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華 張旭 劉寧 張穎 蔣格格
關鍵詞:協同育人;經濟學;課堂思政;實現路徑
一、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并且在2019年再次提出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即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內涵,實現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融合,發揮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政素養,全面構建教育教學“大思政”格局,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現實價值。現有關于經濟學課堂思政建設的研究多集中在課程邏輯構建.元素挖掘和課程改革的初步探索,對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考核機制的聯動探索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專業課教學實踐,深挖其中蘊含的育德目標和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西方經濟學課程“三位一體”思想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和實現措施,以達到強化育人效果和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為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基本框架參考的目標。
二、經濟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產生也源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因而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認知的一種工具。目前我國大學生入學年齡普遍偏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如何提高專業教育中的“三觀”教育質量,成為培養成熟合格大學生的關鍵問題。而作為經濟管理大類的基礎學科,西方經濟學是學生首先接觸的核心課程,能使學生掌握西方國家的基本經濟學思想和分析方法,理解經濟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但是西方經濟學中存在的“非道德”范疇理念,與提倡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等理念和內容,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學生正確的“三觀”塑造。第一,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只是一種分析世界的簡單工具,在經濟行動中總是傾向于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第二,經濟分析方法,抽離了“人”的社會屬性,把價值、道德等進行技術處理,割裂了社會人所具備的道德觀與經濟人之間的聯系,形成經濟學與社會學、倫理學的分離,這種將人異化的意識形態不利于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
但是這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要能夠從事社會經濟管理工作,而這些崗位對道德、操守和職業素養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過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管理“三觀”,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跳出專業教學固有思維,結合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研究,打破經濟專業和思想政治專業的壁壘,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等專業視角思考問題,拓展課程思想內涵,充分挖掘經濟專業課程中的思政特色,并提煉符合社會人認知的價值規范和文化基點。同時,正確的思政觀念樹立并不會一蹴而就,還需要結合理論與實務等課程學習,在實踐中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實現產學結合協同育人。總之,在西方經濟學這種專業課程中,加強理想與信念的思政教育,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經濟學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根據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的要求,需要深入剖析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將思政元素積極融入到課程教育全部環節,創新改進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方法,健全其考核評價機制。因此,探索將“優化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考核評價機制”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三位一體”思想融入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優化教學目標是搭建課程思政理念的基礎和前提。按照愛國主義、法制觀念和誠實守信原則,明晰界定經濟學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對西方傳統經濟學教學目標進行優化調整,比如構建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學目標、挖掘經濟學課程中的育人屬性、探索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與思政理念同向的育人方式等,發揮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課程優化作用。在思政育人的教育環境和氛圍中塑造目標符合“社會人”理性描述,強化辨析經濟學理論中的價值觀認知和理解,把握好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據此,構建專業課程“立德樹人”的專業培養目標。
第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豐富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協同育人內容和手段。一是在梳理西方經濟學課程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結合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分配理論等,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和“三觀”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確的消費觀,也就是說要探析西方經濟學中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主動創新等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使其融合到教學內容——案例、作業和習題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吸收愛國主義等思政理念。二是在改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思想教育特點和專業課程要求,創新改進教學方法。建立“課堂內外”的完整教育體系,發揮課堂教授、案例研究、習題分析等教學環節的作用,充分將思政元素注入課程教學中。首先從教師和課堂兩個角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改進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融入思政意識。其次是創造和強化課外教學領域思政融入方法。選擇和優化校院兩級實習實踐基地,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環節中主動融入思政觀念,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提高其思政素質。
第三,創新變革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提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水準。改進目前以“學生”為主的知識性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內到課堂外的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并且融合思政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是改革教師考核辦法和規章制度。提高課程的思政水平,需要先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和能力,因此,應該構建包括專業知識和思政素養兩個層面的教師考核體系,涵蓋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和專業能力等各方面的評價體系和方法,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和專業能力,使其講授知識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二是構建包括專業維度和思政維度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把目前對學生的單一知識維度考核,轉向人文、社會責任、創新寫作等多維度全面考核,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才。
在此基礎上,設計科學合理的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等綜合評價體系,以確保評價效果的可行性和實用性。首先,利用過程性評價,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激發教學人員思政融入意識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其次,通過結果性評價,全面分析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成果,并反饋到教學體系中,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方法,進而提高教師思政融入能力,強化學生思政融入意識。
四、經濟學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具體措施
第一,深挖思政元素,積累教學資源。當前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激烈,在吃透相關政策文件基礎上優選案例、精選教法,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將育人意識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到教學過程。同時,創新教學內容的研究模式,建立教學團隊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溝通機制,以更新和梳理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內涵,實現專業理論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時,結合我國歷次宏觀經濟調控實例,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
第二,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采取精神鼓勵、物質激勵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積極性,課前利用超星學習通及時發布預習清單,布置相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課中專業講授過程將教學理論與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并提供一個有依據的討論提綱,利用雨課堂的搶答、彈幕等功能展示觀點,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營造良好課堂互動氛圍,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課后布置趣味性案例,在案例完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按時交作業的習慣,塑造其道德觀和時間觀。不同教學方式的融入可保障課堂教學的豐富性,每個教學環節又都加入了思政元素,使學生學習知識和塑造三觀同步進行,達到全面育人的課程目標。
第三,建立師生互動,實現雙向評價。一是平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如微信、QQ、學習通等社交軟件或教學軟件,全方位、多渠道建立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定期整理分析學生對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情況,掌握其專業素養和思政素質的結合情況,進而改進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思政融入方法。二是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進。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加大體現思政意識題目的分值和難度,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使其學習不僅局限于教材知識點本身,還能注重理論向實踐的延伸,以期在分析、思考中強化和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
作者簡介:劉向華(1976-),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生態經濟;張旭(1984-),女,河南周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劉寧(1977-),女,河南新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經經濟政策;張穎(1987-),河南鄭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農村合作經濟、農業企業管理;蔣格格(1993-),女,周口沈丘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責任編輯 許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