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潤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在全面依法治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人民法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必須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法治思想上下功夫,堅定不移地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司法審判的全過程各方面,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法院力量。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一首要原則,
切實把準司法審判工作的政治方向
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十一個堅持”的工作要求,首要的就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機關,要強化政治機關意識,科學把握黨和法的內在關系,牢牢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堅決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上。
自覺向黨中央看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堅決維護黨的核心和黨中央權威。在司法審判工作中,要經常、主動、全面地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切實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確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定于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正確處理保證中央政令暢通和立足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的關系,著力防止和克服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
善于從政治上考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在發展司法事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時時處處保持政治清醒,善于從政治視角看問題,把講政治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全面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教育引導干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敢于亮劍,堅決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司法制度的錯誤言行做斗爭。堅持將執行黨的政策和執行國家法律統一起來,從政治高度分析和處理業務問題,確保每一起案件的辦理都充分考慮政治影響、統籌把握政治要求、有效防范政治風險。
注重在大局下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政法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謀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法治保障。長期以來的司法實踐證明,堅持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下行動,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法院自覺服從黨的領導的重要體現。要自覺站位“國之大者”、主動對標“國之大計”,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級法院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司法審判保駕護航作用,聚力打造營商環境、創新驅動、全面開放、生態保護等法治高地,做到始終與大局同向同步同頻。
站穩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
全面提升司法審判工作的惠民實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法院要始終牢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樹立辯證思維和全局觀念,一以貫之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努力在一個個具體案件、一項項惠民行動中,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在“情理法”融合中更好維護民生利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一紙判決,或許能夠給當事人正義,卻不一定能解開當事人的“心結”,“心結”沒有解開,案件也就沒有真正了結。這就要求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中,既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也要兼顧天理和人情。堅決反對機械司法的形式主義、本本主義做法,善于將天理、國法、人情融入審判執行工作中,妥善處理好涉“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民生領域案件,盡最大可能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相統一。
在“立審執”配合中聚力破解民生難題。近年來,各地法院直面司法為民工作中的短板弱項,深入開展“一站式建設”、涉訴信訪化解、執行難攻堅等行動,有力推動群眾反映問題的解決。但仍然有一些難題沒有得到根治,直接影響著群眾對司法的滿意度。這其中,受到最多關注、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執行難問題,要以推進“解決執行難”雷霆行動為抓手,強力攻堅、強勢突破,奮力向“切實解決執行難”目標邁進。充分發揮立審執各環節作用,加強左右協調、上下協作、內外協同,致力形成“一盤棋”“一張網”,讓失信被執行人無處藏身,讓可執行財產無所遁形。
在“時度效”結合中用心辦好民生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要求,政法機關和廣大干警要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對于法院而言,要以開展“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為契機,緊盯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組織實施司法惠民實事,提升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實效性。嚴格按照要求抓好時限管理、抓牢進度把控、抓實成效督查,確保將既定的實事任務一件一件落地落細、落到實處,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突出更加重視法治這一鮮明導向,
充分激發司法審判工作的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統籌推進“四個偉大”的實踐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法院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和保障者,必須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難題、規范社會行為、引領社會風尚。
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切實增強人民法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自覺性、主動性,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司法智慧和司法方案。注重強化法治對德治的促進作用,大力健全運用裁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機制,依法懲處公德失范的違法行為,深度發掘引領道德風尚的典型案例,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能量。全面加大人民法庭建設力度,深化“一法庭一品牌”創建,力爭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法庭工作品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開展審務進基層、法官進網格“兩進”活動,指導村居社區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引導行業企業制定完善章程規范,促進提升基層自治、行業自律水平。
全方位推進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要求,狠抓多元解紛機制落地落實,扎實履行好保民安、促和諧的重要職責。思想認識上“更新換代”,堅持從追求辦案數量向實質解紛轉變,通過對社會矛盾糾紛引導、疏導和分流,借助社會力量開展訴前調解,形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閉環”模式。機制運行上“提質增效”,狠抓訴調對接平臺的實質化運行,進一步拓展聯動平臺的范圍,完善聯動平臺運行責任機制,切實做到“有場所、有人員、有機制、有保障”,提升平臺收案數量和調解成功率。組織保障上“迭代升級”,加大對人民調解指導力度,優化司法確認機制,將訴源治理工作納入法官績效考核體系,切實讓糾紛在源頭上高效率、低成本、好效果地解決。
積極促進依法行政。以更大力度助推依法行政,把精準服務打造法治政府作為重點,促進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堅持“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立足審判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合理界分政府與市場關系,服務構建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府院聯動機制,聯合司法行政部門抓好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行政爭議紓解中心建設等工作,延續和創新聯席會議、庭審觀摩、敗訴點評、年報解讀等機制,幫助行政機關固牢依法行政觀念、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提高行政執法質量,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
堅守維護公平正義這一核心追求,
著力筑牢司法審判工作的品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公平正義方面延展,對公正司法的期待和要求也越來越高。人民法院要堅持緊盯主責、緊抓主業,在制度創新、機制革新、科技更新中,切實筑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提升執法辦案質效上下真功。在一定意義上,審判質效指標是公平正義實現的“形勢圖”“晴雨表”,需要進一步樹立信心、鉚足干勁,一刻不松地抓好質效指標固強補弱工作,推動法官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以高質效審判保障公平正義高標準實現。狠抓審判質量不放松,積極引導法官變“坐堂問案”為“上門辦案”,盡最大可能查清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狠抓辦案效果不放松,加強“釋法說理”工作,落實案件定期回訪制度,及時掌握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認識理解情況,消除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困惑和疑慮,實現案結事了、服判息訴。
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上出硬招。堅持以審判為中心,統籌兼顧實體和程序、質量和效率、制約和配合等關系,深入推進各領域訴訟制度改革。深化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嚴格執行“三項規程”,持續推進庭審實質化,依法保障被告人實質辯護權,有效發揮審判對偵查、起訴的制約引導作用;準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規范認罪認罰案件量刑程序;加強刑事缺席審判制度適用研究,進一步完善死刑案件審判制度。深化民商事“分調裁審”機制改革,優化和改進案件繁簡標準,加大小額訴訟程序、簡易程序適用力度,更好實現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讓公平正義在速裁通道“加碼提速”。
在打造陽光透明司法上求長效。強化“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的理念,著力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更大力度推進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庭審活動、執行信息公開,加強互聯網法院建設,探索在線訴訟模式,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持續拓展司法公開范圍,探索案件電子卷宗和電子檔案的依法實體化公開,穩步推進審判白皮書、年度工作報告、典型案例、重要規范性文件等信息公開。暢通民意溝通表達渠道,按照“全面、主動、經常、深入”的要求,扎實做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法院工作。
(作者系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