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軍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在讀
趙 雁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情感是基于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們通過大腦思維對現實中存在的事物進行感知,得到相應的感受,并做出不同的評判。而體驗是指以自己的感官和經驗去接觸事物、參與活動的經歷和領會。
唐納德?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一書提到“實用性和可用性仍然很重要,但是沒有樂趣和快樂,興奮和喜悅,焦慮和生氣,害怕和憤怒,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是不完整的”[1]。可見情感的需求對于人們是非常重要的,唐納德?諾曼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情感體驗分為:本能層次、行為層次以及反思層次,最高級別的層次是反思層次中的情感體驗。本能層次探究的是通過人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直接體驗、行為層次主要關注體驗主體的行為活動方式,使其功能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反思層次經過本能和行為層次的作用后,在人們的心中產生由多種因素交錯在一起的復雜情感。
以上的觀點可以得出,情感來源于體驗,是體驗的結果。在民宿空間的使用功能符合大眾的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的需求后,人們將進一步追求空間的精神和文化功能的情感體驗需求,以滿足反思層次。情感層面的體驗是最高級的體驗層次,是人們情感精神需求的最終目標,在民宿空間的設計中,就需要設計師通過設計體現民宿的精神內涵和生活態度,從而引導居住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并產生共鳴。
民宿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后傳入日本,興盛于臺灣,后才傳到大陸。中國式的民宿是指利用當地民居等相關閑置資源,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 層、建筑面積不超過800 m2,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民宿有別于旅館和酒店,體驗民俗風情、感受大自然、接受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致力于打造“家”的氛圍,是民宿的特殊所在。所以民宿十分注重體驗感,一般結合當地自然及人文資源,針對游客的喜好制定不同的體驗服務,例如,了解當地民間傳統工藝或體驗農作活動。
隨著近些年體驗經濟的盛行,多地民宿崛起,國家和資本市場也都大力支持,但是國內民宿還屬于發展初期,因地域、社會環境、市場需求的差異,目前民宿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獨立農舍民房型、集合住宅型、聚落別墅型、個性化風格民宿。
民宿不同于酒店、賓館等住宿體驗,民宿是為游客提供鄉村生活體驗和住宿空間。隨著人們對住宿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空間僅滿足功能已不能適應其發展,轉而以“情懷”為基調,更加注重情感意味和能帶來正面情緒影響的空間來滿足顧客生理與精神需求。
因此在民宿空間設計中,人們對擁有情感體驗的空間具有強烈的渴望與追求[2]。因而民宿在環境的設計上更應該注重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帶給游客獨特居住體驗。而光環境設計又是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出色的光環境設計不但需要和環境風格協調統一,能營造舒適溫馨的居住氛圍,更重要的是給予居住者身心的平和和放松,起到渲染氣氛、畫龍點睛的效果。使空間變得更加具有互動性和體驗性,真正實現人、物、環境三者之間的充分互動交流,達到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光環境的種類一般被劃分成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一般指日光、月光和星光,人工光源一般是指通過消耗能源獲取的光源,如白熾燈、熒光燈等各種類型燈光。
2.1.1 自然光源
自然光源屬于綠色節能照明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太陽光,它具有高亮度、光色全和顯色性優等特點,給人們日常生活創造了適宜的環境。一般來說,白天的自然光都是從天空照射到室內的,其中進入房間內的自然光主要是由直接天光、外部反射光、反射光三方面構成。在光環境設計的時候需要重視和合理利用自然光,要從被動獲取向主動利用發展,也可通過新技術充分利用自然光。
