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寧寧
“京族三島”由萬尾、巫頭、山心三個近海島嶼組成,因島上居民多為京族人而得名。“京族三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轄的東興市江平鎮境內,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約180公里,與越南廣寧省芒街市隔海相望,是我國京族人唯一的聚居地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的京族總人口為2.8萬余人,其中東興市1.9萬余人。因地緣、親緣上的歷史聯結,其與越南主體民族越族有共同的語言和傳統文化,故被視作跨境民族。
“京族三島”民眾生長于多元文化、多語環境中,普遍能夠使用普通話,白話、客家話等方言以及本民族語言京族話應用于相應的生活場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針,是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的主基調,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內容。語言文化對于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語言與認同有著“強相關”與“弱相關”兩組對照關系,但這種基于二者之間無意識聯系所存在的深淺程度差異,并不能將語言與認同的相互關系明晰化。
借助于實證性分方法,本文從語言文化認同的角度,主要探討語言使用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希冀在領會和把握我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為鞏固和加強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持邊疆民族地區穩定和繁榮發展提供現實的參考依據。
跨境民族同源而生、毗鄰而居,在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交互影響形成一定的相似性,而因其政治身份所生發的國家認同感則是彼此間鮮明差異性的影響因素之一。在現代民族國家,全體公民對國家通用語言的認同是建構國家認同的一個標志。作為漢民族語言的普及用語——普通話,在逐漸以“通用語”為其代稱后,其所賦有的國家地位和政治身份意蘊日益凸顯。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是提升國家認同感、中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表現[1]。
有學者在對“人口流動對國家認同有何影響”做進一步深入研究時發現,人口流動能夠促進國家認同,但這種積極作用的效力發揮,受國家通用語言熟練程度的調節:對于不懂國家通用語言的公眾,人口流動的積極作用難以發揮;對于懂得國家通用語言的公眾,人口流動的積極作用隨其熟練程度的提升而增強[2]。也有學者從能力獲得機制和動力推動機制以及第二代的去留、戶籍管理的近遠、不同方言區城市語言習用的顯潛和思潮輿論的守與發等四個角度探討城市化進程中方言習用與國家認同之間存在的問題[3]。一些學者注意到了語言教育對促進中越“情感共同體”構建的重要性[4],在“語言與認同”的有關研究中,學者們從語言的象征和交際功能著手,主要聚焦于其所涉及的文化傳承、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一系列的語言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等語言現象及其政策的研究[5],而“語言與認同”的實證性研究較少,一方面由于二者相互作用的本質有待探索,另一方面則在于這一問題的復雜性使得二者關系研究有一定的困難[6]。
上述研究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國家通用語言的習得及其熟練程度在增強民眾國家認同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未能以現實的參考依據表征少數民族群體的語言使用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因此,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京族三島”民眾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語言文化認同的角度,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量的情況下,分析少數民族的國家通用語使用和國家認同的關系。
本文采用2020年在廣西東興市江平鎮“京族三島”對語言使用、婚姻家庭及自我認同情況展開調查的問卷數據。該調查按照隨機原則以“京族三島”各“生產隊”民眾為基本抽樣框,采取分層與規模成比例的方法進行抽樣。
該調查以“語言使用、婚姻家庭及自我認同”為主題設計了調查問卷。根據研究目的,為確保調查結果的代表性,本研究只采用與京族人語言使用和國家認同表現有關的調查數據。
此次調查,從萬尾、巫頭、山心等村落共計收回有效問卷260余份,而根據研究需要,暫不采用非京族人士的數據,本文將基于240余份京族人語言使用和國家認同表現的總樣本數進行數據分析。
本文的因變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熟悉程度”(以下簡稱為核心價值觀熟悉度)。這里的熟悉程度是以被訪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基本內容的了解程度為考量,其主要依據受訪者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心理層面上的自我認知為判斷,從這個意義上,核心價值觀的熟悉度突出了國家意識的性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國家認同情況。該因變量采用原問卷中的問題:“對一些標志物和時代精神的認知情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分)”而得到。該問題的答案選項有五個:1.非常不熟悉;2.不太熟悉;3.一般熟悉;4.比較熟悉;5.非常熟悉。本文將“非常不熟悉”設為參照類,賦值為1,“不太熟悉”賦值為2,“一般熟悉”賦值為3,“比較熟悉”賦值為4,“非常熟悉”賦值為5。
在核心的自變量中,本文將京族人對“說”普通話的掌握程度中的“不會”設為參照類,賦值為0,“會一些”賦值為1,“一般”賦值為2,“會很多”賦值為3,“很熟練”賦值為4。“說”普通話的掌握程度由原問卷中的“您對以下語言及其文字的掌握程度如何?(普通話部分)”變量得到,原選項有:0.不會,1.會一些,2.一般,3.會很多,4.很熟練。
