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強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是構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的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導向。課后練習是指導學生預學、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語言訓練、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依托。教師要善用課后練習,發揮其內在價值。
知題而為:課后練習的意圖剖析
要想以課后練習為指引,落實語文要素,就需要教師練就一雙“慧眼”,研讀教材、研讀習題,明確課后練習的編排意圖,正確把握習題的內在價值。
微觀單篇:精準聚焦,層層遞進 仔細研讀統編版教材,不難發現,它的課后練習設計緊扣單元要素,層層遞進、梯度明顯,有助于語文要素的落地。
細細研讀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每一課的課后練習,我們發現,課后每一道練習的設計都緊緊圍繞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并層層推進,指向明確。如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第1題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按事情發展順序,梳理出5個小標題:接受任務、痛擊來敵、誘敵上山、頂峰殲敵、舍身跳崖,并借助小標題來講講這個故事。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本文描寫的主要場面是痛擊來敵、誘敵上山、舍身跳崖這三個部分,讓學生對場面的描寫有初步的認識。第2題,則要求學生評詞析句,在字里行間感受這五位英雄的豪邁氣概和英勇無畏,這些個體的描寫其實就是“點”。在前兩題的鋪墊下,第3題先明確闡述什么是面(“關注人物群體”),什么是點(每一個戰士),然后再引導進行評價(“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起到一個引導認知“點面結合”的目的,同時又要求結合相關內容來評價,做到了“點面結合”的圖式化?!独茄郎轿鍓咽俊氛n后三練習題由“場面”出發,引導學生關注“點”“面”,體會“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好處”,層層深入。
由此可見,統編版教科書課后練習的編排從信息提取、內容理解、方法習得等多個維度展開,學習要點更加明晰,知識體系更加明確,操作路徑更加明了。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如有一雙慧眼,識得課后練習這一顆明珠,準確把握習題的用意和要求,就能在教學中更加精準把握教學目標,助教學一臂之力。
統觀單元:集中編排,前后照應 統編版教材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人文主題和兩個語文要素進行編寫,一個單元由3~4篇課文和園地組成,這些課文及園地的習題,在編寫上并非是圍繞該語文要素的重復操練,而是拾級而上的縱深推進,由易到難安排學習過程。如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課后練習雖都是依據單元閱讀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來設計的,但是每篇課文后面練習各有側重,呈明顯的階梯狀上升。
《狼牙山五壯士》作為本單元的首篇“點面結合”的文章,它的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初步認知“點面結合”,同時又要求結合相關內容來評價,做到了“點面結合”的圖式化。在此基礎上,《開國大典》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對閱兵式部分進行“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在自主學習略讀課文《燈光》時,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聚焦戰斗場面,自主探究點面結合的寫法,這樣的課后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梯度明顯。
“學以致用”,本單元安排的習作《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寫活動場面時,既要關注整個場景,也要注意同學的表現,正是對學生習得“點面結合”這一知識點在實踐表達中的遷移運用,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單元,整體解讀本單元的課后練習,從不同層級逐步達成該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
宏觀整體:長線分布,縱向遞進 與單元集中訓練不同,有些語文要素的編排屬于長線編排,它散落在不同單元、不同課文中,需要一個學段,甚至貫穿整個小學語文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練習,長線教學,縱向遞進,使所學舉一反三,扎實基礎,穩步推進。例如,統編版教材單元習作練習中有關于落實想象作文的語文要素,教材在編排上就是層層深入,呈階梯狀遞進。“想象作文”的練習以三年級的“試著自己編童話”為基礎,以四年級的“創編故事、新編故事”為發展,以六年級的“展開豐富想象,創編生活、科幻故事”為提高,前后關聯,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想象作文”的學段要求作了明晰的規定:“寫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想象”“能寫簡單的想象作文”,統編版教材這樣明晰的編排,不僅符合課標的要求,更體現了“習作練習”的“連續性”,讓“想象作文”練習呈現鮮明的“階梯性”,使得每次習作練習的教學內容清晰可見,使得同個領域的習作練習在不同年段有層次、有結構,拾級而上,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攀升。
依題導學:課后練習的實踐解碼
通過對統編版教材課后練習的整體解析、特點解讀,不難發現統編教材課后練習編寫意圖明確,層次分明,突出要素,螺旋上升。在教學中,教師如能重視課后練習這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順題而導,就能逐步落實語文要素。筆者以“課后練習”為工具,在小學語文六年級課堂教學中加以探究與運用,以落實語文要素,基本框架如下:
(一)以課后練習為起點,架構“微觀單篇”學習路徑
以課后練習為起點,架構“微觀單篇”學習路徑 課后練習精練地概括了一篇課文的語文要素,我們可以以課后練習為驅動,巧妙搭建“學習支架”,勾連課前導學、課中探究、課后實踐展開課堂教學,以落實語文要素。以六上第二單元課文《開國大典》為例:
一是,以“題”導學,初知文章脈絡?!堕_國大典》安排在六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本課按照時間順序,先后描寫了“會場”“典禮”“閱兵”“游行”等重要場面,本課的課后練習第一題與《狼牙山五壯士》十分類似,在前文已學的基礎上,筆者借助本課的課后練習第一題設計導學單,讓學生嘗試學法遷移,自主研讀,完成思維導圖。教學設計如下:提煉場面,厘清開國大典的過程;借助導圖,說說大典的過程;教師小結: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先后順序,有條理地記敘了群眾入場、宣布成立、升旗鳴炮、宣讀公告、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這幾個重要場面。
