。低負荷運行下,一方面煤粉濃度降低,使著火熱增加,造成著火推遲及燃燒穩定性差[17-18]。同時,低負荷下由于還原性高溫回流區的削弱及風煤比增大等原因,抑制NOx生成能力減弱,造成NOx生成量偏高[19-20]。上述問題制約著直流煤粉燃燒器的整體性能提升[21]。

為了優化及改善上述問題,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提出了1種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22],通過設置二級煤粉濃縮并結合鈍體回流及穩燃齒穩燃,強化煤粉濃淡分級燃燒、穩燃并降低NOx生成。筆者采用數值計算方法,通過調整風量配比,系統研究該類型燃燒器的流動、燃燒及NOx生成特性。通過研究,對該類型燃燒器性能認識要加深入,促進直流煤粉燃燒器的優化設計。

1 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

圖1為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結構。該燃燒器主要由入口彎管、濃縮器、淡煤粉氣流通道、濃煤粉氣流通道、穩燃板及穩燃齒等結構組成。為強化對煤粉氣流的濃縮效果,促進煤粉的快速升溫著火、穩燃及降低NOx生成[23],設計了兩級煤粉濃縮結構。煤粉氣流由入口彎管進入,在彎管內急速轉向過程中,煤粉顆粒受離心力作用,在靠近入口彎管大直徑端的內壁流動,發生第一級煤粉濃縮。然后,高濃度煤粉氣流與濃縮器相遇后急速轉向,煤粉顆粒慣性分離,發生第二級煤粉濃縮。經深度濃縮后的濃煤粉氣流由位于中間的濃煤粉氣流通道流出,而形成的低濃度淡煤粉氣流由位于上、下部的淡煤粉氣流通道流出。同時,在濃煤粉氣流通道出口外側,設置呈鈍體狀的穩燃板用于構建高溫回流區,在濃煤粉氣流通道出口內側,布置了穩燃齒以強化煤粉氣流與高溫煙氣間的混合及傳熱。為冷卻煤粉氣流噴口,在煤粉氣流通道出口沿周向設置了風量小但風速高的周界風[11]。同時,二次風分別布置于煤粉氣流通道的上、下方區域。燃燒器燃用煤質參數見表1。

圖1 中心富燃料煤粉燃燒器結構示意Fig.1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fuel-rich burner

表1 煤質工業分析與元素分析Table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coal

2 數值計算方法

2.1 流動及燃燒模擬理論模型

數值計算采用ANSYS Fluent 14.5平臺進行。考慮到網格劃分數量及疏密直接影響著計算精度及準確性,且燃燒器噴口附近的流動和反應較為復雜,因此待求解基本穩定后,對燃燒器噴口區域網格進行局部加密,而后繼續開展精細計算。表2為計算所采用的理論模型。顆粒發射率和散射系數分別設置為1.0和0.9,在傳熱、流動及燃燒反應計算得到穩定解后,加載NOx生成模型,計算NOx濃度。NOx生成過程通過用戶自定義函數(UDF)計算。在該UDF中,對于揮發性N的氧化,參考文獻[25]中所述的揮發性N詳細反應路徑。對于Char-N的氧化,NO通過Char-N與O2直接反應形成,并考慮了焦炭孔隙中NO被還原成N2的機理。對于焦炭表面上的NO還原反應,NO反應速率與焦炭BET比表面積、NO分壓及焦炭顆粒濃度成正比。由于煤粉燃燒過程中的快速型NOx生成量很少,因此在計算中僅考慮熱力型NOx及燃料型NOx生成,其中,分別采用澤爾多維奇機理計算熱力型NOx以及De Soete模型計算燃料型NOx。詳細計算模型及方法可參見文獻[26]。

表2 數值計算理論模型Table 2 Theoretical models us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2.2 計算域及邊界條件

為方便與已有試驗數據進行對比,驗證本文采用理論模型及邊界條件的準確性,計算域模型以哈爾濱鍋爐廠的1臺30 MW燃燒器性能驗證系統為原型,建立燃燒器及爐膛結構的三維數值計算域模型(圖2),該系統采用臥式“Π”型布置,由燃燒器、爐膛模塊1~7等組成。燃燒器計算域在考慮圖1燃燒器本體結構的同時,也考慮了各噴口的入口風道結構。數值計算共安排3個工況,詳細參數見表3。在每個工況中,固定總風量為4.02 kg/s。其中,工況1為基準設計工況(對應燃燒器設計參數)。為研究一次風煤粉濃度增加對煤粉濃縮及燃燒特性的影響,工況2基于工況1,保持燃燒器整體風量不變,一次風流量由0.96 kg/s降至0.81 kg/s,同時增大二次風流量。為了研究空氣分級對該類型燃燒器的燃燒及NOx生成特性影響,工況3基于工況1,二次風量由1.52 kg/s增至1.89 kg/s,對應燃盡風量由1.54 kg/s降至1.17 kg/s。通過改變一、二次風及燃盡風間的風量配比,探究以上配風參數變化對該燃燒器煤粉燃燒及NOx生成特性的影響規律。

