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芬 夏 姜
腰痛又稱“腰脊痛”,指腰部因外感、內傷或挫傷等,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分為寒濕腰痛、濕熱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4型[1]。督脈灸主要是將溫灸作用于督脈,通過提升身體整體的陽氣,達到平衡陰陽、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排寒的目的。近年來,督脈灸用于緩解腰部疼痛的應用越來越廣。筆者通過改良督脈灸,從整體和局部對寒濕型腰痛患者進行更全面的治療,得到較好療效,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漳州市中醫院中醫護理門診部就診的寒濕型腰痛患者60例。將60例患者按隨機編碼表進行隨機編號,隨機抽取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5.60±14.63)歲;平均病程(3.47±1.53)年。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6.40±14.00)歲;平均病程(3.73±1.53)年。2組研究患者在年齡、性別、腰痛病程、腰痛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臨床護理學》[1]中寒濕型腰痛的診斷標準: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臥痛不減,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劇,痛處喜暖,得熱為舒,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質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②治療前1個月及治療過程中無腰痛的其他對癥治療;③能配合本次研究并治療至2個療程結束者;④年齡在20~66歲。排除標準:①合并骨癌、骨結核、發熱、咳黃痰、支氣管擴張、咯血及大饑大飽、過度疲勞、不能俯臥者;②過敏體質或施灸部位有皮膚破潰患者;③孕婦、哺乳期或經期婦女;④有心肺腦血管、肝腎、凝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⑤不能持續治療或治療中違規用藥者[2]。
1.3 方法對照組:普通督脈灸。①把晾干的新鮮生姜1500 g,絞成姜泥,放進微波爐加熱至38~42 ℃備用。②患者取舒適俯臥位,暴露患者腰背部皮膚,注意保護隱私和保暖。治療部位:以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為長度,兩側膀胱經內側線之間的距離為寬度所形成的區域。③在患者骶尾部及脊柱兩側鋪上大毛巾。④清潔施灸部位皮膚,在脊柱正中線涂抹姜汁,撒自制灸粉,蓋上紗布,鋪上寬度約5 cm、厚度約3 cm的生姜泥(用手擠掉姜汁,使姜泥干濕適宜),塑形成帶,生姜泥上放置優質艾絨(寬度約4 cm,厚度約2.5 cm),分別將艾絨上中下3處點燃,任其燃燒,充分燃燒后,重新更換艾絨。⑤灸3炷后治療結束,去除艾灰,從頭端將姜泥帶卷走撤除,用毛巾協助患者輕輕擦凈皮膚,觀察治療部位皮膚顏色情況。注意事項:①治療前,囑患者排盡二便。②治療中,保持大毛巾貼緊姜泥帶兩側,以保暖皮膚,并防止燃燒的艾絨掉落燙傷肌膚;指導患者不可隨意活動身體,保持體位相對固定;加強巡視,主動詢問患者感受,正常應感覺皮膚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若患者感覺不適,可視情況處理或停止艾灸;注意姜泥帶有無開裂、艾灰有無掉落以防燙傷;及時更換艾絨。③治療后皮膚出現發紅灼熱甚至小水泡屬正?,F象,告知患者治療后應多飲溫開水,不食生冷、黏膩、苦寒之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當風,4~6 h后可沐浴。治療周期為:每周1次,4次為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觀察組:改良版督脈灸。把晾干的新鮮生姜2000 g,絞成姜泥,放進用微波爐加熱至38~42 ℃,患者采取舒適俯臥位,清潔施灸部位皮膚,在脊柱正中線和腰部陽性反應點涂抹姜汁,撒上自制灸粉(與普通督脈灸使用的藥相同 ),蓋上紗布,大椎至腰俞部位鋪成以督脈為中線的寬約5 cm、厚約3 cm,并且在腰部的阿是穴處將生姜的范圍加寬至疼痛范圍外2 cm、厚約3 cm的形狀,在督脈及加寬部位的生姜泥上放置備好艾絨,將艾絨分上中下3處點燃,燃盡為1炷,共3炷。其余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所有患者2個療程結束后,由研究者就患者癥狀總體緩解及疼痛緩解情況進行評價。