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要:隨著現階段教學改革政策的深入落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注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現階段新課標及新課改的政策,充分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真正地做到減負、提效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針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減負增效的方式及策略進行探討以供借鑒。
關鍵詞:減負增效;初中語文;作業
初中生學習基礎差,學習意識低,左翼學生較多。他們的學習基礎很好,沒有城市學生那樣的高度的作業意識,而且他們的作業是由父母監督和指導的。如果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刀切”,一模一樣,就會出現“不吃潛料,好學生吃不飽”的尷尬局面。長時間完成作業而未能完成老師的作業后,對完成作業的需求和恐懼。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無論是最優秀的學生還是最有才華的學生,都會對作業產生仇恨和抵制,并且經常會發生作業失敗或被盜等事件。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有傾向性地遵循作業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寫作業。
一、考慮設計難度
作業難度等級的設計應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堅持靈活變通的策略,不應涉及“人人平等”。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分步、有計劃、有模塊地設計作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需要設計多層次的任務來獨立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題型靈活多變。分為基本任務、發展任務和創造性任務?;A作業,即教師根據白天教授的內容設計一些基礎作業,以整合學生所學的新知識;發展性家庭作業是為中學生設計的,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原始基礎知識來激勵他們。他們的學習熱情;創新性任務難度很大,這類任務主要針對有良好學習基礎的學生,注重培養他們的靈活性和思維創新能力。比如綜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一文之后,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基礎一般的學生,把這節課的字寫出來,背一些常用的那些。解釋方法;讓具有中級基礎的學生了解解釋的結構、順序和方法;對上述知識有較好理解和掌握基礎的同學,還應指出解釋方法在演講中的作用。學習編寫簡單的描述性文本。這樣的作業設計既保證了優秀學生潛力的開發和提高,也避免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面對作業時失去信心的情況。
二、合理布置安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想要通過作業實現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掌握程度的目的,那么勢必需要為作業設計做好科學的規劃,否則不僅會浪費學生、教師的時間、精力,還會無法保證作業布置的實際效果。首先,教師需要對接下來將要講的內容做一個系統地梳理,比如,接下來兩天的時間里,將安排所有課程用來教學生掌握寫作技巧,那么教師可以將課程的教學安排劃分為三大模塊,分別為題目、開頭結尾、內容。其次,教師可以為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分別設計一個作業計劃,提高作業和教學內容間的邏輯性連接,確保教學質量。如在講作文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多準備一些作文題,在講完確定作文題目的相關技巧以后,用多媒體將準備好的作文題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下課之前,看著多媒體將自己的答案寫在作業本上,下課的時候統一上交。如此一來,學生能夠通過做題將剛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培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有助于查漏補缺,而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便于為接下來的針對性作業設計做好準備,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最后,教師將語文作業當作授課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篇閱讀理解題的作業,讓學生將答案清晰地記錄在作業本上,而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分析學生掌握得不扎實的知識內容,對授課內容作出針對性的調整,完成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的時候,要做出針對性的批注,留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評語,讓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在以后完成作業的時候,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態度更加端正。若是遇到學生創新性地回答,那么,教師需要對其正確性進行科學的判斷,給予相應的指導意見,并鼓勵全班同學向其看齊,打破思維禁錮、開闊視野。
三、注意作業梯度
所謂“量”,是指作業的數量和質量。繁重且不合格的作業會降低學生寫作業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摒棄過時的作業設計觀念,即可以組織更多的作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業的“大小”要適當,不要以為是最好的,應該是目標,要控制好作業的“大小”,有效減少學生的作業。對于漢語基礎好、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減少課外作業,提高課外閱讀水平;對于基礎知識薄弱,學習速度快的學生,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增加。寫的工作量。這樣,學習較好的學生可以獲得自我發展的空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提高自己,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不顧學情差異的“一刀切”式的作業布置方式,容易使學優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消”,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分層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可以點燃學生的內驅力,促使學習更加深入高效。在教學中,首先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其次要對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分層,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找到發展和提高的空間。分層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又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有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在基于雙減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實現對作業內容的有效構建,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同時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尹雪梅. 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助成長——“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之我見[J]. 課外語文,2022,(06):101-103.
[2]張福芝. “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實踐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2,(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