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吳麗娜,郭 丹
(1.重慶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重慶 400010;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重慶 400010)
甲狀腺癌(TC)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幾十年來,其全世界的發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1]。2020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第7位[2],其中乳頭狀甲狀腺癌(PTC)占80%以上。近年來,TC合并橋本氏甲狀腺炎(HT)、結節性甲狀腺腫(NG)、甲狀腺腺瘤(TA)等良性疾病的現象明顯增加。本研究收集PTC及PTC合并多種良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資料,探討其臨床病理之間的差異,為臨床提供診斷治療依據,同時為探索PTC合并其他疾病的關系予以借鑒。
1.1一般資料 收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證實為PTC的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臨床研究。入組病例共657例,其中男165例,女492例;年齡14~83歲,平均(35.4±1.2)歲。納入標準:(1)術后病理結果為PTC;(2)檢查完善和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既往有甲狀腺手術史、放射治療史或其他惡性腫瘤史;(2)術后病理結果非PTC;(3)檢查不完善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將該657例PTC患者依據是否合并其他甲狀腺良性疾病可分為9組:單純PTC、HT+PTC、NG+PTC、TA+PTC、HT+NG+PTC、HT+TA+PTC、NG+TA+PTC、HT+NG+TA+PTC、亞急性甲狀腺炎+PTC組。選取占比最大的4組設置為:單純PTC(對照組)、HT+PTC(組1)、NG+PTC(組2)、TA+PTC(組3)。統計分析各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甲狀腺功能(TSH、FT4、FT3、TPOAb、TGAb水平)、術后病理診斷、癌灶直徑(多個癌灶取最大直徑)、癌灶個數、單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個數、淋巴結轉移區域等信息。根據術后病理特征,采用中國《甲狀腺癌診治規范》(2018年版)和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第8版,評估復發危險度分層和TNM分期。應用MACIS甲狀腺癌預后評分系統[3]進行術后風險分級和預后評估。

2.1一般資料情況 657例PTC患者中男165例,占25.11%,女492例,占74.89%,男女比例1∶2.98。所有患者平均年齡(43.03±12.45)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43.04±12.42)歲,女性平均年齡(43.03±12.44)歲,男性中位發病年齡42歲,女性中位發病年齡43歲。其中46例為雙側癌,占7.00%;127例為多灶癌,占19.33%;231例發生淋巴結轉移;最大癌灶直徑范圍0.1~3.5 cm,平均最大直徑為(0.87±0.74)cm。所有患者中1期619例,2期36例,3期2例,4期0例。根據組織病理結果,PTC合并多種良性疾病,其中以合并HT、NG、TA最為多見。見表1。

表1 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病理類型分布
2.2臨床特點 選取占比最大的4組病例:單純PTC組(對照組)、HT+PTC組(組1)、NG+PTC組(組2)、TA+PTC組(組3),共583例,占所有病例88.74%。年齡14~83歲,其中男156例(26.76%),女427例(73.24%),男女比例為1∶2.74。4組30~<60歲為發病高發年齡段。見圖1。
2.2.14組甲狀腺乳頭癌病例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比較 (1)性別與年齡及病理特征:組2與組3較對照組發病年齡偏大;組1與組2較對照組女性發病例數更多;組3較對照組發生多灶癌的概率更大;組2較對照組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概率更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甲狀腺功能:組3較對照組 TSH水平偏低;組1與組2較對照組 FT3水平偏低;組1較對照組 TGAB、TPOAB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TNM分期與AJCC分期:組2較對照組 N0患者占比更多;組3較對照組 1期患者占比更少,2期患者占比更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4)復發風險分層與MACIS甲狀腺癌預后評分:組2及組3較對照組低?;颊哒急雀?;組3較對照組 20年生存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甲狀腺乳頭狀癌病例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比較
3.1PTC一般情況分析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PTC是最為常見的甲狀腺癌,發病率為75%~80%,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近年來,PTC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死亡率卻逐漸下降。本研究657例PTC患者中,年齡最小14歲,最大83歲;男女比例1∶2.98,男性中位發病年齡42歲,女性為43歲,與既往報道相似。其中7%為雙側癌;19.3%為多灶癌;35.2%發生淋巴結轉移。所有患者中1期患者占比高達94.2%,4期患者0例,這與人們健康意識增強,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也說明了病例選擇具有一定的偏倚。近年來,TC合并良性病變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本研究術后病理顯示,PTC合并多種良性疾病,其中以合并HT(26.33%)、TA(12.48%)、NG(6.39%)最為多見。