由于前文《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練習第一題已有對“借助關鍵語句概括段落大意”和“借助提示講故事”兩個語文要素的實踐,本課這一教學環節借助課后練習第一題是對這兩個語文要素的反復運用和能力提升,學生們接受較快,順利地梳理了本文的脈絡。
二是用“題”細究,習得文章寫法。在整體感知本文大意的基礎上,借助課后練習第二題,精讀課文,細細探究課文是如何描寫閱兵式這一場面的,以落實“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這一語文要素,習得文章寫法。教學這個場面的時候,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課堂氛圍活潑生動,借助課后練習二,學生遷移性地學習了“點面結合寫場面”,進一步鞏固了典型的“點面結合”的寫法,落實了語文要素。
三是借“題”拓展,遷移實踐語言。借助《開國大典》的課后練習,落實了學習“點面結合寫場面”的語文要素,豐富了閱讀積累,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由讀到寫,進行練筆遷移,仿寫一個熟悉的場面,豐富語用經驗。借課后練習提取信息,了解文章脈絡,提煉場面,再到細究如何“點面結合寫場面”,進而拓展到語言實踐,課后練習勾連了整節課,貫穿了整個教學環節。深入分析課后練習,不僅讓教師明確了“教什么”,也為教師怎么教指引了方向,可謂一舉數得。
以課后練習為支點,鋪就“統觀單元”學習路徑 以課后練習為視點,根據文本在單元中的地位,設計既可獨立操作,又能前后勾連的導學單,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不二法寶。
一是立足單元首篇,把好方向。統編版教材六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在教學本單元首篇細致性體現“點面結合”寫法的課文時,筆者認為應降低難度,讓學生對“點面結合”有初步的認識,因此,結合課后練習,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設計導學單,借助課后練習和課堂作業本,優化課后練習,以圖表、問答試題形式出現,旨在通過文中的“泡泡語”引導學生“抓住總起句概說自然段的大意”。這是首次在導學單中提出“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寫法,是為了讓學生對這一語文要素有初步認識。
二是把好單元中篇,從扶到放。在前文導學單的基礎上,單元第三篇課文《開國大典》的導學單略有改變,但實踐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初衷依舊不變。借助課后練習,根據文本特點,教給學生提煉開國大典過程的方法,自主學習描寫閱兵式的點面結合寫法,進而對比“點”“面”,發現點面結合的組合方式,可以富有變化,可以是一點一面,也可以是多點羅列。此篇課文課后練習二,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由扶到放,遷移運用,重點對比“閱兵式”和“宣布成立、升旗鳴炮、宣讀公告”這三個場面的不同寫法,以加深點面結合中“多點羅列”這一寫法的印象。借課后練習遞進式的導學,提升學生對“點面結合”這一寫法的認知,練筆遷移仿寫一個熟悉的場面,提高語用能力,并為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是利用單元習作,實踐語用。由于前文精讀課文的學習,從扶到放,再到略讀課文的自主探究、點面結合的片段小練筆,學生對“點面結合寫場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單元的作文實踐,可謂“水到渠成”。隨著學生對“點面結合”這一語用點的獲得與累積,筆者根據課后練習,設計導學單,提示學生既要關注整個場景,也注意到主要同學的表現,寫清他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等。通過習作,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
以課后練習為視點,形成“宏觀整體”學習路徑 三年級起,學生就開始學習有關想象的習作內容,如續編故事、編童話等,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寫作方法,有較豐富的想象力。發揮想象,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貫穿了整個小學,因此,在指導六上第一單元的作文《變形記》時,筆者是基于學生之前的學習經驗的同時結合第一單元篇章頁中明確提出的習作要求“習作時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落實語文要素?!蹲冃斡洝芬癸@由“變形”來轉換自己的視角與思維,進行想象與表達的訓練。此次有別于之前的想象習作,首先,需要學生嘗試轉變自己的視角,以第一人稱來表達。其次,從習作要求上來看,需要學生發揮想象,把重點的部分寫詳細。為此,設計如下教學:第一,發揮想象,完成思維導圖。第二,出示課本故事題目,自主選擇,暢談“我最想變成……”。第三,回顧前文《花之歌》中,作者變形為“花”的句子,關注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變形的,形成板書。第四,學生嘗試運用以上方法,寫“變形部分”。第五,交流修改。
本次習作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鞏固和提高,著重于自己的想象,展開具體的情境,進行描述。如何讓奇思妙想具象化,真正落于筆端,這是高段學生寫想象作文的難點所在。而六上第四單元的習作練習,就是基于第一單元習作練習完成的情況再進行的。具體步驟:第一,回顧第一單元習作,寫想象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注意人稱;著重于想象,把重點的部分寫詳細。第二,出示習作內容,自主選擇創編內容。第三,回顧故事大綱創編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明確的主題、鮮明的人物、特定的環境、曲折的情節。第四,模仿課文《橋》,自主創編故事大綱。第五,交流展示,修改故事大綱思維導圖。
基于部編教材“連續性”“延伸性”編排的特點,教學中,基于同一語文要素(如“發揮想象,進行語言實踐”等),在不同單元的“線性延展”,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展開教學,教學要有梯度,循序漸進。
課后練習是統編版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學習、言語發展、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教與學雙贏的一座橋梁。以課后練習為參照,把課后練習納入教學目標,融入課堂教學,將有助于語文要素的落實。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對課后練習進行二次開發與利用,使之更加貼合學生實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