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雯 辛學知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是臨床常用于痔瘡治療的有效方式,痔瘡的產生主要是因排便時過于用力,肛門周圍淺層靜脈內壓力反復增加,導致直腸下靜脈叢的異常擴張。根據痔瘡不同的發生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3種類型[1]。PPH術于直腸下端黏膜及其下層組織行環行切除并釘合,其療效顯著,然而術后常發生疼痛、墜脹、出血、水腫、大便失禁等并發癥,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且延長術后恢復時間[2,3]。為進一步改善PPH術后患者的預后,減輕其痛苦,臨床多運用外治方式予以干預[4]。此研究結合山東省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1年來收治的行PPH術后患者分組采用基礎治療方式以及中藥熏洗聯合通理湯進行治療,并對其減輕術后不適癥狀的療效進行深入探討,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山東省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7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PPH術后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常態組43例患者術后采用基礎治療方式,科研組43例患者術后采用院內特制的中藥熏洗方聯合通理湯進行治療。研究已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常態組:年齡24~63歲,均齡(44.87±16.81)歲;男女比為27∶16;病程1~12年,平均(7.42±1.13)年;痔瘡類型:外痔、內痔、混合痔各有患者18例、15例、10例。科研組:年齡25~64歲,均齡(44.31±16.46)歲;男女比為26∶17;病程1~13年,平均(7.54±1.09)年;痔瘡類型:外痔、內痔、混合痔各有患者19例、14例、10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疾病分型等相關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與《痔瘡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診斷標準均相符;患者均需接受PPH手術治療,年齡超過18歲;意識、感官均為正常狀態;患者對于研究各事項已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合并其他類型肛腸類疾病患者;存在泌尿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嚴重缺陷的患者;具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手術治療全體患者行PPH術,首先為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之后指導其行膀胱截石位,并進行常規消毒與鋪巾等準備工作。然后指法擴肛,將肛緣皮膚采用Allis鉗3把向外牽拉,再于肛內置入外套肛門鏡的肛管擴張器,將擴張器取出后固定透明肛門鏡,自肛門鏡插入縫扎器于直腸中,位于距齒狀線約3~5 cm位置采用7號絲線自3點、9點位置分別進針,并分別行1個黏膜下荷包縫合,注意2個荷包相距1 cm左右,同時保持相反的初始進針方向。如患者脫垂表現輕微,則可實施單荷包縫合,自對側做1牽引線即可;如患者痔核脫垂不對稱,則自嚴重側再行1個半荷包縫合。之后于肛內插入吻合器,并將其旋開至最大程度,頭端可伸入至環形縫線上端,將荷包線收緊后打結,線尾則運用掛線器自吻合器兩端孔引出再打結,牽引結扎線讓黏膜進入套管中將吻合器擰緊,打開保險,切割并吻合,之后繼續保持關閉吻合器20 s,再松開吻合器并將其取出,對吻合口進行檢查如發現出血情況應縫扎止血。再以組織鉗將外痔部分提起行1個梭形切口,其上端距齒線下0.4 cm左右,用組織鉗將皮緣稍外翻,采用組織剪各向兩側潛行剝離皮橋下靜脈團塊、痔組織等,此時外痔切口間保持皮瓣寬度至少在0.5 cm以上。于齒線下0.4 cm位置將皮橋橫向切斷,并將多余皮贅剪除,牽入游離皮瓣至肛內,修整斷口位置的皮橋,讓其整齊對合,并達到無張力對接。最后采用可吸收線于斷口位置行間斷縫合,注意縫線應當穿過部分內括約肌,確保游離的皮橋固定于肛門括約肌上。對于創面是否存活動性出血、皮瓣內翻的情況仔細檢查,吲哚美辛栓納肛,于創面上敷生肌玉紅膏紗條,行加壓包扎。
1.3.2 術后治療術后,常態組43例患者采用基礎治療方式,手術后2 d運用提前加熱至溫熱的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由黑龍江金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140762)50 ml進行灌腸處理,控制灌腸時間為15 min,之后將1∶5000高錳酸鉀加入熱水中,選擇XN-X多功能熏洗儀(樂陵市信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開始熏洗前5 min,實施霧化操作,沖洗5 min,沖洗過程中應確保水柱與吻合口對準,然后烘干5 min,連續治療14 d??蒲薪M43例患者術后采用院內特制的中藥熏洗方聯合通理湯進行治療。中藥熏洗藥方:側柏葉粉30 g,大黃粉25 g,薄荷粉15 g,澤蘭粉15 g,黃柏粉15 g。以清水1000 ml煎煮成100 ml藥汁,然后以10倍稀釋后進行熏洗,治療時間半個月。通理湯藥方:黃芪12 g,青皮9 g,枳實9 g,檳榔9 g,陳皮9 g,牛膝9 g,木香9 g,烏藥9 g,當歸9 g,枳殼9 g,川芎9 g,連翹6 g。以清水1000 ml煎煮成200 ml藥汁,每天早、晚溫服,治療時間為14 d。
1.4 觀察指標
1.4.1 不適癥狀及持續時間不適癥狀主要包含水腫、疼痛、肛門下墜感、排便困難等。
1.4.2 療效評價結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根據患者治療后的實際病情,綜合評價其療效。療效分為痊愈、好轉、無效3個等級。治療后患者已無便血、脫垂表現,且痔核結扎線已脫落可評價為痊愈;治療后患者已無便血、脫垂表現,且大部分痔核壞死脫落,同時痔面積縮小,肛門形態已趨于正??稍u價為好轉;治療后患者的各項癥狀、體征表現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或加重可評價為無效。

2.1 2組患者不適癥狀的持續時間對比科研組的水腫、疼痛、肛門下墜感、排便困難等不適癥狀的持續時間均短于常態組,P<0.05,差異具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適癥狀持續時間對比
2.2 2組患者療效對比科研組的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常態組的76.74%,P<0.05,差異具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PPH術在臨床治療痔瘡中應用廣泛,療效理想,然而手術必然會帶來一定的損傷,由于患者體質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所表現出的不適癥狀也各不相同[7,8]。加之肛門具有特殊的生理表現,較易受到糞便污染,因此局部氣血運行受到一定影響,使得經絡受阻,血瘀氣滯,術后并發癥較多,直接影響患者預后與術后愈合[9]。熏洗療法主要是通過藥物煎湯,并趁熱熏蒸皮膚或患處,憑借熱力、藥效共同發揮作用于病變部位,令其直達患處,具有祛除毒邪、暢通氣血、調和氣機、疏通腠理之功,促使諸癥自愈[10]。作為中醫學外治法,其作用機制來自于藥湯的溫熱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而促使周身血液及淋巴循環,讓藥效充分發揮。通理湯中木香可止痛行氣、消食健脾;連翹可燥濕瀉火、消腫散結;當歸補血和血、潤燥清腸;青皮、枳實可破氣疏肝、化瘀消積,通過多種中藥煎煮,共同達到燥中有潤、瀉中有補的作用,對肝、脾、肺氣有效調理,將體內濕熱予以祛除[11,12]。
科研組水腫、疼痛、肛門下墜感、排便困難等不適癥狀的持續時間均短于常態組,科研組總有效率高于常態組,P<0.05,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PPH術后應用中藥湯劑可減輕患者術后不適癥狀的持續時間,療效顯著,值得擴大范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