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亮 黃旭明 張其明 周禮
【摘要】目的使用壓力生物反饋儀來重建患者的腹內壓,觀察其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6-12月于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以及試驗組,均為3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試驗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利用壓力生物反饋儀進行重建腹內壓訓練。利用軀干損傷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MBI)來評估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的軀干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結果治療4周后,試驗組的BBS、TIS以及MBI分值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重建腹內壓訓練有利于改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腹內壓壓力生物反饋軀干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2019年我國腦卒中發病率為190/10萬[1]。而在第一次腦卒中的患者中,至少有80%以上存在平衡功能障礙。正常的平衡功能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礎。平衡功能障礙的出現就會導致患者無法日常生活活動自理。所以,盡早恢復平衡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均采取了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而我科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開展重建腹內壓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有更好的改善效果。本研究選取2021年6月至12月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采用了重建腹內壓訓練結合康復治療,通過三種評估方法結果觀察,評價重建腹內壓訓練聯合常規康復訓練的應用價值。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科2021年6月-12月收治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據表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中的診斷標準,經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年齡19~65歲;病情穩定,處于恢復期;意識清楚,對答切題,聽覺與理解能力均正常;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全身感染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病情惡化;具有認知障礙、溝通障礙或神志不清;既往無影響呼吸訓練的相關疾病。對照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54.37±8.564歲。試驗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90±10.32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的康復訓練方法。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采用Bobath、PNF、Rood等神經促通技術訓練,MRP技術[3],臥坐轉移、坐站轉移等轉移功能訓練,坐位、站位平衡訓練,作業治療,步態訓練等,每次訓練持續30min,每周5次,共治療4周。
1.2.2試驗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重建腹內壓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兩項:
(1)運用壓力生物反饋儀行重建腹內壓訓練。仰臥位,雙下肢屈髖屈膝,置于治療床上,治療氣囊放在腰脊部,調整基礎氣壓值為40mmHg;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維持肋骨與胸廓不要上抬或上翹,以降低輔助呼吸肌(如: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過度收縮的胸式呼吸;肩部貼緊放床上,并朝足部方向下沉,手掌向上;吸氣時,腹部向四周撐開,此時壓力生物反饋儀上顯示壓力值會有所上升,并記錄最大壓力值,然后緩慢呼出氣體。盡量每次吸氣均能達到最大壓力值。可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設定訓練時間,一組訓練維持在1~4min,每組間歇2min,每天重復3~5組。若患者每組僅能維持1min訓練時間,則組數增加,然后視情況增加每組維持時間,減少組數。
(2)同第一步的體位擺放并進行以下訓練方法:在每一次吸氣末時,維持在第一步記錄的最大壓力值2-4s(開始時可先維持2秒,若可以盡量維持在4s),然后再緩慢呼出氣體。重復20次呼吸次數為一組,每組間歇2min,每天重復3組。若患者每組僅能進行次數少,則增加組數,然后視情況增加每組次數,減少組數。
1.3觀察指標
1.3.1軀干活動能力
軀干損傷量表(TrunkImpairment Scale,TIS)是目前國際上評估軀干功能障礙最常用[4]。共17個項目,分為靜態坐位平衡、動態坐位平衡和協調3個分量表。3個分量表最高得分分別為7、10和6分,總分23分,分數越高代表軀干活動能力越強。
1.3.2平衡功能能力
Berg平衡量表共14個項目,每個項目0~4分,總分共56分[5]。根據所得分數將評分結果分為4組:1、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輪椅;2、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輔助行走;3、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獨立行走;4、<40分,預示有跌倒的危險。