圖2 計算域模型及邊界條件設置Fig.2 Calculation domain mode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表3 數值計算工況參數Table 3 Numerical calculation parameters

2.3 數值計算模型驗證

由于前期開展了基準工況的熱態試驗,通過布置在試驗爐膛各模塊側墻上的熱電偶(布置位置如圖2所示)測量了近壁區溫度分布,并采集了爐膛出口煙氣組分濃度,通過對比這部分試驗數據與模擬結果來驗證數值計算的準確性。圖3為模擬值與試驗值對比(NOx質量濃度在6% O2下測得)。由爐膛近壁區溫度分布可知,數值計算與試驗測量得到的溫度分布規律一致。在溫度值上,試驗測量值略低于模擬獲得的溫度,差值37~81 ℃。分析原因是由于熱電偶測量過程中的輻射及熱傳導產生的熱損失[25,27],且連續測量過程中沉積在熱電偶表面的灰渣顆粒也會降低測量值。考慮到數值計算得到的爐膛出口O2及NOx濃度與測量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進一步說明了計算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

圖3 數值計算與試驗結果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3 結果與討論

3.1 氣流流動特性

典型截面上軸向速度分布云圖如圖4所示。沿氣流流動方向,穩燃板(圖1)的截面面積逐漸增大,在穩燃板后方形成低壓區,卷吸周圍高溫煙氣形成回流,由圖4(a)可知,在穩燃板后方形成了2處明顯的對稱回流區(煤粉氣流出口藍色區域,速度為負值),對應回流區長度約為160 mm。進一步由圖4(b)可知,速度大小呈良好的左右對稱分布,上、下二次風速較高在38 m/s附近,有利于保持二次風射流剛性。各煤粉氣流通道間的氣流速度差異較大。其中,濃、淡煤粉氣流出口平均速度如圖5所示,可知各工況濃煤粉氣流出口風速約13 m/s,明顯低于淡煤粉氣流出口風速(約8 m/s)。這將有利于延長高濃度煤粉氣流在高溫回流區的停留時間,促進煤粉的升溫著火及穩定燃燒。對比各工況間的速度分布可知,工況2中減小一次風量后,對應濃、淡煤粉氣流出口風速相對于工況1均明顯降低。而在工況3中,盡管一次風量與工況1相同,但二次風量大幅增加,由1.52 kg/s 增大至1.89 kg/s(表3),對附近氣流的引射作用增強,具體表現為靠近二次風的上、下淡煤粉氣流風速略升高,同時濃煤粉氣流風速降低了3.4 m/s。

圖4 典型截面軸向速度分布Fig.4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typical sections

圖5 濃、淡煤粉氣流通道出口平均氣流速度Fig.5 Average gas velocity at the fuel-rich and fuel-lean flow nozzles

3.2 煤粉濃縮特性

煤粉質量濃度分布如圖6所示。由圖6(a)可知,經過入口彎管和煤粉濃縮器的依次濃縮,可將大部分煤粉(占總煤粉量的80%~90%)濃縮于中部區域,并由位于中部的濃煤粉氣流通道噴出,因此能夠在燃燒器出口的主燃區形成貧氧富燃料環境。由圖6(b)可知,濃煤粉氣流通道的左側煤粉濃度明顯高于右側,這主要是由于三維計算域模型參照了實際試驗臺管路布置,在煤粉氣流入口前端存在2處非對稱布置彎頭,對煤粉產生非對稱濃縮效果。為了消除該效果,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盡量減少入口處彎頭的設置,同時使彎頭的中截面位于燃燒器的豎直中心截面上。如受空間限制難以滿足上述要求,可考慮在入口彎頭處布置煤粉均分器。

圖6 煤粉質量濃度分布特點Fig.6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lverized coal mass concentration

中濃、淡煤粉氣流出口的煤粉質量濃度如圖7所示,通過對比可知,相比工況1,工況2中一次風量減小,各通道出口煤粉濃度均有所升高。而在工況3中,盡管一次風量與工況1相同,但濃煤粉氣流的煤粉質量濃度提高了0.62 kg/m2,結合第3.1節可知,受高質量速二次風引射影響,濃煤粉氣流風量降低,對應煤粉質量濃度升高明顯。