其癥狀緩解情況,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寒濕型腰肌勞損療效評價:治愈:腰部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 80°~90°,起蹲、彎腰、走動等活動自如。好轉:腰部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 70°以上,下肢活動功能略有受限。未愈:癥狀未改善,下肢活動功能等明顯受限??傆行?(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疼痛評價。采用臨床常用、簡便的疼痛測量工具,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評判疼痛分值。從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大疼痛程度,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讓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受,在評分尺上做出標記進行打分。
1.5 收集數據方法第1次治療進行干預前,收集2組研究患者的一般資料調查表和VAS量表。說明填寫方法后,囑患者自行填寫;有填寫困難者,由研究者朗讀,聽取研究對象意見后,代為填寫。最后1次治療進行干預后,再次用同樣的方法,收集2組患者VAS量表的數據和治療效果評價。

2.1 VAS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腰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2 總有效率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改良版督脈灸組總有效率為93.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腰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1 寒濕腰痛的病因病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感于寒,則病人關節緊固,腰脽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寒濕凝于腰部時,腰部經脈拘攣或氣血痹阻不通,均可導致腰痛的發生,正所謂“不通則痛”?!鹅`樞·五癃津液別》:“五谷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寒濕凝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腰部氣血虛衰不足,經脈失于濡養,也會導致腰痛的發生,正所謂“不榮則痛”[4]。
3.2 督脈灸治療寒濕型腰痛理論探討督脈總督全身陽經經氣,為陽脈之海,以熱灸之能溫腎壯陽[5]。督脈灸是中醫傳統灸法之一,將生姜、艾絨、俞穴和督脈等結合在一起,此法在督脈局部疊加熱力,可起到溫通經絡作用,平衡陰陽,加強免疫力,祛除寒氣的作用,因而止痛,臨床多運用于虛寒性疾病的治療[6]。
相關文獻記載督脈灸溫經通絡,祛寒壯陽,通過艾灸督脈可振奮人體的陽氣,陽氣足則頑疾自去,陽氣提升則寒氣不易侵襲腰部。陽氣凝集于督脈,激發經氣,通痹止痛、調和陰陽,因此對寒濕痹阻型腰痛治療有較好的療效[3]。該療法施灸面積大,壯陽效果強,祛濕排寒力度較普通艾條灸明顯大。
3.3 改良版督脈灸治療寒濕型腰痛的優勢傳統的督脈灸因治療后部分患者背部溫熱感不強,效果不顯著,此次研究針對寒濕型腰痛改良督脈灸,增強督脈灸溫經散寒的作用。此次改良版督脈灸治療寒濕痹型腰痛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施灸面積擴大,熱力滲透督脈和腧穴。此次改良督脈灸是在常規督脈灸的基礎上,運用阿是灸的原理并結合傳統督脈灸,在腰部阿是穴上進行加寬,增加其溫經通絡、散寒除濕、提升陽氣的作用。②整體和局部的調節作用。此次改良是通過灸督脈提升整體陽性和灸局部阿是穴緩解疼痛來起到整體和局部的調節作用。曾有研究在選穴、探穴方面進行探索,觀察得出阿是穴處的氣血循行不足,經絡痹阻時,通過給予一定熱能或者觸按,可以溫補此處氣血,緩解改善該處疼痛、寒涼等癥狀[7-9]。阿是穴的疼痛隨著疾病的好轉而緩解;疾病若沒有好轉,阿是穴疼痛也不會改變;疾病若治愈,則對應阿是穴疼痛也隨之消失[10]。
使用督脈灸和改良版督脈灸治療寒濕型腰痛的患者,在治療后VAS評分都有降低,也同時具有療效,而使用改良版督脈灸治療的患者效果和緩解疼痛程度更為明顯,所以改良版督脈灸治療寒濕型腰痛能有效緩解疼痛,與傳統督脈灸治療比較,效果更佳,可以考慮臨床推廣。