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5月3日文章,原題:危險的新去全球化共識一直在批評全球化的人曾發出警告,漏洞百出的邊界和自由貿易,以及捉襟見肘的供應鏈會讓世界變得更加脆弱。幾十年來,他們的聲音大多被忽視,因為對政府和大企業的領導者來說,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好處難以抗拒。如今,隨著混亂接踵而至,一種新的共識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形成:是時候去全球化了。現在,更妊的辦法是加大力度控制邊境,建立彈性供應鏈,拋開全球貿易規則向對手實施貿易制裁。不過,去全球化也有其自身的成本和危險。為凸顯這些成本,幫助各國政府擺脫更極端的反全球化,強有力的反對是必需的。
美國3月CPI為40年來最高
眾多新的擔憂中,通貨膨脹排在首位。全球經濟一體化不論有什么缺點,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控制通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企業不停地通過打破供應鏈、從最便宜的地方采購、使用準時制生產減少庫存等方式來削減成本,即使全球需求飆升,大多數消費品價格依然保持低位。與此同時,自由貿易還迫使國內公司壓低價格,與進口產品競爭。從1980年到2010年,由于中國、印度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對全球經濟的開放,全球勞動力規模增加了一倍,由此產生的競爭限制了發達經濟體的工資增長,進一步抑制了通脹壓力。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逆轉不出所料地加劇了通貨膨脹,尤其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關稅以及其他國家的報復,推高了美國木材、鋼鐵、鋁、太陽能電池板和家具的價格。接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工廠關閉、嚴格的邊境限制,以及消費者對商品的巨大需求,所有這些都增加了通脹壓力。俄烏沖突以及隨之而來的嚴厲經濟制裁破壞了能源和食品供應,加速了世界各地燃料和食品價格上漲。美國2022年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8.5%,為1981年以來最高。鑒于俄羅斯油氣供應的不確定性,歐洲的通脹率幾乎同樣高。
企業提前半年存貨以自保
逆轉全球化也迫使企業戰略發生重大變化。彈性已成為新的時髦詞,取代了準時制生產戰略。后者曾使許多公司通過減少庫存和依賴高效的全球分銷網絡來采購零部件并準時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從而節省成本。在經歷了數年的供應鏈中斷和:疫情封鎖之后,企業正在增加成本高昂的庫存以自保。加拿大蒙特利爾港務局首席執行官馬丁?英布爾表示,各家公司現在“不是提前3周,也不是提前3個月,而是提前6個月購買現貨并進行存儲”。
將醫療設備和半導體等關鍵產品的生產遷回國內,是應對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所暴露出的脆弱性的又一做法。但回流成本是巨大的。美國打算投入500多億美元擴大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目前國會相關立法正處于最后階段。同樣,歐盟也正在制訂數十億美元的補貼計劃,希望到2030年將其在全球芯片制造業上的份額從9%提高到20%。
在移民問題上,美國拜登政府非常害怕共和黨指責其喜歡“開放邊境”,因此在取消特朗普政府實施的疫情邊境限制方面進展緩慢。但美國正面臨現代史上最嚴重的勞動力短缺,有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正空著。
此外,西方對俄羅斯咄咄逼人的貿易和金融制裁也需要受到審視和批評。西方銀行已被命令凍結俄央行約3000億美元的資產,俄羅斯也被禁止進口大多數西方商品。這些制裁和禁令將促使許多國家更加齒向,尋求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以免成為西方類似行動的目標。
未來世界或更貧窮、更分裂
世界沒辦法退回到1990年,也不應高估政策制定者和技術官僚扭轉去全球化趨勢的可能性。從更便宜的海運到互聯網帶來的通信革命,全球化由更大的力量推動。而當前的去全球化大多由民粹主義者推動,他們對全球機構和任何形式的互聯互通都懷有敵意。但政治領導人可以選擇是加快還是減緩這些趨勢。
新一代的反對者在制定政策抑制過火的去全球化大潮時,將面臨挑戰。取消大規模移民限制將有助于抑制工資上漲,但會在選舉年引發共和黨的批評。許多亞洲國家迫切希望美國在貿易方面采取新的舉措,這可能有助于應對供應鏈挑戰,但民主黨人卻在鼓吹產業回流。
應該盡早并不斷指出關于去全球化成本的問題。未來的世界可能更有彈性,但也可能更貧窮,更缺乏創新,更分裂,更易發生沖突。▲(作者愛德華?奧爾登,傳文譯)
環球時報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