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進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引領下,推動能源行業從高碳向低碳轉型,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向以清潔能源為主轉變,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然而,受內需拉動和國際貿易復蘇等多種因素影響,江蘇能源供應的緊張形勢不斷凸顯。破解這一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著力解決三個重點問題:一是明確傳統能源的“壓艙石”作用,協調新能源快速發展與能源增長需求、電網調峰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是明確省屬能源企業主力軍責任,引導傳統能源加快綠色轉型;三是推動省屬能源企業技術研發創新,為率先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江蘇智慧。
一、傳統能源依然是全省能源保障的“壓艙石”
總體來看,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聚變能等新能源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地位和作用持續提升,但在綠色轉型時期,傳統能源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
傳統能源對保障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我國作為一個貧油、少氣、相對富煤的國家,煤炭占全國能源結構的2/3,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支撐作用。從江蘇情況看,2020年全省煤炭、天然氣、成品油消費總量分別位列全國第五、第一、第二,能源結構以燃煤火電為主,電力消費以自產火電為主。近年來,江蘇新能源總裝機容量占比不斷提高。2016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為1億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容量為1232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12.3%;2020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為1.41億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總量為3465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49%。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太陽能年發電全國平均時間在1450—1750小時,風電發電時間在2000小時左右,再考慮到調峰、儲能、供熱等限制性條件,新能源遠遠不能滿足國家能源安全需要。作為主力電源和調節性能較好的穩定可控電源,煤電等傳統能源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是保障全省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新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一是新能源機組利用率較低。2020年,全省風電、光伏裝機總量占全省電力裝機總量約24%,年發電量僅占全省裝機發電總量的8%左右。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只有其裝機容量的一半左右。二是風電和光伏發電波動性、不穩定性、隨機性明顯,在系統發生擾動時容易大規模脫網,引發連鎖反應并造成大面積停電事故。三是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導致電力系統運轉慣量不足,極端天氣條件下負荷預測困難,給全省電網安全和電量平衡帶來不利影響。四是與新能源并網配套的輸電網建設滯后,容易引發電力供給與需求失衡。傳統能源要保持合理裝機水平、提高發電效率,通過實施節能改造、靈活性改造和供熱改造,從提供電力電量的主體性電源向兜底保供、靈活調節的基礎性電源轉變,為實現新能源的逐步替代爭取時間。
傳統能源應在綠色轉型期主動減排降碳。傳統能源在履行兜底保供、靈活調節責任的同時,還要在緩沖期內盡快推動自身向低碳電力轉型,深度挖掘煤電存量機組燃料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潛力,促進CCUS(碳捕獲與封存)、BECCS(生物能結合碳捕獲與封存)改造試點推廣,盡早實現商業化甚至規模化部署,達到加速減排的目的。隨著技術層面減排空間逐漸減小,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煤電以合理序位調度發電來降低能耗成為重點。
二、省屬能源企業應在能源保障和轉型發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以綠色低碳為引領引導省屬能源企業由傳統能源企業向綠色能源企業轉型,不僅有利于保障全省能源安全,而且有利于牢牢掌握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動權。
明確省屬能源企業保供減排的主力軍責任。一是要繼續擔當保障全省能源安全的“壓艙石”。進一步明確省屬企業作為能源保供的主力軍責任,引導企業提高站位、服務大局,不講理由、不講條件,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全省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平穩運行,保障群眾民生需求。二是要成為新能源發展的堅強后盾。調峰資源不足、調峰困難,是限制風、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火電機組作為主要調峰電源,對緩解當前全省調峰壓力、消納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力、促進新型電力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市場化調峰輔助服務機制加以引導,充分挖掘火電機組的調峰潛力。三是要成為低碳轉型發展的主力軍。省屬能源企業在省內傳統能源裝機占比、新能源裝機占比、能源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上存在明顯不足,應引導省屬能源企業主動參與新能源項目,逐步建立風、光、水、火等多種能源互補,電力、天然氣和新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提升低碳轉型發展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完善減排降碳政策支持。一是為有序減排留足政策空間。按照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相關部門應確定合理的中長期及分階段目標,統籌煤電存量與增量,避免“運動式”減碳、“搶跑式”減排,不搞“一刀切”“一窩端”,支持傳統火電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轉型發展實現減排目標。