1.3.3日常生活能力
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共10個項目[6],每個項目得分都分為5個等級,總共100分。分級標準:0-20分=極嚴重功能缺陷;21-45分=嚴重功能缺陷;46-70分=中度功能缺陷;71-99分=輕度功能缺陷;100分=ADL完全自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4周的治療,試驗組的TIS、BBS以及MBI的分值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這結果說明了重建腹內壓訓練結合常規康復訓練能提高患者的軀干運動控制能力、平衡功能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效果均優于常規康復訓練。
3討論
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中,有平衡功能的障礙、軀干運動以及感覺障礙等。從神經分布角度上分析,每側錐體束80%-85%的纖維在錐體交叉到對側,因此一側腦組織受損,另一側軀干控制力量將會有所下降[7],軀干穩定運動控制能力以及平衡能力也隨之下降。目前核心穩定性訓練可通過對整體核心肌肉的力量訓練提高軀干的控制能力。但除了軀干整體核心訓練以外,腹內壓力的表現也會對軀干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腹橫肌的收縮在脊柱負荷中起重要的作用[8]。
腹內壓(IAP)是由膈肌、盆底肌和腹橫肌調節的,并且是脊柱穩定性和剛度的重要參數之一。在吸氣階段,膈肌下沉,腹橫肌和盆底肌維持收縮,使腹內壓上升并維持一定的壓力值。而在呼氣階段,腹橫肌的進一步收縮,維持穩定的腹內壓,可使脊柱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提升患者軀干控制能力。多數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是采用胸式呼吸,大量的輔助呼吸肌(如:斜角肌、胸鎖乳突肌等等)參與吸氣過程,使胸廓上抬。然而膈肌下沉的幅度不充分,腹橫肌與盆底肌沒有同時收縮,造成了沒有形成有效的腹內壓,從而降低患者軀干的穩定性。一旦軀干的穩定性下降,必將影響軀干的運動控制能力,甚至會影響肢體運動的能力。呼吸作為一項重要的功能,在姿勢和脊柱控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否能以簡單、輕松的方式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取決于有無正確的動態、抗重力姿勢控制和足夠的腹部壓力。每人一天會呼吸25000次,若每次的呼吸都能形成有效的腹內壓,則能讓患者的軀干都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軀干穩定性以及軀干控制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臨床評估測試中,腹內壓與腹壁張力相關。因此,可通過利用壓力生物反饋儀進行有效的腹內壓重建訓練,提高患者的軀干控制能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腹內壓重建訓練和傳統的腹式呼吸訓練不一樣。傳統的腹式呼吸訓練重點在于吸氣時,腹部中間隆起,達到腹部肌肉收縮的效果。但這僅僅只是刺激了腹直肌的收縮,并沒有起到腹橫肌收縮形成有效的腹內壓。有效的腹內壓除了膈肌下沉和盆底肌的收縮,還是需要腹橫肌的收縮,而不是腹直肌。所以把壓力生物反饋儀放置在腰脊部上,就是為了更好地監測腹內壓的變化。這時患者所看到的是很直觀的腹內壓力的變化,從而達到更好建立腹內壓的效果。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中的TIS和BBS分值均比對照組高,有顯著的意義。這一對比,說明重建腹內壓訓練可提高患者軀干穩定性以及其運動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MBI分值的增加也提示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跟軀干穩定性運動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的關系是緊緊相連。綜上所述,通過本研究可得出重建腹內壓訓練可以更好地改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軀干穩定性運動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優于常規康復訓練。
[1]《中國卒中中心報告2020》編寫組.《中國卒中中心報告2020》概要[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21,18(11):737-74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3]施明,王勤儉,潘文平,夏琴,陳春夢,滕平.床邊自主目標性呼吸訓練改善腦卒中后患者軀干穩定性的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2022,44(1):81-85.
[4]吳丹麗,解東風,宋梅思,陳培榮,馬曉丹,劉思文,李奎,丘衛紅.中文版軀干損傷量表評定腦卒中患者軀干功能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1):40-44.
[5]郭紫琦.腦卒中患者平衡評定量表的研究進展[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1,41(10):2481-2486.
[6]Duus P,Frotscher M著.劉宗惠,徐霓霓譯.Duus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M].第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50.
[7]燕鐵斌.物理治療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44-147.
[8]楊寬女,李建華,吳方超,張凱,胡金娜,李揚政.動態神經肌肉穩定技術治療慢性腰痛的療效研究[J].華西醫學,2021,36(08):106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