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娟 毛進前 張付東
摘要: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進城務工,其留在老家就讀中小學的子女”,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而衍生的社會現(xiàn)象。為了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一直以來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原因,發(fā)現(xiàn)其中的關鍵節(jié)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更好地為我國當前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進行建議指導,使得他們能夠更加健康和快樂地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去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呢?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希望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以便能夠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農村留守兒童缺乏關愛和教育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地區(qū),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以從事農業(yè)生產為主,單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種無法過上經濟寬裕的生活,很多家長選擇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因此,他們只好把未成年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照看,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兒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與爺爺奶奶這些隔代監(jiān)護人生活,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父母的監(jiān)督與幫助,爺爺奶奶忙于農活,孩子的學習無人過問。久而久之,這些留守兒童慢慢地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進而開始出現(xiàn)行為與思想上的偏差。大多數(shù)的孩子表現(xiàn)出逆反、抑郁、孤僻等性格特征,不能正常融入同齡人群體之中。甚至出現(xiàn)過激行為,在偏離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越行越遠。
(二)農村留守兒童逆反自卑心理增強
留守兒童遠離爸爸媽媽,往往缺乏安全感,與人有點兒矛盾就會較真,覺得別人看不起他,欺負他,故而跟人相處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因此,在學校中他們容易違紀,遲到、逃學、不完成作業(yè)、頂撞老師,甚至與人打架斗毆。時間久了,在心理留下陰影,情感淡漠,情緒低迷,抑郁厭世,心理承受力差,逆反和自卑心理會日益加重。
(三)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關系冷漠
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表現(xiàn)得偏激、易怒,與人交往沒有禮貌,怨恨父母,親情缺失。甚至有些孩子認為父母沒有能耐,才要外出打工掙錢,把自己丟在家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閡。在與其他孩子進行交往時,不受歡迎和重視,處在情感孤島上的這些孩子們,人際交往關系比較冷漠。
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措施與方法
(一)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要具有耐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如果一個老師的心里對學生不具備真正的愛,那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平日里缺少父母的關愛,因而盼望得到老師的關懷,同學以及社會的關注。所以,老師就應該從每一件小事上、每一個細節(jié)上多多關心留守兒童,每時每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與他們溝通,用老師的愛去彌補留守兒童所缺少的父愛、母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就是他們的父母,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班級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地方。
教師要有一顆愛心、耐心去呵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真正的溫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而產生的孤獨感,并成為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時的感情寄托,從而避免留守兒童產生不良心理和情感問題,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學習成績下降等現(xiàn)象。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要從身邊小事做起。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疼愛,在成長過程中缺失親情,非常令人痛心和同情。因此,我們關心留守兒童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師的“真心、真愛”去換取他們的信任,以真心真愛去感動每一個留守兒童,從而激發(fā)他們好好學習,熱愛生活。這得從我們的身邊小事做起,讓留守兒童們不再感到孤獨無助。在愛的感召下,每一個孩子都奮發(fā)向上,勇于進取。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的給予和簡單的口頭說教上,最值得我關注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因為父母外出務工,得不到父母親生活上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孩子思想教育的正確引導,留守兒童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內向、自卑、孤僻等。為此,農村學校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升設心理輔導室或在課程中增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排解不良的心理和情感障礙,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認識社會、他人和自己,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生活。
當一名老師,既要當好留守兒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也要當好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還要當好他們生活的保護者。用真心、真情、真愛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校園氛圍。讓孩子在學校感受到家的溫暖。總之,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是當前整個問題的關鍵,需要積極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夠更好地解決我國留守兒童的問題。
(四)開展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建立課外伙伴群體。
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鼓勵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自愿,和留守兒童坐同桌,同村近鄰中的好學生自愿跟留守兒童結對,組成“互幫互學”小組。一方面解決了留守兒童課外學習無人輔導的問題,并能有效地監(jiān)督和約束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留守兒童與同伴群體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幫助留守兒童排除一些不良情緒,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
(五)增設法制安全教育課程。
針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培養(yǎng)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為基礎、以心理輔導和情感關愛為手段,開設法制、安全、心理、藝術、勞技等課程,引導留守兒童順利渡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將特殊環(huán)境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最為關鍵時期。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總結。
留守兒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他們有憧憬,有夢想,教會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實現(xiàn)夢想,給他們堅定的信念、溫暖的關懷,是父母、老師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結語:農村留守了女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而且在將來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因此.留守兒童是當今農村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難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要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共同努力,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心和關愛,努力做到社會盡職,學校盡責,家長盡心。讓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輕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