二是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科學推動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測算,建立碳排放信息檢測和評價管理系統,加快形成減排降碳激勵約束機制,統籌推進“電—碳”兩個市場體系建設,創造條件盡早實現由“能耗雙控”向控制碳排總量和強度轉變。三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央行近期擬推出兩年共1萬億碳減排支持資金,主要用于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領域。除積極爭取央行專項支持資金外,江蘇還要積極推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金融等多種綠色金融工具創新,增強省屬能源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推動省屬能源企業積極變革。一是高碳能源低碳化。引導省屬能源企業探索煤炭轉化與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耦合利用,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和煤電耦合生物質、垃圾、污泥等改造;引導大中城市周邊火電廠發揮自身優勢綜合處置城市污染物,推進燃煤火電耦合發電供熱技術創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燃煤機組碳排放水平。二是清潔能源規模化。引導省屬能源企業利用廠區空地大力推進以風電、光伏、氫能、地熱等為重點的新能源發展,全面打造風電、光電、制氫和儲能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加快儲能規模化發展,推動電力系統全面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系統,加快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綜合能源智慧化。引導省屬能源企業打造能源數字經濟平臺,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中的深度融合應用,構建綜合能源供應體系,促進能源產業與生態協同發展。
統籌發展綜合能源服務。一是推動煤電綜合能源站改造。聚焦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精準整合區域內電力、燃氣、水等多類能源數據資源,提高風、光、水、火、儲能,以及熱、冷、氣、水等各類能源資源的互補調配能力。利用存量火電企業灰場、熱網等廠區空地,因地制宜地新增風、光、儲能、壓縮空氣、制氫、熱泵等能源,為周邊工業園區提供冷、熱、電、氣、水等綜合能源服務,提升火電機組經濟運行和靈活運行水平,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供給體系,提升全社會的終端用能效率。二是打造協同互補、合作共贏的能源生態圈。打造涵蓋能源全產業鏈的產學研高地、能源科技創新和能源應用綜合示范基地,統籌處理好局部與全局利益關系,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各主體間的合理利益分配機制;以市場為導向,讓要素和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發揮平臺作用,推動開放共享。在這方面,南京市政府與華能集團共建“中國能谷”就是很好的案例。三是創新增值服務模式。探索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加速“物理能源”消費理念向“能源、信息、服務”綜合消費理念轉變,拓展用能診斷、能效提升、多能供應等綜合能源服務,打造主體多元、領域多樣、服務專業化的綜合能源服務新業態。
三、著力提升省屬能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江蘇省屬能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必須強化“企業是主體、產業是方向、人才是支撐、環境是保障”的發展理念,引導省屬能源企業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成為技術含量高、產業價值高、競爭力強、低碳發展的領軍型龍頭企業。
突破綠色能源新技術,體現國企擔當。省屬能源企業應發揮其規模、技術、人才優勢,加強對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方向和碳捕集、儲能、氫燃料電池、智能電網等技術方向的基礎研究,解決傳統能源企業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防止和化解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風險。發揮省屬企業在能源數字技術研發、應用、運營等創新工作中的“領頭雁”作用,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企業經營管理體系提檔升級,建設“數字國企”。
整合資源,打造協同創新平臺。省屬能源企業應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主導優勢,帶動上下游企業參與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示范和帶動供應鏈體系、上下游企業參與構建創新創業生態。深化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內容的戰略合作,搭建院校技術成果轉化合作平臺,集聚創新資源、項目資源、資金資源,促進各類市場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和集成創新,為重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撐。大型省屬能源集團可建立省級能源創新技術中心,所屬子公司可根據企業自身實際建設項目研發中心,重點發揮技術管理職能,直接整合科技資源服務于現場建設、生產、運營、管理等活動,在省級能源創新平臺上實時反饋重大技術問題。
健全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創新。建議有關部門制定落實鼓勵省屬能源企業科技創新政策以調動企業積極性,在科研立項、研發投入、成果推廣、人員激勵、科學監管等各環節形成支持創新的制度體系。建立開放式孵化平臺或創新孵化器,融匯各級能源企業原有創新工作室、創新平臺等載體資源,統籌規劃整體創新孵化工作。細化與完善容錯免責機制,釋放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家精神。準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要求,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推動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創新型能源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依托省屬能源企業建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