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娜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要使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家庭、學校、社會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能共同筑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孩子成長要接受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但這三種教育并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只有“三位一體”相互配合,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班主任作為學生在校的直接管理者,是三種教育的協調者和粘合劑,作用重大。
家校共育,雙方有效溝通是前提,信息共享是基礎。班主任與家長接觸最多,在家校共育中起著關鍵作用。
現代信息社會,班主任可以通過電話、微信、QQ等多種方式與家長溝通,但這些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全方位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真實情況,傳統的實地家訪必不可少。
學生李敏(化名)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天天無精打采,學習成績呈下滑趨勢。我與李敏多次談話,她雖然表示要好好學習,但一直不見起色。
為全面了解李敏的情況,我進行了一次家訪。這一訪,才知道了李敏家庭情況的特殊性。李敏父母離異多年,她一直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是農民工,為養家糊口,總是早出晚歸,常常是李敏睡著之后父親才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在她睡醒之前匆匆出門。父女倆溝通往往是通過紙條留言,父親常常把零花錢留在桌子上……多年以來,父女很少“見面”,很少說話,一起坐下來吃飯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此種情況下,李敏小小年紀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在學校不愿意與人交流,在班級中獨來獨往。
通過與李敏父親的交流,我體會到他對女兒的深愛,但由于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缺失了對女兒的陪伴。
我告訴他,家長愛孩子不僅是不缺她吃穿,不缺她錢花,更需要陪伴。要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她的情況,知道她的想法,傾聽她的需求,這樣才會讓孩子有歸宿感、安全感,才有利于她的健康成長。
李敏父親聽后,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承諾在工作之余,一定多抽出時間陪孩子——陪她吃飯、陪她說話、帶她到外面玩兒。同時,我也告訴李敏,父親雖不善言辭,但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愛她,作為女兒,要盡可能體諒父親的艱辛。
家訪后不久,我驚喜地看到了李敏的改變。她的臉上有了笑容,在課堂上能主動舉手發言了,與同學關系融洽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通過這次家訪,我感受到班主任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要想讓學生好好學習,首先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僅關注學生在學校的情況是不夠的,要通過家訪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輔助家長為孩子創建良好健康的成長環境。
俗話說:千人千思想,萬人萬模樣。對子女的教育也是這樣。由于每個家庭的背景不同,家長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對子女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也千差萬別。因此,要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學生,首先要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引領到科學的軌道上來。這就需要班主任通過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專家講座等形式,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讓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在思想和行動上始終與學校保持一致,有效規避“5+2=0”的教育怪象,共同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穩定的發展空間。
比如,近年來,學校要開展“研學旅行”,很多家長不理解,認為這和普通旅游一樣,是領著學生玩兒,花錢多少不說,關鍵是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多讀讀書或刷刷題。為此,我把家長請到學校,以“最好的學習在路上”為題,從研學旅行的目的和意義,到活動內容和組織,都做了詳細講解,對家長的疑問現場給予答疑解惑,使家長對研學旅行這一新型教育形式有了深入了解,認識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更要走出校園,親身實踐,讓他們更好地體驗生活的真實,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后來,我請家長選出代表,參與到研學旅行活動中,讓他們親眼目睹孩子們的活動情況,感受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體會活動給孩子帶來的變化。活動結束后,家長代表對活動的組織形式、教育效果等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對今后活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親身參與活動,家長對學校和班主任工作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班主任的負責,體會到了班主任的辛苦,對班主任更加信任,對工作更加配合,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家校共育的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班主任,我總是抓住各種機會,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讓學生了解社會,走進社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每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我會將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請進學校,讓他們為學生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講述工作中的趣聞軼事、勞動收獲等,讓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了解社會上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付出與辛苦。
比如,在學校附近十字路口指揮交通的交警叔叔,給同學們帶來了交警的故事:他們每天很早就要到崗,無論嚴冬酷暑,刮風下雨,他們都始終如一。冬天,寒風凜冽,眉毛上結了冰,夏天,赤日炎炎,臉上曬起了泡,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保證道路暢通……
我還請來了主動請纓馳援武漢的護士長,為同學們講述她親身經歷的故事。醫生們都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個班下來,渾身上下衣服全被汗水浸透;因為長期戴口罩,不少醫護人員的臉上都“長了花”。護士長阿姨說,每個醫護人員其實也都是血肉之軀,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他們一樣害怕、一樣膽怯,但當他們站在一個個患者面前時,便忘記了自我,無所畏懼!
交警叔叔和護士長阿姨的率真與坦誠,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社會上的每一種工作,看似簡單,卻并不平凡,對每位勞動者都產生了更深的敬意,真切體會到“英雄來自人民,平凡鑄就偉大”,從心底生發出向英雄學習的呼喊、奮發學習的決心、敢于擔當的意識、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報效祖國的使命感。
在雙休日或節假日,我還組織學生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社區,開展為老年人送溫暖、社區清潔工、小小交警等各種社區公益服務活動,啟迪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要使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家庭、學校、社會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能共同筑就孩子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