圖7 濃、淡煤粉氣流通道出口平均煤粉質量濃度Fig.7 Average pulverized-coal mass concentration at the fuel-rich and fuel-lean flow nozzles

3.3 揮發分釋放及溫度分布

揮發分釋放及其濃度分布是影響煤粉著火及火焰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工況揮發分釋放速率及濃度分布如圖8所示,由圖8(a)可知,各工況的揮發分釋放位置基本相同,位于距燃燒器出口300 mm附近。對比揮發分釋放速率可知,最大釋放速率由工況1、工況3至工況2依次降低。這是由于工況2中一次風量減少,不利于已釋放揮發分的充分燃燒及放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續揮發分的快速釋放。由圖8(b)可知,由于后續二次風的補充助燃,使揮發分在距燃燒器出口不遠處基本消耗殆盡。對比工況1~3,高濃度揮發分區域的長度逐漸減小,分析原因是由于二次風量由工況1中的1.52 kg/s逐漸增大至工況3中的1.89 kg/s,使二次風對揮發分的混合稀釋作用增強,從而呈現出高濃度揮發分區域長度逐漸縮短的趨勢。

圖8 揮發分釋放速率及質量分數Fig.8 Volatile release rate and mass fraction

圖9為各工況下的揮發分反應速率及溫度分布,可知揮發分的反應速率與其釋放速率(圖8)直接相關,同樣呈現出由工況1、工況3至工況2逐漸減小的規律。由溫度分布可知,各工況著火位置基本接近,由于工況1的揮發分高且反應速率大,爐膛高溫區面積明顯大于其他工況。為定量對比各工況間的溫度變化規律,圖10進一步提取了沿爐膛各截面的平均溫度。可知,高溫區位于爐膛模塊1及模塊2內,相比之下,工況2的高溫區溫度略低,但整體高溫區長度明顯增大。分析原因是由于工況2的揮發分反應速率低,導致燃燒反應時間增加,延長了高溫區長度范圍。對比工況1及工況3可知,工況3中模塊1的平均溫度略低于工況1,而模塊2~7的整體溫度要高于工況1。這是由于工況3的燃燒初期具有較多低溫二次風供入(表3),降低了燃燒初期的平均溫度,而后相對充足的二次風為后續煤粉燃燒持續補氧,促進了后續煤粉的持續燃燒放熱。

圖9 揮發分反應速率及溫度分布Fig.9 Volatile reaction rat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圖10 沿著爐膛方向截面平均溫度分布Fig.10 Averag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furnace section

3.4 CO生成及固定碳燃盡特性

圖11為CO濃度及固定碳燃盡速率分布。由于在燃燒器出口形成了貧氧富燃料區(圖6),煤粉燃燒初期氧量供應不足,使揮發分釋放初期生成大量CO。對比之下,工況1中CO體積分數較高,而在工況2中,由于燃燒反應時間延長,煤粉燃燒初期的CO生成量相應降低。盡管工況3與工況1的一次風量相同,但受風量增加二次風的降溫稀釋作用,CO體積分數仍低于工況1。由圖11(b)可知,各工況的固定碳最大燃盡率區域則主要集中于高溫區內。

圖11 CO體積分數及固定碳燃盡速率Fig.11 CO mass fraction and fixed carbon burnout rate

圖12為爐膛出口平均CO濃度及固定碳燃盡率。可知,工況1的爐膛出口CO質量濃度為207 mg/m3(O2體積分數6%),燃盡率達98.15%,說明該燃燒器具有良好的燃盡特性。而在工況2中,由于高溫區范圍增大(圖10),燃盡區溫度高于其他工況,使得CO及固定碳在燃盡區仍能持續燃燒,爐膛出口保持較低的CO質量濃度及較高的固定碳燃盡率。

