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科 程媛



一、 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
新時代我國的發展也進入到新發展階段,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推動共同富裕,要重點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別是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夠高,精神文明與文化普惠還存在短板等問題,這對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論斷。通過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可以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為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為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提供路徑保障。二者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共享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一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我們所要實現的不是兩極分化的富裕,而是全民享有。二是“補齊短板” “填平洼地”。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全方位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在各方面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三是凝聚力量,全民共建。共享發展的前提是共同建設,引導全體人民參與共同富裕全過程,匯聚強大合力,共建共同富裕之路,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共同富裕需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這是一個逐步探索、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現有條件下,區域、城鄉及個體間存在適度差異是正常的。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就是逐步縮小差距、統籌效率和公平的過程,要以動態向前發展為導向,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時因地因勢設定科學的階段性目標,逐步推進,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二、共同富裕對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新要求
工業和信息化要為共同富裕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也是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本源。經分析2001-2020年的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雖然近幾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業對國民經濟仍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帶動和保證作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強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支撐作用不可替代。特別是2012-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同時,也為我國經濟體量的持續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工業和信息化要為共同富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國,然而,國家未來發展空間仍然面臨多重因素擠壓,在發達國家鎖定中高端生產、阻擋我國向高端環節邁進的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搶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和發達國家打壓帶來的機會,不斷蠶食我國既有優勢領域,形成“前后夾擊、進退兩難”的局面。順利實現共同富裕,必須開辟新賽道,打造新產業優勢,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作為新興產業的主陣地,須充分發揮在打造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中的優勢作用,加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現新舊業態同時發力,新老產業同步帶動,塑造發展新空間。此外,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等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要為共同富裕提供更為強大的驅動力量。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創新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重要戰略支撐。共同富裕要有強勁的內生動力,持續提升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新,發揮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主戰場,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總數、研發經費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2019年,我國專利合作條約( PCT)專利申請數量已達5.92萬件,占全球的22.3%,首次超越美國升至世界第一,技術合同及成交額占全國總額的91.5%,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共同富裕,需要繼續發揮好科技創新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催生發展動能,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驅動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要為共同富裕提供更為豐富的要素支撐。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創造物質財富、保障國家經濟增量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制造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壯大.2020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達到39.19萬億元、37.4萬億元,為我國經濟總量的穩步增長作出突出貢,同時,中小微企業已成為吸納就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4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4762家“小巨人”企業、84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成為所在細分行業和領域的標桿,有力推動了自主創新的快速發展[2]。各類企業已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證和有力“助推器”。但同時,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占比為38.7%,遠低于瑞典、挪威、法國、英國、德國等絕大多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同時,我國大中小型企業人面臨眾多問題,如大而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等,發展方式亟待轉變。亟需發揮好政策規劃的引領作用,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為共同富裕增添重要推動力。
三、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助力共同富裕的措施建議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共同富裕培育新引擎。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走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共同富裕提供新生動力。加快布局新興產業鏈,前瞻布局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無人駕駛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握新工業革命機遇、超前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拓寬共同富裕道路上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新業態,為共同富裕激發新活力。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歷史性交匯的戰略機遇,建設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對共同富裕的產業支撐。搶抓智能化發展的新機遇,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制造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強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共同富裕提供創新和人才支撐。
加大產業幫扶,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助力農業農村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對口扶貧地區的幫扶力度,把脫貧地區的幫扶產業納入鄉村產業振興框架統籌推進.持續增強幫扶定點縣區產業的特色優勢,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脫貧戶能夠從產業發展中持續受益。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通信網絡建設和應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智慧旅游,讓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與數字技術更好結合,逐步縮小城鄉間數字鴻溝,讓廣大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實現均等化、精細化、優質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大力促進消費升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追求。加快推進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為各行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服務,以民生保障筑牢共同富裕基礎。建設廣覆蓋、高效率、安全穩定運行的數字基礎設施,擴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范圍,通過數字技術把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延伸到鄉村和偏遠地區,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推動實現“精神富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宣傳引導作用,加強對英雄模范人物、正能量事跡的宣傳,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遵循良好的道德規范、展現健康的精神面貌。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豐富文化產品形態,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應用場景,使人民群眾在“沉浸式” “互動式”體驗中提升精神享受。發展數字創意、數字娛樂、數字藝術展示等新業態,擴大個性化、定制化、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生活,在精神富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四、結語
共同富裕正在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力量。工業和信息化作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和主陣地,新時代發揮好工業和信息化的政策統籌引領、產業創新支撐、新動能新驅動作用,必將順利開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新征程。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共同富裕培育新引擎。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走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共同富裕提供新生動力。加快布局新興產業鏈,前瞻布局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無人駕駛等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