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明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曹國振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碩士在讀
傳統村落是鄉村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作為村落內部交往、文化展示和經濟發展的室外空間,在村落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湘鄉市壺天村為例,運用空間句法軟件建立軸線模型與視域模型對壺天古村落和現狀村落進行量化分析,通過空間句法參數分析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特征,以期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空間句法作為一種研究空間形態與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方法,關注的是人在環境中的行為與認知[1]。空間句法在傳統村落方面的應用較少,一般通過實地調研構建相應的句法模型,并通過對空間句法模型的量化分析結果,找到空間組織規律,并揭示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2]。本文通過分析空間句法相關分析法的適用條件,最終選擇軸線分析法和視域分析法研究壺天村公共空間的演化特征。首先,將構建好的句法模型導入Depthmap 軟件中,分析壺天古村落與現狀村落在不同時間維度的整合度、選擇度等參數變化情況,探究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演化特征。其次,分析古村落和現狀村落的公共空間結構,并構建軸線模型,對比研究村落結構演化規律和特征。最后,利用視域法分析古村落和現狀村落的節點空間,研究節點空間的利用與變化規律,最后提出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與改造路徑。
湘鄉市壺天鎮壺天村位于湘鄉市與寧鄉市、安化縣的交界處,為婁底市、湘潭市、長沙市交界的“金三角”中心地帶,曾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形成了以壺天老街為主的驛道商貿型村落布局。然而,隨著G234 國道的修建完成,村莊活動中心南移,壺天老街逐漸凋零,沿G234 國道形成新的村莊肌理。壺天村擁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多代人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新與舊多種功能疊加及多種形態交替的公共空間。由于古村落公共空間已經不能滿足現有居民使用需求,古村落的部分空間功能轉移至南側的C234 國道沿線,古村落公共空間的利用與保護成為村落發展的重點。因此,本文應用空間句法量化分析村落公共空間的演化特征,并提出壺天村公共空間的改造策略。
為探究壺天村公共空間與村民行為的關系,本文利用軸線分析法分別繪制了壺天村古村落與現狀村落的公共空間軸線模型,通過該模型計算村落的句法變量整合度、選擇度以及可理解度,進而確定村落的重要節點以及局部空間的感知度。
整合度是指某一建筑、空間或街道與整個系統的關聯程度,實質上是衡量每條線段對其他所有線段易達程度的總和,整合度越高,空間可達性越高[3]。圖1 所示,整合度的最大值為0.589 119,最小值為0.204 048,平均值為0.414 316,線狀商業街是村落整合度最高的地方,沿古街形成樹枝狀的空間布局,依次向外整合度降低。壺天老街是整個古村落的核心,同時又位于村落幾何中心,而寺廟、古塔等信仰性公共空間則主要沿老街布置,形成生活場所與精神場所相互融合的村落空間布局[4]。老街是村民進行交流的主要空間,這與空間句法分析結果相吻合。如圖2 所示,現狀村落整合度的最大值為0.822 331,最小值為0.257 113,平均值為0.547 272,沿G234 國道和合東路的整合度最高。G234 國道的修建使得壺天村的空間格局發生了改變,提高建筑、空間、街道與整個系統的關聯程度,優化了原有交通布局,形成以G234 國道為主的通勤選擇路線,促使原有的古村落公共空間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凋敝。綜上所述,古村落的生活性和信仰性公共空間占據主導地位,現有村莊則不再注重信仰性公共空間,而以交通便捷性來布置生活性公共空間,村莊公共空間由生活服務性向交通導向性轉變。

圖1 古村落的軸線整合度

圖2 現狀村落的軸線整合度
街巷空間尺度與景觀界面在視覺上的變化能從心理和感知上影響人對其風貌的感受[5]。為探究壺天村公共空間的可視性和視線通達性對居民活動的影響,借助視域法對公共空間的視線整合度及空間邊界在視覺方面的限定效果進行量化分析,探索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演化特征。將壺天村的街巷及其連接的開敞空間作為外部可視區域劃分村落的可視范圍。圖3 可見,古村落視線整合度的最大值為3.253 600,最小值為1.180 020,平均值為2.258 400。活動廣場是古村落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古時作為商貿的主要集散空間,是村莊活力最高、連接性最強、可視性最好的空間。壺天古街和側街成為村莊的次要活動空間,與古村落現狀相符。

圖3 古村落可視性分析
現狀村落的視線整合度如圖4,最高為6.594 750,最小值為1.144 890,平均值為3.650 920。G234 國道沿線成為壺天村視線整合度最高的地方,與現狀調研相符,也是村莊主要的交通和活動空間。古村的活動廣場和寺廟建筑具有較高的局部整合度,但與現狀有較大差別,已成為居民生活的次要空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凋零,失去了原有功能。據此判斷,由于居民生活方式改變,原有的街巷空間、功能和服務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有居民的需求,急需更新改造。壺天村公共空間演化呈現多元化發展,商業和居住空間未在原有基礎上修繕或改建,而是在村莊南部沿G234 國道新建,由細碎曲折向規則宏大轉變,像寺廟、宗祠等信仰性的公共空間則保持不變。

圖4 現狀村落可視性分析
通過空間句法理論與Depthmap 軟件分析壺天村公共空間演變特征,實現了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從感性到理性的研究,為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徑。從軸線模型看,古村落注重信仰性公共空間和生活型公共空間,宗教、寺廟和商業等建筑位于村莊的中心,而現狀村落注重交通的便捷性,商業服務業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沿主要道路布置,新空間的建設促使古村落空間出現一定程度的凋零。古村落道路窄而曲、可視性差,公共空間多為不規則形,現狀村落道路直而寬、通透性強。古村落形態多變的空間更具有趣味性,現狀空間則較為規則,空間感知能力較強。從空間形態上看,壺天村的居住和商業功能南移,但宗教文化建筑保持不變。從視域分析上看,古村落視域能見性低、空間復雜、可視性差,而演化后的村落則恰恰相反,空間簡單規則,可視性強。
總體來看,壺天村的空間演化規律與居民生活方式變化較為吻合,街巷空間由生活性向交通便捷性轉變,能夠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節點空間則由細碎曲折向規則宏大轉變,能夠滿足公共空間的多種用途需求。
沿G234 國道成排的建筑割裂了新村與老村的空間聯系,使得古村落的通透性差,因此應加強村莊空間聯系,提高公共空間的關聯性。第一,提高公共空間的連接度,解決古村落交通不便問題,加強G234 國道與古村落的聯系,梳理現有道路,拓寬古村落外圍道路,滿足行車要求,提高古村落的空間可視性。第二,規劃兩條旅游步道穿越古村與新村之間,提高村落公共空間之間的關聯性。
利用空間句法分析發現,古村落中的活動廣場、寺廟和交通樞紐仍具有較高的局部整合度,但古村落公共空間使用現狀與軟件分析有較大差異,因此應加強規劃設計與日常管理。第一,利用傳統村落獨特的文化屬性,結合當地居民生活需求與地域景觀元素,對壺天村重要公共空間進行保護與修繕。例如,活動廣場和寺廟是居民易達到的空間,同時也是體現壺天村傳統風貌的重要地段,建議對此類空間進行保護與修繕,采用植入文化元素等方法改造此類空間。第二,對于古街巷和交叉路口等空間可通過加強交通標識、硬化道路等方式改善此類空間,提高居民的空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