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秦盈

1 從一層與二層的連接空間看向村路

來建筑設計工作室 | Atelier LAI
若不知來時路,怎知未來之處。來有二意,一為到來(being),二為未來(future)。來建筑的營造實踐,取“來”之本義,回望來時小路,又從來路出發,探索當代本土的建筑藝術營造之路。

馬島
來建筑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同濟大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實踐導師。代表作品有深深·深宅、橋廊、南仕堂、懸岸飛橋、懸竹、仃屋等。
2017 年,處女作深深·深宅發表于《建筑學報》雜志,同年獲“Domus 創意青年100+”稱號。2018 年,黃山南仕堂改造項目入圍 DESIGN POWER100 二零一八年度中國設計權力榜。2019 年,特聘為上海市浦東新區鄉村設計師。
2020 年,懸岸飛橋項目獲得Archdaily2020 中國建筑年度大獎,入圍2020 年度FA 青年建筑師獎TOP12,同年受邀參加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主辦的“異質越野:多倫路 ——‘藝術介入城市空間’系列項目藝術展”。2021 年,Atelier Lai 獲得ArchDaily's 2021 New Practices 獎。2022 年,橋廊項目獲得ArchDaily 2022 年度建筑大獎。
業主:祁門皖農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方:來建筑設計工作室
項目類型:書店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閃里鎮
主持建筑師:馬島
設計團隊:陳運、唐銘
結構工程師:王偉
攝影:趙奕龍
結構:混凝土框架結構
用地面積:74.2 m2
建筑面積:141.7 m2
設計周期:2020.3~2020.5
建設周期:2020.5~2021.5

2 軸側圖

1 桃源村整村鳥瞰

2 墻面曲瓦
鄉村旅游是鄉村復興的最直接的杠桿,除了住宿類的業態,文化旅游往往能夠給鄉村的多樣性和特色性提供多種可能。而一個新書店的落座無疑會給一個村子的經濟文化提供新的契機。
安徽祁門桃源村距離徽州核心文化區約有100 公里的距離,是一個在交通和經濟上并無太大的優勢的普通的皖南古村落。然而,設計團隊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扎根了六年之久,經過連續數年數個鄉土實踐,已逐步讓桃源村成為徽州文化旅游的熱點地區。
新書店由一個已經被荒廢了的村宅重新復建而來。建筑占地70 m2,都是兩層高。在這樣一個巷窄墻高的徽州古村落里,雖然是原址復建,但作為書店,需要以一種新的姿態進行演繹。
橋廊的空間原型來自于徽州廊橋。廊橋下層水流穿越,上層供人通行。而頗有意味之處在于,橋上空間不僅是行徑之路,更是一個可駐足流連與可休憩交流的空間,甚至是祭祀和禮拜的精神性空間。
因此橋廊的一層,似橋下水流一般縱向完全打開,開向村中巷道和院落,這是一個視線可貫穿的動勢空間,作為選書購書之用。二層作為閱讀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橫向靜態空間,開口一面對著老墻,另一面望向田野。因為讀書時需要聚焦于內,對于外景不需要很清晰,望向田野的窗用玻將外景進行了霧化。一層跟二層通過一個天梯進行垂直貫通,形成了橋下水流和橋上行人的某種戲劇性聯系。
整個建筑是一個簡支單跨結構,混凝土的樓板順重力之勢彎曲,再將彎曲的樓板疊在一起,重疊之處剛好形成次梁,所有彎曲的樓板以一種“曲板彎疊”的方式,形成一個微微向上拱起的弧度完成橫跨??v向上彎,橫向下撓,結構呈現著某種對仗關系。屋頂板跟著二層空間的方向同樣向下彎曲,將空間向開口方向擠壓。另外,而沿墻體的兩側天窗,用以彌補內部的采光,也是弧面開口。
樓板和屋頂的混凝土一次現澆而成,所有管線和燈具全部預埋在結構里。因“曲板彎疊”的結構,使得一層的空間仿佛有了被重力擠壓向外溢出的動勢,強化了廊橋的空間原型。而二層的空間則自然形成了高低錯落的臺板,既符合身體垂坐的尺度,又有了圍攏之勢,連同天梯一起,暗示了某種精神性。

3 從內庭院看書店

4 朝向道路一角的新書店

1 青瓦鋪地

2 村民的小孩在閱覽書籍

3 一層面向院落和巷道打開的動勢空間
屋頂的排水,采用一種介于內外之間的模糊曖昧的排水方式。先從屋頂的最低點穿行至室內平面正中,再導向兩側,從墻面穿至室外,在正中獨立垂下,再排至庭院中的曲瓦鋪地。這是一次對水路的完整敘述。墻面的曲瓦鋪砌,包括一層地面的材料分縫,都用曲波的線條來產生對于水波的臆想。
整個建筑其實是一個自我表述的思考推演過程,有趣的是,豎向平面上的曲板彎疊無意中在墻面上完成了對于周圍民居馬頭墻的正負互換。她并不遁形于村落之中,卻似村中久違的新居。
“三聯書店”作為來自于上海的近代文化之光,在當下碎片化,互聯網化的語境中,讓身體進入到完整而連貫的場地并賦予書香手卷之感,促成了一次新的引領。鄉村需要當代書店的引領,實體書店同時需要沁潤鄉村的在場感。

4 村民的小孩在閱覽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