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江蘇省泗陽縣地處洪澤湖北岸,擁有生態成片林60余萬畝、大小河流360余條,鐘靈毓秀、山水天成的良好生態一直是泗陽引以為傲的“底色”。近年來,泗陽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走出了一條具有泗陽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該縣先后摘得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等“國字號”桂冠,并榮獲全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稱號和爭先進位綜合獎。
一、強化污染防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泗陽縣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始終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壓茬推進“利劍100”“綠盾100”等專項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持之以恒“增藍天”。一是系統性改善空氣質量。創新建立大氣管控“點位長”“網格長”制度,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統籌打好“治企、清散、消煤、管車、降塵”“組合拳”,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建立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系統,在全省率先對超標黑煙車進行處罰。“十三五”期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縣PM2.5年均濃度下降23.5%,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7%。二是開展市場化環衛保潔改革。大力推進城區環衛保潔市場化改革,以PPP模式向北京環衛集團購買服務,投入清掃車、洗地車等各類環衛作業車110輛(臺),高標準開展城市道路清掃保潔和灑水抑塵,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95%。三是多種方式供給清潔能源。大力推進天然氣“鎮鎮通”工程,通過建設燃氣管道、小型瓶組供氣站,推動清潔能源供給向鄉鎮延伸,鄉鎮天然氣供應覆蓋率超過92%。
多管齊下“保碧水”。一是強化治水能力。圍繞“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置”目標,梯度推進污水處理“三擴三提”和污水管網“十個必接”工程,全面強化鎮村污水治理。累計建成運行城鄉污水處理廠17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1.8%,成功入選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深入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以“一河一策”實施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防污控污等治理工程,境內主要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被列為全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二是壓實管水責任。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斷面長制”,定期組織開展“不落實、慢落實”推進會、河湖長述職評議會,對“不合格河長”進行約談問責,倒逼縣、鄉、村三級河長認真履職。近兩年來,累計評出“不合格河(湖)長”38人。三是打造親水景觀。融入“海綿城市”和“城市雙修”建設理念,實施“九河”清流繞城工程,精心打造60公里循環水系和40公里“清水廊道”,扮美城市景觀軸,泗水河和泗塘河、中運河先后獲評國家級和省級水利風景區。
久久為功“護凈土”。大力實施生活垃圾一體化收處工程,在蘇北地區率先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模式,實現鄉鎮垃圾中轉站、村組垃圾房全覆蓋。緊扣“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建成運行餐廚、廢氣物資源化利用中心及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探索建立垃圾分類收集補償激勵機制,制定居民垃圾分類獎勵辦法,對按要求進行分類的居民給予必要獎勵,充分調動群眾垃圾源頭分類積極性,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超過96%。通過“劃區、關停、整治”等多項舉措,大力開展畜禽養殖綜合治理,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100%。
二、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泗陽縣始終堅持以“生態+”理念謀劃發展,以“+生態”思路發展產業,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了“產業優”和“生態美”兩者有機統一。
穩步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一是做強綠色循環工業。接續實施企業培育“521”工程、“5321”工程,推動傳統工業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累計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4家。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嚴格落實“能耗雙控”政策,持續加強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園區低碳模式改造,全面提高企業和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清潔生產水平,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創成省級生態園區。二是做實現代高效農業。積極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大力發展精品桃果、綠色蔬菜等高效節水農業、綠色有機農業,新增“泗陽鮮桃”“泗陽白酥梨”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4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過80%,創成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三是做“靚”生態特色旅游。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統攬,全力推進特色旅游景區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努力實現全域景區化、城景一體化,建成3個“國字號”場館、6個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獲批省級成子湖旅游度假區。
重點推進生態新興產業成長。搶抓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窗口,調整優化“2+3+X”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綠色低碳循環型業態。目前,全縣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產值超過66億元。結合產業基礎與未來發展方向,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平臺經濟、樓宇經濟,以低效率、低排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把握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從載體建設、品牌網絡營銷體系、電商產業集群集聚、農村網點布局等多方面發力,全面提高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全縣規上工業企業電商應用率達95%以上,連續三年電商網絡零售額增幅超過36%,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扎實推進低碳循環技術應用。圍繞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過程中的技術創新需求,與國內具有優勢學科基礎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新型研發平臺,加快突破產業鏈關鍵性綠色技術瓶頸,不斷提升綠色技術的源頭供給能力。近年來,全縣共實施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項目3個,新增省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120項。加強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的對接轉化,推動減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創新,全力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和綠色工廠,累計轉化130項高科技成果,新增8家市級綠色工廠。推廣綠色建造技術和新型材料運用,積極穩妥發展裝配式建筑,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100%。
