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林業工程技術;造林綠化;實踐應用
新時期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對造林綠化工程也更加重視。在造林綠化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當地氣候特點、土壤性質、經濟發展等因素,確保造林綠化工程的順利實施,在后期發揮出重要效果。這些工作都需要通過林業工程技術來實現。
一、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的重要意義
林業工程技術指的是以生態學、林學以及生態控制論為原理,設計建造及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式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的重要作用是保護與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其具體作用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工程技術可以在進行森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運用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有效改善森林資源短缺現狀,促進我國森林面積逐步恢復。在絕大部分造林綠化項目中,都需要用到林業工程技術,通過有效應用林業工程技術及相關技術人才的大力支持,推動我國造林綠化項目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我國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林業產業結構較為簡單,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林業結構無法滿足當前林業發展的諸多需求,需要對傳統林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林業工程技術的應用能夠推動傳統林業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更加現代化,實現林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林業建設全面發展,實現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實踐應用中的基本原則
(一)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即在開展造林綠化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所在地區實際狀況,包括當地氣候條件、季節特點、土壤性質以及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在對所在地區諸多因素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合理選擇符合條件的樹種,確保所選樹種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能夠在當地順利生長,有較高的成活率,便于后期養護管理等。通過選擇合適樹種,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依據適宜性原則,林業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造林綠化項目實施之前,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對當地降水條件、氣候溫差以及地質結構等進行詳細了解,并在符合條件的樹種中選擇經濟收益較高的樹種。尤其是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更需要重點考慮其經濟效益。
(二)保護原有植被原則
造林綠化項目是為了保護森林生態資源、促進森林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進行造林綠化項目的開展時,必須充分考慮區域現有植被特點,避免新的樹種加入后對其產生影響,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如果忽略了對原有植被的保護,一旦選擇的樹種不合理,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還會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三)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原則
樹木的生長離不開水,而我國很多地區長年處于干旱缺水的狀態,尤其是西北地區,荒山土壤水分嚴重不足,對樹木的成長產生了直接影響。因此,林業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樹種選擇時,需要充分考慮荒山蓄水能力,針對土壤水分不足的荒山地區,可以多選擇灌木類、草叢類植物,以提升荒山蓄水能力,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三、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實踐應用中的具體策略
(一)正確選擇栽植樹木的時間
當前造林綠化工作首先需要在苗圃中進行育苗,待樹苗生長到合適大小后再將其移植到需要的區域。在移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由于移植而出現樹苗死亡的現象,影響造林綠化工程的實施效率,同時也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為了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提升樹苗移植成活率,必須結合樹苗特性、當地地理特點以及氣候特征來確定合理的栽移時間。首先,對于萌發時間較早的樹苗可以優先進行移植,待將樹苗移植到所需區域后,及時對其進行栽植,為其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提升栽植成功率。其次,在進行樹苗移植時,要充分考慮苗圃與綠化地區之間的距離,如果距離過長,要考慮運輸過程中樹苗脫水問題,需要在移植前對樹苗生長土地進行適當補水,確保在移植后的運輸過程中樹苗有充足的水分供給,避免發生脫水現象。最后,避免在過冷或過熱的季節對樹苗進行移植,尤其是冬季,天氣過于寒冷,移植樹苗很容易造成樹苗的大量死亡。
