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旁觀者》周刊4月30日文章,原題:美國背叛了自己的年輕人 最近的兩篇文章令我為美國年輕人感到難過。日前,《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有關美國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數量激增的報道。2007年至2018年,10歲至24歲美國人的自殺率上升60%。2009年至2019年,10歲至19歲美國青少年因自殘而接受急診的人數翻了一番。
該報道的記者提出多種解釋,如社交媒體依賴、睡眠太少、社交不足和青春期提前等。他還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此類問題。我認為還有其他因素。社交媒體確實是其中之一——但更普遍的原因是對脫離現實的互聯網的依賴,不僅將人們從有形的人身上分離出來,還將他們從物理現實本身中分離出來,而這可以作為精神錯亂的教科韋定義。
另一種趨勢也在傷害美國年輕人,而且是毀滅性的。《華爾街日報》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要想就讀“常春藤盟校”,如今僅僅“出類拔萃”是不夠的。文章中的主人公凱特琳是一名來自美國達拉斯的18歲“明星學生”,她參加了11門大學先修課程,而且所有科目考試都取得優異成績。她SAT考試得到1550分,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成績。與此同時,她還在學校創辦了會計俱樂部,參加了30場戲劇演出,在校合唱團唱歌,幫助管理夏令營,還有一份兼職工作。
按說這個女孩應該能如愿以償地挑選心儀的大學。然而,她申請的斯坦福、哈佛、耶魯等美國名校都拒絕了她。我忘了說,凱特琳是白人。哈佛大學招收的近一半白人學生是運動員,或者教職工.、本校畢業生及捐贈人的子女,這幾乎沒有為依靠優異成績的白人孩子留下任何入學名額。更糟的是,凱特琳來自中產家庭,而成功已經成為美國父母的罪過之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身為女性也是一種劣勢,雖然申請大學的女生人數超過男生,但學校傾向于保持男女生人數各占50%。
今年的大學申請者遭到進一步阻礙,因為3/4的名校突然放棄對SAT等標準化考試的要求。結果,“常春藤盟校”的招生辦公室充斥著低分學生的申請。盡管為了多元化而忽視考分被認為具有進步意義,但對有天賦的貧窮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來說,SAT曾是脫穎而出的可靠途徑。
凱特琳打算就讀名氣稍遜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她為此自責,并將自己被那些名校拒絕歸咎于她在高二時得到的兩個B。但導致凱特琳前途受挫的并非這兩個B。她的國家已經背叛了她。美國正在違背與年輕人達成的默認契約:承諾只要他們勤奮努力、遵守規則并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勝出,就將獲得回報。然而,截然相反的信息卻響亮且清晰:重要的是你生下來屬于哪些類別。
如果我的學習成績和課外表現都像凱特琳那樣耀眼,而且一直將學習放在首位,然后仍然遭到心儀大學的拒絕,而且這些學校還不是頂級的,無論之前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我都會發瘋的。▲(作者萊昂內爾?施賴弗,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