3.5 NO生成特性

圖13為煤粉燃燒過程中的NO體積分數及對應生成速率。結合圖9(b)溫度分布可知,NO生成主要集中于高溫區,且由于二次風的補入,使高濃度NO分別出現于煤粉氣流的上、下部區域,且對應較高的NO生成速率。而后,由于主燃燒區內存在大量CO及固定碳(圖11),使得部分NO在后續反應過程中被還原成N2。圖14為爐膛出口O2量及NOx質量濃度。由于工況1在主燃區形成了貧氧、富燃料燃燒氛圍,有利于抑制NOx生成,其NOx質量濃度在各工況中最低為162.34 mg/m3(O2體積分數6%)。而在工況1~工況3,爐膛出口NOx質量濃度逐漸升高。分析原因是由于,工況2中,由于一次風量減少,強化了煤粉濃縮(圖7)和著火放熱效果,而后與之相鄰且風量增加的二次風補入,削弱了煤粉燃燒初期的還原性氛圍,使該工況的NOx質量濃度略升高約10 mg/m3(O2體積分數6%)。而在工況3中,由于燃盡風量減少,同時二次風量大幅增加(表3),使主燃區的氧化性氛圍進一步增強,NOx生成量增多,對應爐膛出口NOx質量濃度增加至237.3 mg/m3(O2體積分數6%),相比于工況1增加了40%。同時,由爐膛出口氧量變化可知,氧量從工況1~工況3逐漸降低,而在工況3中,呈現了爐膛出口固定碳燃盡率(圖12)及氧量均較低的結果。分析可能原因是由于工況3中二次風量大幅增加,使二次風入射速度增加約7 m/s(圖4),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二次風與氣相揮發分間的混合燃燒。加之,二次風量大幅增加,對應空氣分級燃燒效果減弱,氧化性氛圍增強,促進了氧與N元素等的結合,使NOx生成量大幅升高,對應爐膛出口氧量有所降低。

圖13 NO濃度及生成速率Fig.13 NO concentration and generation rate

圖14 爐膛出口氧量及NOx排放濃度Fig.14 O2 content and NOx emission concentration at the furnace exit

綜上所述,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具有著火及時、穩燃及低NOx生成特性。將該燃燒器應用于四角切圓的燃燒方式時,其及時著火及促進穩燃的特性將有利于增強實際鍋爐低負荷及升(降)負荷運行下的燃燒穩定性。由于實際爐膛尺寸巨大,將增加煤粉在爐內高溫區的停留時間,促進煤粉的整體燃盡效果。在NOx生成方面,在工況1中燃燒器設計參數下,NOx質量濃度較低,為162.34 mg/m3(O2體積分數6%)。由于研究主要針對單只直流煤粉燃燒器,而目前已發表文獻多基于應用直流煤粉燃燒器的四角切圓鍋爐[28-31],整體NOx生成特性受燃燒器類型及數量、鍋爐負荷、煤質及配風參數等共同影響,爐膛出口NOx質量濃度多高于200 mg/m3(O2體積分數6%)[28-30],部分燃燒器甚至高達300 mg/m3(O2體積分數6%)以上[31]。考慮到單只中心富燃料直流煤粉燃燒器設計參數下可實現較低的NOx質量濃度,有望在后續應用于四角切圓鍋爐上時,結合爐膛深度空氣分級及煙氣再循環等低氮技術,使爐膛出口NOx排放保持在較低水平。

4 結 論

1)煤粉氣流經二級濃縮后,可以將大部分煤粉(80%~90%)濃縮于中間濃煤粉氣流通道,形成上、下側淡煤粉氣流夾著中間濃煤粉氣流的燃燒方式,濃煤粉氣流噴出速度在12~16 m/s,能夠在燃燒器出口形成低速、富燃料區,使中間濃煤粉氣流率先著火后點燃兩側的淡煤粉氣流,對應著火位置距燃燒器出口約300 mm。同時,穩燃板及穩燃齒的設置可以在燃燒器出口形成2處對稱高溫回流區,對應回流區長度約為160 mm,有助于強化煤粉氣流的著火及穩燃。

2)減小一次風量并增大二次風量,將降低揮發分的反應速率,延長CO及固定碳的反應時間,火焰高溫區長度相應增大。而當增大二次風量同時減小燃盡風量時,高速二次風對煤粉氣流的引射作用增強,為后續煤粉燃燒持續補氧,促進后續煤粉的燃燒放熱。

3)煤粉深度濃淡分級加高溫回流區的共同作用,使燃燒器出口形成貧氧富燃料的強還原性氛圍,明顯抑制了NOx生成。燃燒器設計參數下的爐膛出口氧量為3.46%,NOx質量濃度為162.34 mg/m3(O2體積分數6%)。大幅增加二次風量后,削弱了主燃區還原性效果,使NOx質量濃度大幅升高至237.3 mg/m3(O2體積分數6%),相比于設計工況,增加約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天堂久久| 一级在线毛片| 九色91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在线|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一区成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青青极品在线|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黄色成人|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亚洲精|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成人午夜天| 欧美天天干| 国产男人的天堂|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片|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aⅴ|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主播| igao国产精品|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在线免费| 久草视频中文| 欧美福利在线|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资源站|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精品va| 99激情网| 在线亚洲天堂|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欧美色视频网站|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