3.2HT合并PTC臨床病理分析 HT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特點是持續存在的慢性炎性浸潤。一項1 147例PTC患者的研究中[4],合并HT組較單純PTC組女性占比更高、TSH水平更高、腫瘤最大直徑更小、淋巴結轉移及TNM分期為Ⅲ/Ⅳ比例更低、MACIS預后評分也更低。一些研究表明,合并HT的PTC患者與單純PTC患者相比表現出淋巴結轉移率更低、復發率更低、無瘤生存率及總生存率更高等特征[5-6]。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組1女性發病人數更多,男女比例為1∶13.42。組1的FT3水平偏低,TGAB及TPOAB水平更高。組1發生雙側癌、多灶癌發生概率較低,淋巴結轉移率偏高,TSH及FT4水平偏高,1期患者及低危患者更多,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病理為HT合并PTC診斷的“金標準”,術前超聲、CT、甲狀腺自身抗體及術中冰凍切片等對其診療有一定指導意義。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FNAC)可以明確甲狀腺結節性質,但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相關文獻報道,HT患者的甲狀腺質地較脆,明顯充血,腺體容易破裂出血,導致手術進程延長,且術中、術后出血較多,故術中更應仔細操作[7-8]。
3.3NG合并PTC臨床病理分析 NG通常指甲狀腺不均質性腫大并有2個以上的結節,女性發病率較高,碘缺乏是其主要病因。相關報道指出,NG本就屬于癌前病變[9]。肥胖、代謝綜合征和胰島素抵抗是NG和PTC發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10]。李祥等[11]、陳凌志等[12]研究報道,NG并存PTC雙側癌及多灶癌率更低,高發年齡為40~60歲;有報道認為,NG并存TC時頸部淋巴結轉移率低,NG是TC的保護性因素[13]。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組2女性發病例數更多,男女比例為1∶3.67;發病年齡偏大,平均年齡(46.7±12.79)歲;發生淋巴結轉移率較低,N0患者更多;FT3水平偏低;低?;颊哒急雀?。同時組2發生雙側癌、多灶癌發生率較低,TSH水平偏低,FT4、TGAB、TPOAB水平稍高,1期患者更多,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論與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有學者指出,NG患者懷疑癌變時,超聲聯合CT檢查能有效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14]。目前,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效果欠佳?;颊叽蠖喔啐g、身體素質較差,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方法十分重要[15]。根據術中冰凍結果,現常采用甲狀腺全切除術(TT)或甲狀腺次全切除術(ST)。一項meta分析表明,TT與ST相比,術后復發率更低,術中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暴露充分,術后并發癥較少[16]。因此,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3.4TA合并PTC臨床病理分析 TA起源于濾泡細胞,臨床上最常見為濾泡狀腺瘤,通常為單個囊性、具有完整包膜、邊界清晰的結節,直徑1~10 cm。其發病可能與遺傳、放射、TSH刺激、地方性甲狀腺腫有關,通常女性發病較多,易繼發出血和囊性變[17]。缺碘型甲狀腺腫刺激濾泡上皮增生,導致形成濾泡狀或乳頭狀腺瘤,因此臨床常見NG與TA合并的情況,本研究中合并情況占比2.44%。當NG包膜完整、單發或繼發囊性變時,易造成誤診[18]。TA有10%~25%出現癌變[19]。有研究表明,TA發生術后復發或癌變與腺瘤自身改變有關,但發生率較低[20]。近年來,TA合并PTC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但相關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組3男女比例為1∶2.15,發病年齡偏大,平均年齡(50.0±12.80)歲;發生多灶癌的概率更多,2期患者占比更多,低?;颊哒急雀啵?0年生存率更低,TSH水平偏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3發生雙側癌及淋巴結轉移率稍低,FT3水平稍低,FT4、TGAB水平及TPOAB稍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A生長速度較慢,患者多由體檢發現、明顯的鄰近器官受壓或腺瘤破裂出血致疼痛等癥狀就診,當合并PTC或懷疑惡變時應謹慎選擇手術方式,必要時擴大手術范圍,以防止術后復發。當合并NG時也應警惕其癌變風險增加,為防止遺漏需密切監測隨訪。
綜上所述,PTC并存其他良性疾病時與單純PTC臨床病理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在診療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CT、FNAC和BRAF V600E基因突變等輔助檢查明確甲狀腺結節良惡性[21]。手術方案則需要根據病灶大小、對側甲狀腺情況及術中冰凍結果等進行個性化定制,以此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并降低術后復發率。對于合并甲狀腺良性病變的患者應密切隨訪,警惕其癌變的可能,早期診斷、適時恰當的手術治療是提高生存率及改善預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