(二)正確選擇栽植樹木的方法
我國南北跨度很大,不同地區生態系統有著很大的差別,土壤墑情也各不相同,在進行樹木栽植時,需要對不同地區生態系統、土壤墑情進行分析,正確選擇栽植方法,以保證造林綠化效果。如,對于常綠的闊葉類植物,需要考慮闊葉造成的水分蒸發因素,在進行移植前對葉子進行修剪,最大限度減少水分流失;對于硬木幼苗類,需要在幼苗休眠期間進行必要的補水,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因水分流失而造成樹種傷亡;對于生長條件要求較高、不易成活的樹種,在移植時可以選擇帶土移植,根部始終被土覆蓋,以提高樹木移植成活率。在進行樹木移植時,需要按照隨起隨栽的方式:在春天起苗時,可以將苗木在陽光下曬一小時;起苗時,根部攜帶原有土壤;起土后,對提攜土體做好捆綁,保護苗木根部水分,提升成活率。此外,針對不同的樹種還有很多不同的移植方法,造林綠化技術人員在進行移植時,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生態系統特點以及土壤含水量、樹種特點等來進行合理選擇,從而提升樹苗成活率,達到預期綠化效果。
(三)做好幼苗的撫育與管理工作
幼苗的撫育及管理工作十分關鍵,將會對樹木后期的生長及綠化效果有直接影響。首先,加強對幼苗周圍土壤疏松和雜草處理。疏松土壤后可以提升土壤中的氧氣含量,硝化細菌更加活躍,促進氨態氮轉化為硝態氮,創造更有利于幼苗生長的環境。清理雜草可以防止雜草過度吸收土壤養分,對幼苗生長造成威脅。其次,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病蟲害會對造林綠化產生很大影響,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大量幼苗的傷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病蟲害防治通常是采用差異性防治和季節性防治兩種技術。差異性防治即根據病蟲害活動規律特點,針對不同的病蟲害表現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季節性防治是根據病蟲害季節性特點來進行治理,選擇在病蟲害繁殖季節開展治理工作,將病蟲害徹底根除。此外,還可以對樹干進行涂白來預防病蟲害,避免幼苗受到病蟲害的大肆侵害。最后,加強防風措施。幼苗在成長期間如果遭遇大風可能會造成幼苗折斷等問題,因此,還需要對幼苗做好預防大風的措施,尤其是在風力較強的區域,更應當完善防風措施,避免幼苗被強風吹倒,影響成活率。
(四)加強造林灌溉管理
灌溉是通過人工對樹木進行補水,可以提升樹木所在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樹木存活率。造林灌溉方式有很多,造林綠化技術人員需要根據樹苗所在地區實際條件來進行選擇,采用漫灌、溝灌等,同時需要注意控制好灌溉強度,既要灌滿澆透,保證水分能滲透到樹木根部,又要避免灌溉過度,防止樹木因為根部囤積過多水分而腐爛。通常來說,夏季由于溫度較高,適宜在早晚進行灌溉,而冬季氣溫較低,適宜在中午進行灌溉,避免由于灌溉造成的樹木根部溫差較大,不利于樹木成長。而在秋季則需要適當減少灌溉,控制好樹苗生長速度,促進樹苗及時木質化,利于樹苗越冬。在入冬前對樹木進行灌溉,保證樹木在越冬期間有充足的水分。
(五)合理進行施肥
在進行造林綠化時,部分區域土壤相對貧瘠,不適合樹木的長期生長,很多樹木單純依靠土壤中薄弱的養分無法正常生長,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人工施肥來為樹木提供充足的養分。施肥時,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壤性質以及苗木特點綜合考慮,要按比例施用鉀肥、磷肥、氮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化肥。天氣炎熱多雨時要少量多次進行施肥,氣溫較低時要選擇腐熟后的有機肥進行施肥。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結構來選擇合適的肥料,有針對性地補充土壤中缺少的元素,保持土壤營養均衡。同時,要結合樹木生長規律合理施肥,在樹木生長快速期增加施肥量,在生長緩慢期,適當減少施肥或者暫不施肥。
(六)做好森林管理工作
在完成樹木移植后,對于造林綠化完成的區域要做好森林管理工作,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提升樹苗存活率的同時提高種植質量,為樹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在綠化管理方面,需要以樹木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科學的管理計劃,為樹苗不同生長時期提供必要的水分、養分等,對于影響樹木生長的其他因素要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幫助樹木健康生長。同時,還需要科學制定森林砍伐計劃以及補種措施,避免亂砍濫伐,促進植樹造林工作持續進行,不斷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創造生態宜居環境。
結語
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造林綠化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需要在整個工程過程中合理采用林業工程技術。通過正確選擇栽植時間、栽植方法,加強幼苗病蟲害管理、灌溉管理、施肥管理,提高樹木成活率,提升綠化效果,從而提升造林綠化經濟效益。同時還需要對森林加強科學管理,保護樹木長期生長,為廣大群眾創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促進我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于洋(1973-),男,遼寧錦州人,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學。
(責任編輯 李赫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