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丹 段華新
【中圖分類號】R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1.膽道癌輔助放療中潛在地理錯誤的淋巴結區域
背景:通過比較關于淋巴結擴散模式的病理外科數據與已發表的RT研究中在此背景下使用的選擇性淋巴結CTV的程度的病理外科數據,來確定膽道癌(BTC)輔助放療(RT)的潛在地理誤差區域。
材料/方法:進行文獻檢索以選擇以下文章:1 / BTC的輔助RT,其提供了CTV中包含的淋巴結站(LNS)的信息; 2 / BTC淋巴結受累/復發模式的病理外科數據。比較每個LNS的RT研究中淋巴結受累/復發的風險和CTV納入CTV的頻率,以確定肝內膽管癌(IHC),肝外膽管癌(EHC)和膽囊的潛在地理遺漏和不必要的照射區域-癌癥(GBC)。
結果:潛在的遺漏淋巴結區域包括:對于肝內膽管癌: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SMA)淋巴結。適用于左或肝門肝內膽管癌:左胃,胃小彎,主動脈旁和腸系膜上動脈淋巴結;對于近端肝外膽管癌:主動脈旁淋巴結;對于中段肝外膽管癌: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淋巴結;遠端肝外膽管癌:主動脈旁,腸系膜上動脈和胰十二指腸前淋巴結;膽囊癌:主動脈旁,腸系膜上動脈和胰十二指腸后LNS。
結論:鑒于病理外科手術數據與通常使用的CTV之間存在差異,顯然需要國際共識指南。
2.膽道癌的臨床目標量:病理學研究的系統評價。
背景/目的:放療是膽道癌輔助治療和新輔助治療的一種治療選擇。缺乏確定淋巴結目標體積的指南;僅提供一般適應癥,沒有針對不同原發腫瘤部位(例如肝內,肝外膽道或膽囊癌)的具體建議。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系統地復習現有文獻,以就無法切除的膽道腫瘤患者的淋巴結靶標體積勾畫提供建議。
材料和方法:截至2016年7月,對電子數據庫進行了系統搜索。主要結局指標是根據原發性膽道腫瘤的位置,淋巴結受累的比率。在放射治療計劃的臨床目標量中考慮了具有≥5%淋巴結轉移的部位。
結果:納入了十二項研究(1075例患者)。肝內膽管癌中淋巴結轉移最常見的部位是肝門(61.1%),其他經常累及的淋巴結為沿肝十二指腸韌帶[頻率= 38.7%],沿肝總動脈的淋巴結(17.0%)和肺門淋巴結( 16.9%)。在肝外膽道癌中,最常受累的淋巴結是膽管周圍的(42.7%)和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淋巴結(40.3%)。其他通常涉及的淋巴結區域包括門后淋巴結(30.9%),胰十二指腸前和后淋巴結(30.1%),沿肝總動脈的淋巴結(19.7%)和主動脈旁結(15.2%)。膽囊癌中最常見的轉移灶是膽總管淋巴結(25.2%),沿膽囊管的結節(23%)和門后結節( 17.1%)。
結論:膽道癌在局部淋巴結轉移中具有很高的傾向。提出了基于原發腫瘤位置的基于證據的膽道癌淋巴結靶標定義。
3.根據原發性腫瘤位置和pT分期選擇膽管癌的CTV淋巴結
簡介/目的:為了協助放射腫瘤學家確定膽道癌的選擇性淋巴結轉移性電視,我們基于對發病率的分析,旨在提供針對pT分期的每個膽道亞部位選擇CTV的規則。和轉移淋巴結的位置。
方法:進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確定右肝內每個淋巴結站(LNS)的病理性淋巴結轉移率與原發性腫瘤pT分期(pT1-2 vs. pT3-4)的關系膽管癌(rIHC),左/肝門肝內膽管癌l / hIHC),近端肝外膽管癌(pEHC),中肝外膽管癌(mEHC),遠端肝外膽管癌(dEHC)和膽囊癌(GBC)。假定有5%或更高的參與風險可以證明將LNS包含在CTV中是合理的。
結果:臨床上通常包括在CTV中的乳糜瀉LNS受累風險低,并且對于pT1-2 GBC,dEHC可能被忽略,而與pT分期和mEHC無關。通常省略的主動脈旁和腸系膜上動脈(SMA)淋巴結有高度的受累風險。除pT1-2 dEHC以外的所有子位點均應考慮主動脈旁淋巴結,對于pT1-2 dEHC,pT1-2 GBC和pEHC除外的所有子位點均應考慮腸系膜上動脈淋巴結。 l / hIHC應考慮包括左胃動脈,小彎和心包旁淋巴結。
結論:該系統評價為根據原發腫瘤位置和pT分期選擇膽道癌的CTV結提供了循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