2.1.2 人工光源
人工照明主要是夜晚或照度缺乏的時候,人們主動照明且創造藝術氛圍的方式。人工照明涉及到位置挑選、光色調整、亮度匹配、智能調控等情況。在住宅空間中常因層高、進深、遮擋、轉角、材質顏色等因素使得室內局部空間采光不足,這時人工光源對自然光源合理而有效地補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人工照明的時候,人工光源在“驅除黑暗”的同時營造空間的情感氛圍也是重要任務,且環境的不同對光環境的情感氛圍需求也不同。
整體環境的構成可分為空氣環境、光環境、色環境與聲環境。而民宿的光環境又可以分為室內光環境和室外光環境(如圖1),或者分為建筑光環境、景觀光環境、室內光環境。光環境設計起初被用于現代建筑空間設計,光是一種有靈性的設計元素,經常被用于對建筑空間的塑造,運用人們對光的感受來表達建筑的魅力。合理利用好光環境的建筑空間能給人帶來獨特的感受及精神享受。

圖1 光環境分類
現今,光環境設計不僅是建筑設計及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室內設計中的重要標準,良好的光環境不僅要滿足環境的功能需要,還要營造不同的氛圍,塑造出一個帶給人們不同感受的室內空間。為此,我們要了解和研究光環境設計,從而更好創造出具有意境效果的民宿空間。
2.2.1 室內光環境
本文是以民宿的光環境作為研究對象,而建筑和室內光環境在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建筑自然光環境是指通過建筑空間 、形體上的開口,將自然光引入建筑物內部從而形成的光環境;建筑人工光環境則是指建筑物內部經由照明設計而形成的光環境。因此,以下內容就把建筑和室內光環境統稱為室內光環境。
光的存在可以呈現出室內空間的形態,從而才能發揮視覺的功效讓使用者辨認人與空間的存在及其關系,而光環境設計又會隨著室內空間的狀態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和文化層次等受到一定的影響。光環境作為室內空間的靈魂,需要在滿足人們日常活動采光與照明的同時,也能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提供不同的意境氛圍。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就十分擅長利用光,他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就是很好的案例。整個建筑利用太陽光照的角度布局,建筑上的十字光形作為整個空間的中心和重心,簡約也卻不簡單,充滿了藝術性。安藤忠雄削弱光的物理功能性,刻意而突出光的象征意義。在預算苛刻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讓光影和建筑空間完美相融,創造出教堂神秘虔誠的氛圍。
2.2.2 室外光環境
民宿中室外部分也可以被理解為民宿景觀,庭院空間可以供人們集中、社交、娛樂、放松、休閑以及工作之外的一系列室外活動空間,同時也是室內空間的延展,表現在空間范圍、視覺效果上向外延伸,功能上的延續。庭院空間與室內空間恰當的聯系,不僅體現在空間上的延續性,更是豐富了室內空間無法營造給予的審美趣味。
就室外光環境來說,作為一種室外可見的景觀,需要注重光照的影響,這就離不開光影的營造,光影不僅給人帶來視覺感受,而且還能激發人內心的聯想、想象、情感、思維等因素,使人獲得內心與之產生共鳴的強烈體驗,達到一種超越對光影單純感知的審美意境。
光環境的營造是設計師借用自然光或創造人工光,依托有形的景物和園林空間營造景觀、烘托氣氛,使游賞主體通過親身體驗而引起共鳴以致激發聯想,并獲得觸景生情的感悟。室外光環境的主要目的在于意境的營造,而營造意境最為重要的內容便是受眾的心理體驗。設計師可以通過改變光的呈現形式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以影響游客的心理。
對民宿的室外光環境設計應該結合室內,不僅在視覺審美上滿足人們需要,更應該滿足受眾對于光環境體驗過程的需求。例如在夜晚的庭院需要滿足人們的社交、安全以及生理方面的需求,這都要依賴光環境。因此設計人員要嚴格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原則,合理組織景觀中自然光影、人工照明和其他景物的關系,形成一體化的設計。
“光使人的感覺和實存之間產生了一種暫時性的聯系。”這是斯蒂文霍爾所說,光沒有確定的形態,它沒有形狀,也不是固態、液態。往往事物都會具有一種生硬感,但是有了光的輔助,這些事物的空間感就會變得更加柔和[3]。運用光的亮度差異以及色彩差異可以實現對事物空間的界定,這是一個分界線,也是光與空間的一種聯系。
3.1.1 勾勒空間輪廓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有光線的緣故,空間中有了光,我們才能看清事物。輪廓是大眾勾勒物體形狀的普遍形式,利用刻畫空間的實際邊界,展現出空間的外形。空間中光源以點線面的形式出現,通過實體元素形成的光影與光色來展現空間形態,從而通過表現空間來引起大眾的情感體驗。