在控制變量中,年齡采用連續型變量,性別變量是一個二分類變量,女性設置為 0,男性設置為1。教育程度變量采用原問卷中的“教育程度”問題得到。原問題有九個選項: 1.未上學,2.小學,3.初中,4.高中,5.中專/技校,6.大學專科,7.大學本科,8.研究生,9.其他。這里將第4-9項進行合并為“高中及以上”,編碼為0,未上學為1,小學為2,初中為3。收入變量將原問卷的“現在您平均每個月的收入是?”變量近似三分為三檔: 高中低,其中低收入(0-2999 元)為參照類,賦值為0;中等收入(3000-4999元)賦值為1;高收入(5000元及以上) 賦值為 2。具體各變量的設置和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就調查樣本而言,大多數京族人對說普通話的掌握度介于“會很多”與“很熟練”之間,標準差為0.75,說明該調查數據波動小,且眾數為4,均值為3.60,眾數和均值基本一致,數據較為集中、穩定。就京族人核心價值觀熟悉度的情況而言,標準差為1.17,眾數為5,均值為3.98,說明數據較為集中、穩定。在京族人月均收入方面,標準差為0.63,眾數為0,均值為0.39,說明被訪者主要以低收入群體為主。京族人受教育程度以初中為主,原因在于受訪者中有較多的初中學生。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統計模型考察京族人說普通話的不同掌握度對其核心價值觀熟悉度的影響。
在控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月均收入等個人基本特征的變量基礎上,本文重點考察京族人說普通話的不同掌握度對其核心價值觀熟悉度的影響,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表2體現了該調查樣本的回歸結果。

表2 回歸結果分析
表2的回歸結果顯示,京族人說普通話掌握度與其核心價值觀熟悉度呈正相關,在 0.001水平上顯著,表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增進一個對說普通話的掌握程度,就會增加0.2個對核心價值觀的熟悉程度;在年齡與核心價值觀熟悉度的關系方面,則呈負相關關系,在0.001水平上顯著;京族人月均收入與價值觀熟悉度呈負相關關系,在 0.001水平上顯著,表明收入的增加可能影響了其對核心價值觀的熟悉程度,這主要源于樣本中有絕大多數的中學生暫無個人收入。此外,性別以及教育程度對受訪者核心價值觀熟悉度的影響不夠顯著,結合樣本實際情況,主要在于中學生群體數量較多,加之該地區京族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以中學學歷為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樣本數據的波動。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京族人對說普通話的掌握度、年齡、月均收入等個人因素對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熟悉程度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因為對于普通話“說”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將間接地影響著京族人與其他人群語言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基于多元文化、多語環境逐漸成為京族人生活常態的背景下,人們通過對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其國家認同感則在廣泛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得到增強。其中,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熟悉程度一方面受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宣傳推廣影響,另一方面則有賴于語言交際功能的發揮,各民族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體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因此建構了以國家、社會、個人等三個維度為劃分的價值目標和國家認同心理,其作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于鞏固人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群體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和加強需著眼于多維度、多面向的現實需求和理想前景,即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各民族群體共同繁榮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京族人自我認知情況的調查,可為鞏固和加強少數民族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一些現實依據。例如,優化居住環境、提高社會保障、豐富業余文化生活,以及倡導和推動當地民眾積極參與或舉辦本民族文化活動以加強與各民族群體的聯絡與溝通,增強和加深彼此對國家標志物的認知以及更深層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碰撞與融合,進而實現各民族在經濟、政治及文化上的交流互動,以此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繁榮發展。
根據“京族三島”民眾語言使用的調查情況,鞏固和加強少數民族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于廣泛普及各民族群體對國家通用語言的使用、豐富各民族群體的語言生活、推進本民族語言保護與傳承的機制建設等。在本次調查的受訪人中,基本極少數人無法掌握普通話的“聽”“說”“讀”“寫”能力。“會說普通話”是五湖四海之國人最普遍的共同點。對于少數民族群體而言,也許是先在的意識到自身的個性,而后通過語言這一信息和情感交流載體傳遞和加深對彼此共性的了解,在鮮活的族群文化交流和經濟交往歷程中,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與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