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燦 聶煒均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正呈現高發(fā)病率和年輕化趨勢,將逐漸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頸椎病臨床上可分為6型,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較為常見[3]。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軟組織纖維化、鈣化,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突出,刺激交感神經叢、椎動脈或壓迫致血管痙攣收縮,或椎-基底動脈狹窄,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腦缺血,從而出現眩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病癥[4,5]。
目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手段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手術治療風險高,并發(fā)癥多[6]。而中醫(yī)治療在非手術保守治療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如針灸、推拿、針刀、艾灸、刮痧、中藥、穴位注射和功能鍛煉等,療效好且不良反應少[6-13]。此研究采用自創(chuàng)運動操“八段禽戲”配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觀察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住院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7.90±12.36)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59.00±10.58)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7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4]中眩暈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80歲。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或言語、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者。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包括:推拿、針灸、中頻脈沖電刺激、牽引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上自創(chuàng)“八段禽戲”運動操中的前三式。即“犀牛望月”“仙鶴起舞”“虎虎生風”。動作要領如下:犀牛望月:①雙手置于背后,十指交叉;②緩慢上抬雙手,同時仰頭,堅持5 s;③頭部緩慢、盡量左轉,用眼睛的余光看背后的雙手,堅持5 s;④頭部右轉,要領同左。仙鶴起舞:①雙手側平舉并向后打開,掌心朝后,拇指向下,其余四指并攏;②雙手從后向前劃圓圈,要求雙手水平線不超過胸前;③堅持運動1 min。或分3組完成,每組運動20 s,組間可休息10 s。虎虎生風:①雙手張開成爪形,置于體側;②用力屈曲遠端指間關節(jié),同時肩部外旋,挺胸;③指間關節(jié)放松,肩部回正;④堅持運動1 min。或分3組完成,每組動作20 s,組間可休息10 s。上述動作由專門的培訓護士指導訓練,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在康復治療室內進行,持續(xù)2周。患者出院后,指導其繼續(xù)堅持訓練2個月,進行隨訪。
1.5 觀察指標
1.5.1 療效評價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5]的療效評價標準。治愈: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或部分消失;有效:仍然遺留部分功能障礙,但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無效:功能障礙無改善,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1.5.2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進行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評估,其中頭痛(2分)、肩頸痛(4分)、眩暈(1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輕。
1.5.3 復發(fā)情況出院后每周隨訪患者至2個月,如出現頭痛、頸肩痛、眩暈即為疾病反復,登記患者反復率。

2.1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治療后,2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復發(fā)率對所有患者跟蹤隨訪2個月,治療組有5例患者出現疾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16.67%(5/30);對照組有10例患者疾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3.33%(10/30),治療組疾病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勞損、退變性的疾病,與頸椎不穩(wěn)、椎間盤壓迫、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刺激相關,此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疼,視物模糊,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等[16]。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是以中醫(yī)基礎理論和經絡學說為基礎的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法。例如八段錦、五禽戲等都有柔筋健骨、行氣活血、養(yǎng)氣壯力的功能,對人體的運動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防治頸椎病也是其作用之一[17-21]。
其中八段錦是通過8個動作,調節(jié)人體的整體功能狀態(tài),有效鍛煉頸椎各椎體及頸肩肌肉,對頸椎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有著很好的效果。該鍛煉屬有氧運動,符合“動靜結合”剛柔并舉的傳統(tǒng)理念,同時講究意念和動作合一,通過自我運動調節(jié),對五臟調護防治。八段錦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功法,被廣大群眾喜愛。黎萬友等[22]研究表明,八段錦可有效改善頸椎功能。堅持八段錦的鍛煉,可使人體臟腑和調、筋骨強健、氣血暢通,維持頸椎及脊柱的健康,改善腦供血,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頭暈癥狀[23]。
五禽戲也是中國著名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之一,屬于主動運動療法范疇。對于治療頸椎病具有獨特優(yōu)勢,①滑利關節(jié)、松解粘連、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起到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②增強肌力,改善軟組織柔韌性和彈性,提高身體疲勞耐受力;③增加骨的強度和韌性,延緩骨質退變,提高頸椎穩(wěn)定性等[24]。五禽戲具有調身、調息和調心功用。通過五禽戲功法運動局部或全身,促進了頸椎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長期規(guī)律地練習五禽戲功法,頸項肩背部肌肉可得到各個方向的牽伸扭轉,使增高的肌張力逐漸降低,短縮的肌肉逐漸被拉長,松弛的肌肉逐漸收緊,疲勞的肌肉耐力逐漸提高,力量偏弱的肌力逐漸恢復,異常的運動模式逐漸被糾正,紊亂的關節(jié)逐漸被調整[25]。
八段錦、五禽戲創(chuàng)立時間久遠,動作緩慢,訓練要求高,鍛煉時間長,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的現代人,有沒有更加適合現代人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時間里,進行簡單的拉伸、訓練為緩解頸肩腰腿疼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頭暈、頭痛,促進健康,筆者編創(chuàng)了“八段禽戲”。
八段禽戲是模仿八種動物運動精髓所編創(chuàng)的一套微運動操。其結合了古今多種養(yǎng)生保健方法,包括八段錦、五禽戲、科學健身十八法等,可有效訓練頸、肩、背、腰、四肢,起到改善循環(huán)、舒展筋骨、緩解疲勞的作用。訓練時“無需道具、不限場地、不限時間、簡單易學、行之有效、便于堅持”。該運動操已通過廣東省版權局審核登記(登記號:粵作登字-2009-L-00001908)。
此研究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重點指導前3個運動進行訓練,其具體的訓練作用如下:“犀牛望月”訓練作用:①訓練頸椎后仰、左右旋轉的活動度,預防頸椎活動度下降,改善后循環(huán)供血;訓練頸后肌群,預防頸部肌肉疲勞、疼痛。②訓練肩關節(jié)后伸的活動度,預防肩關節(jié)疼痛。③牽拉胸小肌,拉伸胸椎,預防含胸駝背。“仙鶴起舞”訓練作用:①訓練肩關節(jié)旋轉活動度,防治肩關節(jié)周圍炎。②訓練肩后肌群:菱形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等,預防肩背部疼痛。“虎虎生風”訓練作用:①訓練肩部外旋,增加岡下肌、小圓肌力量,提高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減少肩部疼痛。②訓練前臂屈肌群,增強手指力量和靈活性,改善上肢血運。
上述研究表明,通過八段禽戲對頸肩上肢的功能訓練,可有效緩解頭暈、頭痛、頸肩部疼痛的癥狀,堅持訓練,可大大減少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復發(fā),值得臨床推廣。但此研究病例數不足,有待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進一步探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