3.1.2 創造視覺焦點
藝術需要主次,空間也需要焦點。畫面中的明暗對比能夠突出重點,空間亦是。光引導我們注意細節,制造視覺中心。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古羅馬的萬神廟,整個建筑除了穹頂的圓形采光口以外,沒有窗戶,室內一片漆黑,使得穹頂采光口投下的光亮映射在神壇上格外亮眼,強烈的明暗對比才能突出視覺焦點;同樣,當人們身處光線均勻的空間中,注意力就會分散。
3.1.3 調節空間尺度
光對空間領域的界定可以影響人對空間范圍的感知,從而影響人對空間尺度的感受。燈光的強弱、虛實可以調節空間的尺度,是一種人們虛擬的視覺感受。例如明亮的空間給人一種寬敞的感覺,而在陰暗的空間給人的感覺非常狹小,這主要是基于人類的視覺因素和情感因素造成的。其次,如果利用影像技術投射逼真的立體影像,也可以營造迷幻虛擬的空間感。
3.1.4 豐富空間層次
光與影形成的明暗對比、色彩對比會豐富空間的層次,視覺感受上給人帶來一種滿足感,還會引起人對于空間的探索欲望。例如玻璃天花形成的倒影,延伸空間高度的同時,一正一反,一虛一實的相似空間,豐富空間的豎向層次;同理,墻上的鏡面、庭院的水景都有這一效果。值得一提的是3D 投影技術也可以形成逼真的空間感,豐富空間的視覺效果。
“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這是著名建筑師路易斯?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確實是這樣,光不僅僅可以有照明作用,更可以烘托氛圍、營造氣氛,只有合理利用光,才能將事物的空間感完美的塑造[4]。環境的氛圍很大程度上受光環境的影響,光色、色溫和照度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3.2.1 光色
研究表明光色對人的精神狀態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可以優化人的心境、穩定心情,甚至光色運用得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人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痛楚[5]。室內外光環境在設計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光色對于人的影響是一樣的。例如藍色一般可以起到鎮定的作用,紅色卻給人熱情洋溢的感覺,黃色就像夕陽一樣,顯得更加曖昧溫馨。為此在光環境設計上一定要根據人們的情感需求進行相應地搭配與調節,以便最大化地滿足人們的情感體驗。
3.2.2 色溫
常見的暖色光是白熾燈,光溫較低。常見的冷色光為熒光燈,色溫相對較高。由于人們對環境的功能要求不同,對光環境的色溫要求也有所不同,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來看,暖色調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而那些冷色調卻是一種蕭瑟與冷靜的感覺。例如民宿環境中,顧客多是需要輕松愉快、舒適溫馨的環境,所以學習的書房多采用冷色調光源來迎合人的功能需求。臥室就多采用暖色調為主的光源,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休息氛圍。基于這種對于視覺與心理感受的認知,通過有效的光色搭配對不同環境營造出相應需求的氛圍,這就是色溫給人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
3.2.3 照度
照度作為間接指標,可以確定被照明物體的亮度,是光環境設計在居住空間情感體驗最直接的表達。不同的光照環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在公共空間中,高照度可以給人明快舒適的感覺,而低照度讓人感到寒冷孤獨。然而在私密空間里,高照度讓人產生不安全感,而低照度則更舒適自然,所以照度的設計需要結合住宅具體環境,設計出符合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光環境。
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民宿的設計發展情況,引發對民宿光環境設計的思考。從情感體驗和光環境的定義入手,分析民宿對光環境的情感需求重要性,通過對民宿空間多樣性、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解讀,論述感情體驗角度下民宿光環境設計的作用。提出面對民宿這樣的綜合體,在設計創造民宿光環境的時候,需要重視人們的情感體驗,以擺脫環境情感缺失的問題。總而言之,光環境需要富有情感的融入我們的生活,挖掘光環境所能帶來的情感體驗,才能享受更好的居住品質,提高大眾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