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保華 歐陽婷
冠心病(CHD)是心血管內科最常見疾病之一,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的心肌缺氧、壞死、缺血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隨著中國逐漸步入老年化階段,導致冠心病的患病率持續上升,其病死率也是居心臟疾病榜首[2]。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采用降脂的他汀類及擴管的硝酸酯類等常規西藥,但常規西藥治療存在諸多藥物不良作用,中醫治療在不良作用領域較西藥相比有明顯的優勢。在中醫上冠心病屬于“胸痹”范疇[3],病機以心陽氣虛、痰實為主。瓜蔞薤白半夏湯是一種經典的治療痰濁內阻證胸痹的中醫藥方,有益氣開痹、疏肝理氣的功效[4]。本次為了研究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對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分組治療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2月—2021年1月在進賢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就診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為55~75歲,平均年齡為(65.78±5.89)歲;病程為0.8~8年,平均(4.59±1.27)年;合并疾?。焊哐獕翰?2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癥4例。試驗組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為58~78歲,平均年齡(66.12±5.71)歲;病程為0.7~9年,平均病程為(4.71±1.32)年;合并疾?。焊哐獕翰?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3例。2組如年齡、性別、病程等,各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5]的冠心病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參考《中醫內科學》[6]辨證為痰濁痹阻證者,早期表現為氣虛痰阻為主,中期以陰陽兩虛、痰瘀夾雜的變化;③病程6個月以上者;④冠狀動脈造影存在1支以上的冠狀動脈主要血管的管腔狹窄;⑤首次接受本次研究藥物治療者;⑥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并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者;②感染性休克或需采用手術治療者;③對于上述藥物過敏者;④不遵循醫囑、不配合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生產企業:Bayer S.P.A)治療,每日口服1次,每次100 mg;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國藥準字H45021137,生產廠商:廣西萬壽堂藥業有限公司)治療,每隔12 h口服一次,每次20 mg;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51408,生產廠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每日口服1次,每次20 mg。試驗組在對照組的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其藥方組成:瓜蔞20 g,薤白20 g,法半夏15 g,白芍20 g,黃芪15 g,人參10 g,丹參15 g,桂枝10 g,柴胡10 g,葛根20 g。心陽虛甚者加桂枝10 g;失眠者加茯神20 g;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治療期間根據臨床癥狀變化,每周調整1次處方劑量。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2組均連續服用4周。治療期間,除心絞痛發作時含硝酸甘油片緩解以外,其他情況不得使用。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評定,參照《內科學》[7]制定判斷標準,可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能達到2級以上;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心功能改善1級,未達到Ⅰ級;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及心功能無改變甚至進一步加重。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選擇胸痛、胸悶、心悸這幾項中醫癥狀,可分為重度、中度、輕度及無,用3、2、1、0分來表示各等級,0分表示無,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③記錄2組患者治療4周前和治療4周后硝酸甘油的用量。④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血管內皮功能測定,治療前后空腹抽取靜脈血液,測定后對比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1)及血栓素(TXB2)水平。④不良反應:觀察治療期間有無不良反應發生,如服藥期間出現的胃腸反應、口干、肌痛、面色潮紅等。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試驗組總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胸痛、胸悶、心悸等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冠心病患者各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3 硝酸甘油的用量治療前,2組硝酸甘油用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試驗組硝酸甘油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冠心病患者硝酸甘油用量比較 (片/周,
2.4 內皮功能測定治療前,2組NO、ET-1、TXB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NO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ET-1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測定比較 (例,
2.5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治療期間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8.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21.67%,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冠心病患者治療期間不良應情況比較 (例,%)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由多種病因導致,發病機制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但血管內皮損傷又是其獨立的發病危險因素,從損傷而言,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病理的原因。在治療以上擴張冠脈、抗凝、抗炎癥等藥物綜合治療[9]。中醫理論將冠心病歸納于“胸痹”范疇,其病理是情志不調、寒邪侵襲導致的血行不暢、氣血瘀滯。治療原則以遵循益氣開痹、疏肝理氣的法則,可調節整體作用來彌補西藥的不足[10]。早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有記載“胸痹不得臥……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瓜蔞薤白半夏湯中瓜蔞甘寒滑利,主要有清肺化痰、利氣散結、舒肝郁清熱的功效,薤白具有辛溫通暢滑利、通陽散結的功效,二藥相配,具有很好的益氣開痹、疏肝理氣的功效[11]。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試驗組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中醫證候評分及硝酸甘油的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冠心病患者能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明顯改善中醫證候,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率。分析原因,冠心病在中醫上屬于痰證或者痰瘀互結證,而瓜蔞薤白半夏湯中瓜蔞具有很好的滌痰散結作用,薤白具有很好的寬胸散結作用,加用黃芪、桂枝具有通經理脈的作用,法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白芍能夠活血止痛等,藥物合用能夠顯著起到化瘀祛痰、祛風止痛的作用[12]。而現代藥理也表明瓜蔞擴張患者冠狀動脈效果理想[13]。綜合以上瓜蔞薤白半夏湯能很好地改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提高心肌功能,從而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NO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ET-1低于對照組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也少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考慮原因,血管內皮細胞是血管內表面的屏障,主要起到防止血小板黏附、阻止血栓形成、調節血管舒張和收縮的作用。NO和ET-1都是內皮細胞分泌的活性物質,若NO和ET-1調節失衡,表明內皮功能受損,而與正常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NO濃度明顯降低,ET-1濃度明顯升高[14]。瓜蔞薤白半夏湯中的瓜蔞除了滌痰散結作用,還具有對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他汀類藥物在藥理中也表明可以降低ET-1濃度,升高NO的含量,但他汀類藥物長期單獨使用,會造成很多不良反應,采用聯合用藥不但能減低不良反應率,還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1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應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后,能明顯促進臨床療效提高,改善中醫證候,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率,改善患者內皮功能及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