三、加強保護修復,厚植生態資源優勢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首先要讓綠水長流、青山常在。泗陽縣始終堅持保護與修復并舉,堅決守住自然生態邊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和生態環境特征,結合“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科學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綱領性文件,以科學規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進一步優化調整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將黃河故道省級濕地公園調整升級為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全縣生態紅線保護總面積達597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比重超40%)。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有序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耕地占補平衡,實現全縣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
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采取規劃建綠、拆違還綠、立體植綠等方式,穩步推進30萬花灌木進城、80萬裸土覆蓋及“九園”、口袋公園等各類公園建設,著力提升城市綠地總量,構建穩定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0.2%、43.81%,實現了“開窗見綠、出門見園、移步見景”。以沿河、沿湖、沿路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縣林木覆蓋率超過32%,榮獲綠色江蘇建設生態創建成就獎和突出貢獻獎。實施洪澤湖、鍋底湖等生態修復項目,持續鞏固提升禁捕退捕和河湖“清四亂”整治成果;遵循“水、城、人”和諧相融理念,扎實推進龍窩潭、淩湖等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河湖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不斷提升。
全面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充分發揮生態創建活動的示范作用,以創建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等為載體,樹立和諧倫理觀、環境友好觀、資源節約觀和綠色消費觀,讓節能、環保等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全縣所有鄉鎮均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把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納入全民教育計劃,在中小學校推廣開設“生態體驗”“生態實踐”課程,引導全體社會成員追求綠色低碳生活。通過優化公交線路、合理配置公交站臺、推廣使用純電動公交車等途徑,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同時,鼓勵市民出行使用自行車或步行方式,提升公眾綠色出行率。累計投放純電動公交車434輛、公共自行車2300輛,公眾綠色出行率達到65%。
四、深化改革創新,健全生態制度體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剛性制度和法治保障。泗陽縣堅持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招”,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環境治理、執法、監督機制,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建立多元治理機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成立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由縣委書記擔任政委、縣長擔任總指揮,高位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全面落實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全縣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實行綠色發展“問責制”“約談制”,壓緊壓實屬地和部門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創新開展“鄉賢護碧水”行動,動員全縣鄉賢擔任義務護水員,引領帶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健全環保約束機制。制定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和辦法,將企業環保信用分為“綠、藍、黃、紅”四個等級,定期開展等級評估,推動評估結果與信貸、水電價、財稅補貼等政策掛鉤。對“綠色”“藍色”等級企業,減少現場巡查頻次,降低企業檢查次數,并優先安排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補助,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對“黃色”等級企業,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費、電價等收費標準;對“紅色”等級企業,加大現場監測頻次和巡查力度,實施授信融資限制、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限制等聯合懲戒措施,切實增強企業保護環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完善依法監管機制。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司法有效銜接,強化行政機關與司法部門聯動配合,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實行“零容忍”,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統籌整合全縣環境執法力量,完善環保、水利、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形成部門聯動、長效監管工作格局。完善“互聯網+監管”制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與技術,嚴密監測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環境風險,提高環境質量監管的精準性、科學性。建成運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大氣自動監測站點鄉鎮覆蓋率達到100%。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泗陽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代縣長)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